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视阈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2020-05-11狄玮
摘 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更多更优秀的卓越人才,助力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同样需要高校青年学子的奋发拼搏,接力奋斗。我国之所以在发展教育的全过程中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因为一个人的成长成才需要教育,除了专业技能方面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思想方面的教育。这一工作在高等教育中尤为突出且重要,同时还必须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一中心思想。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行創新性研究,重点解决好“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以人为本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对提升当代高校学生的素质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而愈发呈现出更加锐意进取的态势,随着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并不断出台指导方针,多次召开专门的、全国性的研讨会,使得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自我定位更加准确鲜明。因此,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方式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作为受众主体的学生放到第一位来,不能为了“教”而教,而是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为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而教。
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青年是社会群体当中最有活力的代表。同时,青年也是有高度思想觉悟,高度行动自觉,愿意去倾听并且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洗礼的一代人。而高校当中的莘莘学子是全社会青年群体的优秀代表,他们是推动社会前行、国家进步和民族复兴的主力军,他们会逐渐成为我们社会的中坚力量,并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成长为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因此,加强并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做到在思想上引领,在行动上引导,最终激发和培养好高校青年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和扮演的关键角色。
以人为本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主体是全体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保证学生的主要地位,制定的教育原则和教学目标要紧扣时代发展主题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我们要时刻牢记,我们是在为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培养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同学习与探讨,这样不仅有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还可以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同时“以人为本”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还有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沟通与相互理解,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当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自觉地向个人奋斗目标而努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便同步开展起来。70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的进展和创新性的发展。我们开创了辉煌的局面,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但同时受制于各方面的因素,如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化、文化的不同,出现了许多不可避免地现实问题和思想困惑,亟待我们解决。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部分形式化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面临的难题是教师与学生都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教师满堂灌是正确的,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只是一味的把课程内容讲完,走特定的上课流程。这无疑是对学生个性的抹杀,打击了学生学习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没有实现高校的教育目标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都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解答疑惑,一起探讨,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但是现如今高校教师科研压力重、不负责任、只注重理论知识不注重现实应用等现象层出不穷,导致教师在备课上课等环节中投入的时间精力减少,教学质量随之大打折扣,造成上课的氛围枯燥乏味,学生投入不进去课堂,只知道死记硬背,缺乏灵活性。在这种学习氛围之中,只会无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意义,造成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误解,认为课程都是刻板、无味的。
(二)教育目标制定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
各大高校在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时,都存在定位不合理的情况,导致目标制定的较高,给实际的教育教学带来较大困难。这些目标的设定不符合实际,主要是因为忽视了许多现实因素,导致考虑不周全情况的发生,最终影响教学效果。许多高校在制定目标时忽视因材施教的原则,未能够关注到学生个性化的差异,也未能把教育目标与学生个人的奋斗目标相结合、也没有将集体活动与个人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只是一昧的灌输式教育,都是采用相同的考核评价体系来衡量学生。这种做法虽然看似很公平公正,也很节省资源,实行起来也较为便利,但是这种方法会导致学生丧失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把教师和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思想意识、没有营造出良好的培育学生的环境、没有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潜力,使期末考试成为了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并未切实的发挥考试的作用,没有考核的价值。
(三)教育教学内容单一
大学生身为祖国的栋梁之才,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这就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添加了责任担当。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仅能增加大学生的真才实干,更能体现高校在教书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传统意义上教材是教师授课的主要载体,许多高校秉持这一原则,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走,遵照课本的内容对学生们进行讲解。但是教材的内容既严谨又抽象,学生们的基础层次不同,因此理解的程度也深浅不一。一部分教师在讲课中存在理论讲解的照本宣科情况,这不仅让学生感觉乏味无趣,更无法让学生充分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内涵,从而会对思想政治这门课程产生枯燥的印象。这样一昧的灌输是不可取的,与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相反,要加快转变这种单一而古板的教学方式。要尊重、理解、关爱学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坚持鼓励和引导当代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营造丰富的教学内容。
三、以人为本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举措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使命,要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是显得尤为重要。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努力创造属于青年一代的美好人生。因此,在以人为本视阈下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顯得更为重要。
(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日常教学中是以公共课的形式进行的,这一方式虽然可以实现较大面积的覆盖讲解率,较快的完成教学目标,但正因为如此,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问题。因为是大班公共课的形式,所以老师和学生的心态都缺乏足够的重视。老师把讲完课作为任务,学生把听完课作为目标,双方都没有全身心的投入,教学质量更是有待商榷。老师应当秉持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心理特点等情况,积极地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从而制定合理的、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二)借助科技手段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许多电子学习软件应运而生,并在众多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高校可以通过网络方式来收集全国优秀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进行集中播放,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方式中拓展知识,了解课本以外的内容,提升对学习的兴趣。高校还可以通过计算机手段建立全校的互联网教学平台,在平台上面及时更新有用的学习信息,全校师生可以在平台上交流信息,分享观点和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在一旁进行点评。此外,高校教师可以利用学习软件,如在信息化背景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提出的“金课”“两性一度”标准,移动端课堂教学工具在网络课程选修和翻转课堂教学显示出便利与优势。把新技术用在课堂,把课件发在群里,让学生提前预习新课,把疑问发到软件上,上课小组讨论解决,能解决的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最后进行总结,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新形式的移动端教学工具对教师完善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简化课堂管理提供了帮助和便利。
(三)创新教育方法,逐渐丰富实践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数量之庞大,任务之艰巨,更要求我们做好教育方法的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只是停留在理论讲授这一浅层次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有感情、有温度、有思想的人,他们将来走出学校,步入社会,是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去建设社会的人。因此我们的教育更应该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去表达,去沟通,去交流,要鼓励学生自我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用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与此同时,可以在教学中体现我们的区域特色,民族特色,专业特色,寓教于乐,这样教学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后备力量,因此,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全国各大高校的重要工作。新时代下,我们更加重视人的价值的开发和培养,更加需要广大青年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在我国的各行各业中踏实工作。高校教育自然要紧随这一时代发展精神,事实证明,高校也的确精准把握住了这一时代脉搏,开启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新改革方面的新征程。
参考文献
[1] 骆郁廷,王若飞.也谈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06).
[2] 郑永廷.以科学发展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04(04):3.
[3] 孙爱春,牛余凤.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
[4] 周从标.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1).
[5] 尹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6):55.
[6] 施乾信,张燕.基于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思政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8,12(52):32-33.
[7] 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8] 李艳芳.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南方农机,2017,48(18):194-195.
作者简介:狄玮,女,吉林延吉人,硕士,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