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辅导员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能力提升途径研究

2020-05-11陈旭

青年与社会 2020年8期
关键词:舆情引导网络舆情辅导员

陈旭

摘 要:“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引导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以驻保高校作为调查对象,高校大学生在对待网络舆情问题上呈现表达易情绪化、缺乏自主分辨网络舆情能力、网络道德素养有待提升的现象。辅导员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也存在对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视程度不足、专业能力缺失、工作缺乏连续性的问题。为提升辅导员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能力,辅导员需要加强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培养、坚持完善管理体制、推动工作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新模式,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网络舆情;辅导员;舆情引导

“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发展已经深入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其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6.0%。在网络舆情的相关研究中,一般将高校网络舆情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层面的高校网络舆情是指与高校有关工作相联系的网络评论或观点。狭义层面的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在校大学生对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问题、校园管理以及社会上的热点、焦点问题的态度、意见和看法,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意见的总和”。网络平台在成为高校大学生发声载体的同时,恶意言论带动不良网络舆情的扩散带动网络舆情问题不断恶化,网络舆情引导也已经成为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因此,深入分析我国高校网络舆情发展现状与高校辅导员在网络舆情引导上存在的问题,探索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引导有效途经的工作迫在眉睫。

一、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实证调查

为深入了解高校大学生对于网络平台的使用以及对网络舆情的认知情况,本研究在驻保高校范围内针对大学生的基本信息、网络舆情的参与现状、网络舆情问题的形成原因、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治理效果的措施等方面开展调查。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79.31%的大学生关注内容主要集中于校园内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事务;QQ、微信、微博是当代大学生使用网络的主要途径,占比89.92%;对于大学生个人关注的信息,参与讨论和转发信息的学生比例分别达到36.87%和31.03%;60.74%的大学生对于网络上发布的信息持怀疑态度,68.70%的大学生有时会针对某些问题在网络上发表意见,25.46%的大学生会在校园网络上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手机通讯工具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得网络信息的主要渠道,大学生普遍对于和自身学习与生活相关的信息最为感兴趣,也具备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乐于和其他同学分享个人感兴趣的网络信息。

63.92%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在出现网络舆情危机时才进行引导,缺乏对网络舆情的前期检测与排查;网络舆情引导的有效性、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建设、大学生意见和建议得不到足够重视是大学生网络舆情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分别占总人数的73.47%、66.58%、63.40%;在治理高校网络舆情问题方面,学生们希望通过辅导员加强网络舆情正面引导所占比例最多,占比78.25%;由此可以看出,高校网络舆情问题不容忽视,学校在网络舆情制度建立与管理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学生们迫切希望通过辅导员加强正面网络舆情信息的正确引导的方式,直面网络舆情问题。

二、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表达易情绪化

当代大学生怀有雄心壮志,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渴望能够走出校门为社会做贡献。但是由于他们社会经验较少,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易被负面网络舆情误导,看待事物的态度很容易出现情绪化、片面化、过激化,非理性和情绪化的言论很容易煽动更多的同学加入其中,进而导致网络舆情危机爆发的可能。部分高校大學生对网络舆情事件不能进行客观评价和正确判断,易被网络不良分子所利用,成为推动网络舆情发展的重要推手,使得一些非理性的极端言论迅速传播,导致网络负面情绪蔓延,对正常的网络环境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二)大学生缺乏自主分辨网络舆情的能力

当前国际形势风云激荡,国际关系错综复杂,互联网的即时性、时域性、多向性等特点为信息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传播提供便利,但同时也存在网络舆情内容良莠不齐的现象。部分不法分子利用大量带有资本主义浓烈色彩的意识形态言论在互联网中肆意传播,故意丑化党和国家的形象,捏造虚假信息,企图对我国进行“西化”和“分化”。社会经验较少的大学生普遍缺少对国际形势的正确认识,对于网络上用虚假言论为暴徒洗白,鼓吹自由行为的负面网络舆情信息,缺乏自主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很容易被虚假信息蒙蔽双眼,随波逐流。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有待提升

网络道德素养是信息网络社会的时代产物,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的行为准则。由于网络环境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大学生面对复杂的网络信息,普遍缺乏对网络道德素质的正确认知,缺少对网络行为的合理约束,负面网络舆情的影响很容易致使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特别是对社会不良现象与西方消极文化错误解读的误导,错误的网络舆情导向对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恶劣影响,导致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缺乏社会责任感。

三、辅导员在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对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视程度不足

“互联网+”时代,为便于提升辅导员工作效率,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情况,QQ、微信、微博等通讯工具已经作为高校新媒体工作方式融入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中。但是对于大多数辅导员来说,缺少网络舆情引导的实践经验,工作重心往往关注在线下舆情引导工作,并没有深刻意识到正确网络舆情引导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方式所带来的重要性。网络平台单纯成为单向为学生发布通知以及安排相应任务的通讯工具,缺少辅导员和学生之间信息传递双向沟通。

猜你喜欢

舆情引导网络舆情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
2011至2015突发事件中的政务微博研究综述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