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规律及防治的探究

2020-05-11陈少锋

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防治

陈少锋

摘 要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种植中常见病害之一,其对小麦产量及小麦品质有着严重的危害,为了保证小麦的产量与食品质量,小麦种植必须加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本文根据小麦赤霉病在我国小麦种植中的发生规律,分析赤霉病的主要发生原因,结合小麦赤霉病防控研究成果,提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具体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流行规律;防治

有关研究显示,赤霉病在我国的发生率逐年上涨,小麦赤霉病会严重降低小麦产量,赤霉病引起的真菌毒素也会影响小麦籽粒质量,进而给人们带来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为此小麦种植必须将赤霉病的防治工作重视起来,有效的防治小麦赤霉病,这样才能保证小麦的高产,为种植者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1 小麦赤霉病的危害

目前,小麦在我国已经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而小麦赤霉病则是影响我国小麦产量的主要病害,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可以造成小麦产量15-30%的下降,严重时可让局部小麦种植区域绝产绝收。另外,小麦赤霉病病菌会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等真菌毒素,人畜食用带有小麦赤霉病的小麦制品,会出现健康方面的问题。为此,许多国家的农业部门也为小麦农产品制定了相应的赤霉病菌毒素限量标准,而我国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限量标准为1000μg/kg,对玉米赤霉烯酮的限量标准为60μg/kg。

2 小麦赤霉病的流行趋势

近年来,小麦赤霉病逐渐有向西北与南部地区扩展的趋势,小麦赤霉病已经开始出现在我国黄淮南部麦区,西北麦区小麦种植业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在近5年的调查中发现,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面积已经超过530万公顷,发生小麦赤霉病的区域已占小麦种植面积的20%。

另外,近些年来小麦赤霉病在小麦灌浆期的病情较为严重,是小麦赤霉病的发展趋势。由于小麦赤霉病具有较长的潜伏期,以及较强的传染性,在小麦生长初期不易被发现,但是病株会在灌浆后期爆发出较明显的病害,对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小麦赤霉病会随着温度、湿度的上升,爆发明显的症状,其产生的真菌毒素也会明显增加,这必须引起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1]。

3 小麦赤霉病的发病原因

小麦赤霉病的诱发因素有很多,其中小麦种植缺乏抗病能力较高的优质品种、抽穗期受到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秸秆还田工作不到位以及农药使用不当等都是引起小麦赤霉病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小麦种植中没有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会增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几率,在我国南方地区,小麦抽穗期间遇到高温高湿天气,也会提高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率。在秸秆还田工作中没有保证秸秆还田的工作质量,一些带病的秸秆被应用在秸秆还田工作中,使种植区域的土壤表层存在赤霉病病菌,这也为病害流行提供了充足的条件,进而造成小麦赤霉病大面积爆发。一些种植人员没有遵循病虫害的防治原则,选用的农药产品没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过量、频繁的使用农药,不仅没有达到有效的防治效果,反而提升了病菌的抗药性,这也大大提升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难度,加重了毒素污染问题。

4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对策

4.1 加强小麦选育工作

在小麦选育工作中,应该加强对抗病品种的选育与合理布局,这样可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模。在我国长江中下游等赤霉病病害较重的地区,应该首选“扬麦、宁麦”等抗病性较强的小麦品种,避免选用高感品种,这样可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几率。在江淮与黄淮地区的选育工作中,应对赤霉病制定针对性的品种审定标准,提高对现有抗性资源的利用率,做好对资源的整合工作,加大相应的扶持力度,这样可缩短小麦赤霉病的品种选育进程[2]。

4.2 确保秸秆还田的规范性

有相关研究表明,秸秆还田阶段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率,其中前茬作物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有较大影响,前茬作物为玉米时,小麦赤霉病的病情指数较高,往往是大豆茬田块的2倍,是稻茬田块的1.5倍。为此,在小麦种植工作中,必须加强对种植结构的调整,根据前茬作物合理规划小麦种植区域。在进行秸秆还田作业时,必须保证秸秆深埋,对种植区域土壤的深度翻整,确保还田的秸秆掩埋深度> 20cm。对还田的秸秆添加腐熟剂,促进秸稈的腐熟分解,也能有效降低赤霉病病菌的菌源基数,从而达到降低小麦赤霉病发病几率的防治目的。

4.3 实现对赤霉病病害的分区治理

为了达到对小麦赤霉病更好的防治效果,在小麦种植中可以进行分区治理,为小麦种植户提供及时的天气预报信息,加强病情监测预警,这样可以及时提醒农民开展对小麦赤霉病的预防工作。在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等地,应全面落实药剂预防工作,在小麦生育期及抽穗扬花期,应该根据天气变化,制定相应的药剂预防方案,例如:在遇到阴雨、结露以及雾霾天气时,必须使用赤霉病的预防药物,用药间隔保证在5-7d之间,不可过频繁的喷洒农药,这样可有效提升药剂预防效果。针对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地区赤霉病病菌的抗药性实际情况,在药剂预防工作中必须停止使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制剂,通过氰烯菌酯与高效三唑类药剂混用,达到防治效果,可以为丙硫菌唑、叶菌唑等新型药剂的使用,建立示范点,加大推广力度[3]。

综上所述,由于小麦赤霉病在我国已经由较严重的恶化趋势,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工作已经迫在眉睫,我们必须加强对小麦种植的管理工作。优选高抗病性的小麦品种,做好对天气的预警工作,通过分区治理实现对各小麦种植地区的针对性管理,选择防治效果更优的新型药剂,这样才能达到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规模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段成鼎,等.济宁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调查、发病规律及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2016(03):77-79.

[2]李迎春,马进.冬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16,62(05):125-126.

[3]陈云,等.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形势及防控对策[J].植物保护,2017,43(05):11-17.

猜你喜欢

小麦赤霉病防治
小麦赤霉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睢宁县小麦赤霉病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策略探讨
2016年阜阳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激健”与多菌灵·三唑酮混配减量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
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对药剂防治赤霉病效果的影响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