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充《论衡》中“命”的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2020-05-11王维

理论观察 2020年1期
关键词:心性本体

王维

关键词:心性; 命;  本体

中图分类号:B23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1 — 0022 — 03

一、王充《论衡》中“命”的内涵

王充《论衡》中论及的“命”的内涵首先是作为“天命”来理解的。王充认为一个人的遭遇,归根到底是由“命”决定的,而“命”的实现还有待于满足外在的偶然条件,即“时”。至于决定“命”的,则是天地星宿这种物质实体在不断的运动中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的物质性的气,而不是神秘的,有意志的“天”。在他看来,人的寿命的长短,取决于其在母体时偶尔禀气的薄厚,富贵贫贱,性善性恶也是由偶尔禀气的性质决定的,与人的道德才能无关。那么这神秘的命到底从何而来?王充是这样认为的:

“命,吉凶之主也。自然之道,适偶之数,非有他气旁物厌盛感动使之然也。”(《论衡·偶会篇》)

“命者,贫富贵贱也;禄者,盛衰兴废也。”(《论衡·命义篇》)

王充认为人的生死寿夭和贫富贵贱都是由人的命决定的,而命是人的胚胎在母体形成及其发展时最初承受的来自于天和星宿释放的气形成的。天和星宿施气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无意识的。但由于天上星宿有贫富贵贱的差别,而人承受气时偶尔有厚薄贵贱的不同,所以,就各自形成了决定生死寿夭和贫富贵贱的命,而命能否顺利实现,还取决于外来的突然事变。人遭到外来的灾难是偶然的,若不能免除就是祸,能侥幸免除就是福。命与偶然遭到的非常事变的关系就像水火一样,命盛就可以避免灾难而得福,命不盛则遭祸。王充认为,“命”是由人在出生时禀受不同的气而形成的。他并不认为命是一种神秘的不可知的东西。“命”的来源具有某种客观意义。王充《论衡》中“命”的另一层内涵是指人的遭遇。王充认为,现实中就有许多生不逢时,或者是怀才不遇的現象。这种遇或者是不遇都是一种命,不可预知的,具有某种必然性和偶然性因素的力量。这个遭遇之命是不由人的意志决定的,人是无法把握或决定自己的现在和将来可能之遭遇。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不好的事情,也是“命”中应有之义。

二、性、命、气的关系

王充在《论衡·命义篇》中对性与命的关系作了说明:“夫性与命异,或性善而命凶,或性恶而命吉,操行善恶者,性也;祸福吉凶者,命也。……性自有善恶,命自有吉凶。”王充认为,人承受了气,从而形成生命,当生命一旦形成,“命”即形成。关于这三者的关系,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三者的含义不同。王充认为:“性”是指先天具有的道德属性。“人禀天地之性,怀五常之气,或仁或义,性术乖也。”性是人胚胎于母体时,由于禀受了不同的气而形成的。所谓的性是对人的品行之善恶的一种价值界定,而所谓的“命”则是认得生死祸福吉凶的一种指谓。这里所说的“元气”即“气”,它是构成人和万物的物质元素,是天地星宿这种物质实体在不断地运动中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的。

第二,气决定了性和命的形成。王充性与命的联系在于二者都是在最初禀受气的时候就形成了,具有一种既定性因素。王充认为性是有善恶之别的,性其实是人禀受了不同之气而内化到人心的一种操行品质的表现。人在获得生命的同时,也就得到了相应的“性”与“命”。

第三,命,性具有确定性,决定性。因为命是上天发出的一种绝对不能改变的“命令”,作为主宰者和所施之命也是绝对的,具有不可改变性。我们人类是无法把握和理解的。命是一种绝对的存在,人是无法改变的。《庄子》里说:“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可见,性也是不可改变的。

第四,性是主动的,自由自主的。命是被动的。性的形成和表现是自由自主的,人的本性是可以选择向善向恶,但是,对于“命”,人则无法自由选择。是主体自己无法左右的,它是主体被动地接受地拥有。主体只能听命,在命运的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自己所能控制的是性不是命。孟子所认为的仁内义内思想说的就是仁义是由自己的本性而来的,属于性的方面。人可以自由选择地趋善去恶。所以说性命呈现的形式是不一样的。

三、从本体与现象角度解读“命”的意蕴

王充其实在阐述“命”这个问题的时候,把“命”分成了两种:寿命(即生命)和命运。前者所说的“寿命”其实就是本体之命,是生命不可或缺的构成。第二个就是现象之命,它是既成的,可以被我们人类自己经验到的,属于事实层次的范畴。因此,我们可以从本体与现象两个层面把握“命”的含义。关于“命”的本体规定,我们可以借用佛家的解释语言来阐释它,可以把它看成是种子和种子的生生不息,可见,它是一个动的过程,是作为现象之命之所以存在的根据和背后的根基。而对于作为现象层面的命运如何理解呢?其实,现象是人类的一种建构,是一种人为的造作。它是相对的并且是有局限性的。经云:“诸法本性空,无有毫末相”,世界上万物是没有自性的,所有的外尘皆是虚妄,只有真如本体是真实永恒存在着的,所以现象本身是虚幻的,是人为的造作和感知。老子和庄子都否认了现象的真实性存在。庄周梦蝶的故事说的就是现象的虚幻,人生的不真实性。但这并不表示否认了现象存在的合理性,在某种意义上讲,生命是一种现象,表现为人的生老病死和贫富贵贱等这么一个无法逆转的过程,它是人之所以存在的根据和根基。命运是生命的展开,生命是属于本体层面,命运则是属于现象层面的东西。所以二者的关系也是本体与现象的关系。无论是从可经验的事实层面还是从超验的本体层面上讲,“命”是存在的,但是却是说不得的,我们哲学思考“命”的旨归是:生命必然展现为贫富贵贱,夭寿等等的过程,哲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这种“必然性”作理论论证。

四、人类的终极关怀—生死问题

“命”是人类的根本问题也是人类的终极关怀,它的另一重表达就是“生死”问题。如何看待命,也就是如何看待人的生死。儒家首先采取的是“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的态度,儒家重视生命,但是和“仁义”相比较,更强调人的生命的社会价值,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超越生命的根本途径。而道家则直接而清醒地面对死亡“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极?以其生生之厚”(《道德经》五十章)所以,老子把死看成自然而然的事情。佛家认为生死就是生命的分段流转,“生”并不意味着生命的开始,“死”也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它们都是一个过程而已。

人的生死夭寿是生命的不同形式,人必然会死,我们的生命必然落实到生或者死上面。这个命就是存在着的本体性存在。它不是经验领域所能把握的,人们是无法知道它的。本体之命表现人生的一种必然性。所谓必然就不是人为能把握得了的,它是存在的本体,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必须经历这个过程,生命的存在是一切人的存在基础,对人来说,它是根本,是存在的真正。即生命是存在的本体。人的生存必然伴随着这样那样的遭遇,各种遭遇,事情等构成了丰富的人生,所以说命是存在的真谛,本体。同时,命也是一种现象和事实。例如人的生死夭寿,贫富贵贱等种种现象。生死寿命虽然是偶然的,但是人的寿命必然落实到一种形式上去,这个偶然的存在事实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也是生命的必然伴随者,是必然的。

王充在《论衡》中关于“命”的认识对于当今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启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走进新时代,党高瞻远瞩地对中国如何立足于世界之林的思考,涉及到中国如何在当今世界自处的问题以及如何与其他国家相处的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认为当今的世界各国存在着紧密的有机联系当中,世界各国的命运都与这个共同体的存在休戚相关。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我们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各个国家之间的命运是紧密联系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中。只有世界上的各国人民深切认识到这一点,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战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对美好生活世界的向往,是各国人民共同的期盼,进入新时代,也是各国人民遇到的共同的命运,我们应该为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努力。

〔参 考 文 献〕

〔1〕〔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49.

〔2〕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198.

〔3〕〔东汉〕王充.袁华忠方家常译注.论衡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724.

〔4〕杜维明·儒家精神取向的当代价值20世纪访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47.

〔5〕丁良超,丁海峰:儒家哲学于当代青年价值教育之镜鉴〔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7.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心性本体
儿童的天性、心性与个性: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依据
水果连连看
眼睛是“本体”
用道
一种采暖散热器的散热管安装改进结构
南法禅宗与中国古代哲学观点的相似性
一种新型水平移动式折叠手术床
试论黄庭坚的心性哲学
小议教师心性的追寻
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