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志敏教育思想述要

2020-05-11龚慧丽王园茜

理论观察 2020年1期
关键词:方志敏教育思想

龚慧丽 王园茜

关键词:方志敏;教育思想;赣东北;闽浙赣

中图分类号:D231,K26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1 — 0133 — 04

方志敏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在领导与创建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目前学术界对方志敏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①而对方志敏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化。分析方志敏的教育思想对于深化方志敏研究、弘扬方志敏的革命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一、方志敏教育思想的形成缘由

方志敏教育思想的形成深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中他的年少经历是形成的基础,民众对于知识的渴求是形成的外在条件,革命工作的需要则是方志敏确立其教育思想的立足点。

(一)年少生活的历练

方志敏出生于江西省弋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16年进入弋阳县立高等小学,在校组织“九区青年社”,社团以铲除邪恶,追求光明为主旨,随后方志敏在反对袁世凯“二十一条”的斗争中立下了救国报国的志向,并在五四运动期间积极抵制日货;1919年方志敏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考进“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经袁玉冰、黄道介绍加入“江西改造社”,后由于领导学潮运动而被学校开除;1921年方志敏进入九江南伟烈学校,1922年他开始研读英文版《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随后在阅读《先驱》的过程中萌生了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愿望。同年,由赵醒侬、俞秀松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方志敏与赵醒侬、袁玉冰共同发表《江西文化之福音》和《南昌平民图书馆募捐启》,希望将来的江西青年思想界能够开出“文化之花”来,②那些“脑中饥”的朋友们不至于活活饿死,③这两篇文章已初步展现了方志敏的教育思想。1924年,方志敏经赵醒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他为革命奋斗献身的一生。正是年少时期的经历给方志敏以极大的感触,认为只有提高民众的教育水平与思想觉悟,中国民主革命道路才會取得最终的成功。

(二)民众对于知识的需求

旧社会的中国,人民群众遭受着剥削压迫的痛苦。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民众更是承受着帝国主义、官僚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多重压迫,尤以农民所受的压迫更甚。农民得不到平等的待遇,受教育机会被剥夺,甚至在死亡线上挣扎。随着方志敏领导下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民打土豪、分田地,物质生活水平较之前有了较大的改善。在此条件下,人民群众的知识文化水平就成了苏区发展的阻力之一。方志敏曾指出“现在好了!用我们团结的力量,把那班吸血鬼打翻下去,推翻了豪绅地主资本家的统治,建立我们自己的苏维埃政府,这个世界已经是我们的了,现在我们生产出来的东西,都归我们自己所有,吃的东西,穿的衣服,住的房屋,虽不能说是十分美满,但是不至于缺乏什么。在这个时候,努力识字读书,提高自己的文化政治水平,这不但可能,而且是必需[须]了。”①

(三)革命工作的需要

方志敏教育思想的形成,不仅缘于其年少的生活经历和民众的诉求,而且来源于革命战争年代广大革命工作者特别是领导干部工作的需要。方志敏认为“一个革命的工农分子,要想提高自己的政治认识,文化水平,能够阅读苏维埃一切法令,及一切革命书籍报纸,加强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斗争经验,必须读书识字才能做得到”。②因此,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养与知识水平就成为了苏维埃政府工作的重点。此外,军队中的士兵主要有两种:贫民群众和俘虏兵。贫民群众处在社会最底层,深受地主剥削压迫,大多数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参军入伍的,这部分人多数从未受过教育,或只受过一两年的教育,所以文化水平不高;俘虏兵由于出身贫苦家庭,所接受的教育水平也较低。此外,他们过去所在的国民党军队作为地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军队内部封建思想浓厚,所以这些人即使到了人民军队中身上仍有封建残余思想的存在,“学识即[既]然不高,性情亦不容易驯服。”③军队中的这一问题同样引起了方志敏的关注。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提高苏区人民的知识水平,推动苏区革命事业的发展,方志敏领导苏维埃政府在赣东北及闽浙赣根据地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组织民众开展加强文化教育的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丰富并发展了“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内容,为苏区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方志敏发展教育的主要措施

方志敏的教育思想内容丰富,蕴含着战争年代特有的革命情怀,在具体措施方面主要包括工农教育和政治教育两个方面,二者成为苏维埃革命根据地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发展与实施工农教育

赣东北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党组织及苏区政府深知发展工农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教育的发展要面向广大工农群众,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完善苏区的工农教育,形成了儿童教育和成人教育两大特色教育。

方志敏十分重视儿童教育的发展。苏维埃每个区和较大的乡都有列宁小学,作为培养儿童的专门场所。在列宁小学,贫苦群众的孩子无等级之分,均可获受教育机会,并且凡7到15岁的学生都可以免费入学,接受教育。这就为因贫困而无法读书识字的学龄儿童提供了入学接受教育的机会,从而在根源上提升了民众的知识水平。随着列宁小学的数量与学生人数的逐渐增长,出现了师资不足的问题。为此,方志敏在1933年闽浙赣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提出加大红色教员养成学校的招生力度,“过去因为反革命分子担任教员,没有得到多大的成绩,学生进步很慢,除了一部分学生(二十五名)出去担任教员外,现仅有学生四十三名。现改为列宁师范学校,要扩充至七十人。”④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列宁小学以传播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为目标。为此,方志敏还亲自编写相应教材。受方志敏影响,苏区还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初级和高级的列宁小学与师范院校,这些均为革命培养了后备力量。

为解决广大工农民众知识水平低下的问题,苏维埃政府还以极大的精力推进成人教育的发展。早在1930年《信【江】工农兵代表会议(苏维埃)政府政纲》中就明确提出发展成人教育,其中包括“发展社会教育,提高群众文化程度;设立补习学校,救济失业的成年青年群众;发展普通教育。”⑤这一政纲明确了苏区教育的对象是无年龄限制的全体民众,这与地主阶级的教育原则有本质不同。苏区多数民众虽然认识到识字的重要性,但是“以为识字是一种莫大困难之事,绝不能轻易学到,倒不如不学算事[了]。有些三四十岁的人,他们就感觉自己年纪太大了,记性太坏了,读书是读不成功的。”⑥为改变群众的想法,方志敏领导下的苏维埃政府在省苏文化部的支持下开办了各种工农补习夜校、识字班等。并且还认为“有许多工作如学校的教员,合作社和商店的店员,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各机关的书记及其他工作,妇女都是可以做的,但必须识得文字才可以做到。所以,广大妇女群众都应该加入工农补习夜校、识字班、读报会,举行识字比赛,不要怕识字困难,只要继续不断地努力,用半年一年的功夫,就可以写信看报!”①并积极鼓励广大妇女参加工农补习夜校和识字班。在教学场所的设置上,苏维埃政府将所没收的地主豪绅和封建宗族祠堂的房屋充作工农补习夜校和识字班的校舍,这就为消除封建残余势力与传播革命思想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教学方法上,苏维埃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这就将扫盲任务具体化,保证了扫盲目标的落实。此外,还出现了以儿童为引领的识字站,让已识字的儿童教路人识字。这些都充分调动了人民学习的积极性。

(二)加强政治教育

赣东北苏维埃政府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军队的努力,这就对广大干部和军事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以方志敏为代表的苏维埃政府在发展工农教育的同时,也把党政军干部的政治教育放在了重要的地位。

赣东北苏维埃党组织和政府机构的党政工作人员大多是由贫苦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构成,不可避免地会在工作中出现小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改变此状况,苏维埃政府强调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加强理论教育。组织党员干部学习马列主义的理论著作,提高其理论水平;第二,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动员党政干部积极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加深对党的政策的理解,提高思想觉悟;第三,重视方针政策教育。鼓励党政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并加深其理解;第四,强调军事教育。在苏区,地方工作干部肩负着组织发展地方事务的责任,同时也担负着进行军事斗争的任务,所以,应加大对干部的军事训练,提升其军事组织与斗争的能力,做好保卫苏区、武装斗争的准备;第五,加强劳动锻炼。鼓励党政工作人员与群众一起参加劳动,既有利于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又推动了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实施办法上,建立共产主义学校成为一项重要举措。以方志敏为校长的闽浙赣省委共产主义学校,在培养教育干部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学员是各个地方的领导人员,在校学习3个月,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白区工作、阶级斗争、土地法等重要内容,学员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的修养,提高了政治觉悟和领导水平。学员在学成后,除少部分回到原单位外,大部分学员都被派往白区或苏区担任骨干职位。此外,方志敏在提高苏区党政干部教育水平时,也注重对妇女干部的培养。尤其是在乐平县众埠镇开办赣东北特区妇女干部训练班,这是苏区首次面向妇女干部开办的训练班,学员由各级组织选送,共20人,方志敏等领导人多次在训练班授课,课程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训练班为苏区培养了大批妇女干部,她们成为推动革命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从1928年开始,方志敏带领农民进行武装起义,建立了最早的红军队伍,随后,红军力量不断扩大,充实着赣东北地区的军事力量。但是“正在扩大红军的组织当中,士兵要求请假归田的很多,同时民众都有不愿为士兵的倾向。长官[中]除了团长以外,自营长一直到班长,多半是哗变过来的与俘虏而来的。”②为此,“红军政治机关必须有计划地有步骤地进行对红色战士政治教育和训练,特别是要注意经常的政治工作的执行。”③为了将红军打造成一支真正的革命队伍,方志敏等苏区领导人极注重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技能训练,并为此开办了军事政治学校。1929年10月25日信江军事政治学校在弋阳成立,第一批学员共140多人,由各县苏维埃选送,入伍期一个月,训练期为三个月,训练科目为军事训练和政治训练,训练期满后毕业。④1931年学校由弋阳迁往横峰,随后为纪念农民运动领袖澎湃和工人运动领袖杨殷,学校改名为赣东北省红军彭杨军事政治学校。第二期的学员来自于农村干部、贫下中农和手工业工人,共200人,学习期为三个月。为了能有效应对敌人的“围剿”并取得战斗的胜利,方志敏十分注重军事学校第三期的办学,第三期的学员全部来自贫苦民众,虽然有着革命斗争的经验,但文化水平不高,因此,第三期的学习时间为一年,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也比以往更加丰富。⑤“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①

这些措施的执行,使苏区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红军队伍也得到极大的增强,更为推动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方志敏教育思想的经验与启示

在方志敏领导下,苏区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经验原则,这些原则丰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教育内容,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思想提供了借鉴与指导。

(一)坚持教育为革命斗争服务的原则

处于革命战争年代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教育不仅是纯粹的传授知识,而是变成了對敌斗争的有力武器。方志敏的教育思想便深刻地体现这一点,如注重加强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提升军队的作战能力,培养工农武装反抗敌人的意识等。在这一系列措施中,工农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虽然不同,但却有着相同的目标:用武装斗争夺取工农革命的胜利。这成为以方志敏为首的苏区领导人运用教育开展革命斗争,并进而取得成功的一条宝贵经验。方志敏在1934年闽浙赣省各县苏主席联会上曾指出“文化教育工作的发展是争取战争的胜利与苏维埃工作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②充分证明了方志敏教育思想的革命性特征。

(二)坚持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的原则

方志敏领导下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是当时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③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和中央密切配合,而且在文化教育方面也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一系列政策,如1933年中央政府规定“各级政府,都要建立识字班,凡是苏维埃的工作人员,一律均须加入识字班,每人每日要识字五个”,④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便认真落实此方针。方志敏的教育思想在推动赣东北根据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具有开创性的贡献,但其教育思想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置于全国革命根据地的大环境中,在坚持中央大政方针的前提下,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教育路线,充分展现了整体和部分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原则。

(三)坚持科学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

方志敏的教育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为指导。当时外国传教士极力宣传基督教教义以号召人民面对压迫放弃抵抗,进而达到侵略中国的目的。为转变民众的思想,方志敏极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播,其教育思想充分展现了为工农服务,为革命服务的先进性。方志敏领导下的赣东北根据地面对当时落后的教育状况,勇于创新,没有校舍就用没收的地主房屋作为教室;没有书本就组织人员编写教材;没有教师就开办师范院校培养自己的教育工作者,这一切都为赣东北根据地首创。正如方志敏在自述中所說“苏维埃政府是工农的政府,他具有新兴阶级极大的创造力量,它能从各种困难中,想出许多有效的新方法来解决困难。如解决被敌人严密封锁的经济问题;解决经过八九年战争的财政问题,还解决其他许多重大问题,都不是照抄前例的,而是用前所未有特创的新方法去解决的,表现出苏维埃惊人的创造力量!”⑤

方志敏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其生命虽然只有短暂的36年,但他的教育思想却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在苏维埃土地上焕发出无限的光芒,丰富了苏区文化教育建设的内容,成为中国共产党文化教育建设的重要经验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但是,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深刻认识到我国教育事业存在的问题,如教育不公、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这就需要我们在加大教育创新的同时,认真学习借鉴老一辈革命者的教育理念,推动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方志敏教育思想
方志敏:狱中仍奋笔疾书
甘守清贫的方志敏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方志敏狱中文稿的待解之谜
方志敏向死而生
论叶圣陶教育思想对列五中学的影响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方志敏生前的个人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