牦牛脑包虫病的治疗与预防
2020-05-11萨仁其木格
萨仁其木格
摘 要 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地区,牦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牦牛业的生产水平与整个藏区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牦牛作为一种放牧家畜,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脑包虫病病例日益增多,且多数病例病例逐渐从牧区蔓延到农区,甚至仍然有扩大蔓延的情况。基于此,在牦牛养殖过程中积极的防控脑包虫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牦牛;脑包虫病;治疗;预防
牦牛脑包虫病是一种具有神经症状的寄生虫疾病,疾病的产生与多头蚴在牦牛脑补、脊髓等处寄生有关,该种寄生虫的宿主和主要传染源在于犬科类动物,该病多发生在1-3岁的牦牛身上,严重情况下极易造成死亡[1]。
1 脑包虫病概述
这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成虫在犬的小肠中寄生,由此会诱发犬的棘球绦虫病;棘球蚴会在牛羊人和其他动物器官中寄生,如肺脏、肝脏等,其具有很强的生长力、体积比较大,造成周围组织萎缩、功能障碍的可能性较大,随之会诱发继发感染,包囊破裂护会造成一定过敏反应,严重情况下会造成死亡。
2 临床症状
该病按照病程缓急可以分为两种。
急性型病例:食欲降低、呼吸加快、发热、兴奋异常、前冲、后退,或在原地转圈圈,同时具有磨牙、倒地、头颈向一侧弯、精神萎靡的情况。这些症状一旦出现,多数在几天内会感染急性脑炎而死;个别病例会转变为慢性病例。
慢性型病例:多数从急性转变而来。在脑部组织寄生了大量囊泡,早期囊泡体积小,压迫感不明显,缺少典型症状;随着囊泡的增加、体积的增大,会对脑组织和脊髓造成一定压迫,且神经症状比较明显[2]。
3 手术疗法
3.1 术前确定位置
患病部位可结合病畜感染症状基本确定下来。一般情况下,寄生部位在大脑前侧、靠近中线位置的表现为直线行走、双目失明。直线行走、遇到一定障碍物,头部向一侧偏的部位往往是寄生侧;视力正常的情况下在原地转圈,转圈方向为寄生侧;在转圈运动中,一侧眼睛失明,失明眼侧与转圈方向保持一致,则虫体多在转圈方向的对侧寄生;向寄生部位对侧进行转圈运动,主要是因为包囊大、囊液量大、颅内压增高而压迫脑底部视神经。基于视神经交叉原理,可在视力减退或失明眼对侧确定手术部位。
3.2 手术摘除包囊
术前注射一定止血剂,可有效避免脑血管出血的情况;开展局部浸润麻醉,若病牛性情不好则需要开展全身麻醉(使用二甲苯胺噻唑);侧卧保定,头盖部尽量保持向上,并固定头部。
具体操作:作一U形切口(长宽各为2cm)在手术开口部位或骨质疏松变软部位,将皮肤、皮下组织切透,但是需要保护骨膜。皮瓣基部需要在牛站立时的较高部位,开口位较低;在完成皮瓣的分离后,使用镊子翻起,使用针将其暂时缝合固定;为避免血液在手术中和术后经骨质开口流入脑腔,就需要彻底止血[3]。
按照不同的骨质力、软硬,使用圆锯或解剖刀在骨质上开一个直径为5-8mm的小孔;若切口部位正确,则会突出青灰色的硬脑膜,若包囊在硬脑膜下,将脑膜挑破会发现它这是一个透明囊,但包囊多位于脑髓。包囊位置确定后,将具有针芯且较粗的针头插入,注意保护软脑膜上的血管。如果插入包囊,则针芯抽出后会马上流出液体,然后针头需向两侧或前后小心的移动,以此有助于管道的扩大,即在脑髓上使用针头划一个小口,注意抱住软脑膜上的血管不受损伤,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出血。吸取包囊中的一部分液体,然后在针头内吸附囊壁,针头拔出可以带出囊壁。或者将硬而细的小铁丝钩沿着针头深入,针头拔出后可以顺势钩出囊壁,然后使用止血钳夹住囊壁,头盖尽可能的向下,病牛此时需要短暂的憋气,此时随着液体外流会脱出整个包囊。包囊取出后,需要彻底进行止血操作,即使用脱脂纱布将术部彻底吸干,并将少量青霉素水溶液滴入;使用结节缝合皮肤上的切口,涂抹磺胺软膏,装置保护绷带。
3.3 术后处理
手术将包囊摘除后,会导致颅腔压力发生很大的变化,血液也会外渗,导致脑组织出现水肿的情况,还会对神经细胞造成一定刺激,反射性会诱发脑炎症状和体温调节中枢紊乱。一些病牛,术后体温会迅速升高,伴有脑炎症状,前冲后撞、十分兴奋,滴尿不断,往往会持续数分钟,间歇后再次兴奋,如此反复[4]。
处理:一次静脉注射300mg氯丙嗪、500ml的葡萄糖盐水、2g维生素C、100ml磺胺嘧啶钠(2%),肌肉注射200万单位的青霉素。如果症状依然存在且没有减轻,则需要采用400g硫酸镁、20ml陈皮酊、30ml大黄酊、加入3000ml水灌服,并肌肉注射250mg氯丙嗪。高渗液与下泻药对于血管外渗能够起到有效的阻止作用,有助于颅内压的降低,再联合使用其它药物,对于快速恢复脑组织十分有效。
4 预防措施
个体养殖户需要重视牦牛的饮食卫生,对于犬类动物禁止投喂含有脑包虫的器官和内脏,重视管理区域内的各种犬类动物。在牦牛养殖区尽量不要养殖犬类,如果已经养殖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处理它们的排泄物[5]。
做好疾病的宣传工作,增强养殖户的预防意识。结合当地流行病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各部門需要高度重视疾病的防治与预防,将区域内的兽医防疫平台联网机制充分发挥出来,强化政策扶持,将兽医工作者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促进疾病防治效率的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本文简单的介绍了牦牛脑包虫病,对其临床症状、手术疗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最后提出了两点预防措施,可充分保护养殖户的经济利益,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间宿主的差异性和各地地理环境不同,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尼夏杰.牦牛脑包虫病治疗[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0(01):84-85.
[2]扎西才让.牦牛脑包虫病的调查及防控[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9(10):99-100.
[3]韩永吉,等.一例牦牛脑包虫病的诊断与手术治疗[J].今日畜牧兽医,2018,34(11):75.
[4]吴培荣,张晓婷.牦牛脑包虫病的治疗与预防[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8(03):36.
[5]曾江勇,等.一种治疗牦牛脑包虫病新方法的建立[J].西藏科技,2013(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