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的佛教思想
2020-05-11周杰
周杰
摘 要: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文坛的领军人物,日本短篇小说旗手,被称为“日本的卡夫卡”。谈到芥川文学的宗教性时,学界都倾向于将目光投向其基督教题材小说,对佛教题材小说却少有关注。根植于东方的佛教思想才是芥川文学的灵魂,探讨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的佛教思想有助于更全面地解读芥川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佛教思想;因果报应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3.087
0 引言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大正文坛的领军人物,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小说家。在短短12年的创作生涯中,芥川龍之介为后世留下了148篇小说,66篇随笔,55篇小品文,以及大量的文学评论、诗歌、游记,极大地丰富了日本文学史。芥川的小说以短篇为主,涉及基督教、佛教、道教等宗教题材,构思巧妙,语言犀利,情节跌宕起伏。长期以来,谈到芥川文学的宗教性时,中外学者首先都将目光放在基督教上,诚然西方基督教思想对芥川的影响不可小觑,然而笔者认为,芥川的灵魂深处依然栖息着古老的东方之心,其小说揭示人间善恶、拷问人性,处处体现着佛家的因果报应思想。下文以《罗生门》和《蜘蛛之丝》为例,通过小说情节分析其中的佛教思想,并探寻芥川佛教思想的来源。
1 芥川小说中的佛教思想
1.1 《罗生门》
《罗生门》最初于1915年11月登载在《帝国文学》上,并于1918年5月收录在芥川的第一本创作集《罗生门》的卷首。芥川在创作《罗生门》时,曾一度被恋爱问题所困扰,不被家人接受的初恋经历让他意识到了人性的自私。在《罗生门》中芥川通过对下人三次心理变化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人在面对善与恶,美与丑抉择时的矛盾心境,揭露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向利己主义妥协的丑恶人性。下文是《罗生门》的故事梗概:
平安王朝末期的某个傍晚,一个被主人辞退,无处可去的下人在罗生门下躲雨。出于生计考虑,他决心作强盗,但是他力弱胆小,并且总是有些有愧于心。当他向城墙上走去时,竟然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正从一具年轻女子的死尸头上拔头发。他冲上去吼道“你这个没人性的,竟然对死尸也不放过”。老太婆解释说她只是想用这些头发做个头套卖钱谋生罢了,而且,这个年轻女子生前也不是什么好人,她曾把蛇晒干了当鳝鱼卖,欺骗来买的人。于是,下人大悟了,既然是为了生存,还有什么不可以的?于是,他抢了老太婆的衣服消失在了黑夜中。
《罗生门》中无处不潜藏着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在“饿死”亦或“变成盗贼”之间犹豫不决,或者说想要做一次盗贼却缺乏勇气的下人在听完老妇为自身辩解的一番说辞后获得了勇气,最终走上了和老妇同样的道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三个,下人、老妇和被拔头发的年轻女子。三人的所作所为及结局正是因果报应的一个反映。已逝年轻女子生前将蛇肉切段晒干伪装成鱼肉出售,这一行为在老妇看来是不仁道的,这样的不仁道是“因果报应”的“因”,故其死后被拔掉头发就是她的“果”。而在下人看来,老妇拔掉死人的头发是恶劣行为,按照因果报应的法则推算,这是老妇的“因”,被抢走衣服也是理所当然的“果”。认同老妇的话并从中得到勇气,沦为盗贼的下人因为丧失了自己的人格,最终也必将陷了因果报应的轮回中。
1.2 《蜘蛛之丝》
《蜘蛛之丝》创作于1918年,同年7月刊登在儿童杂志《赤鸟》上,是一部面向年轻读者的作品。作品全篇充满着神秘的氛围,特别是结尾部分出人意料的结局给人以强烈刺激。下文是《罗生门》的故事梗概:
一天, 佛世尊独自在极乐净土的宝莲池畔散步。这时,一名叫犍陀多的男子同其他罪人在地狱底层挣扎的情景,映入世尊的慧眼。世尊记得,这犍陀多虽是个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大盗,倒也有过一项善举。话说大盗犍陀多有一回走在密林中遇到一只蜘蛛,心发善念,没有将其踩死,而是放了蜘蛛一条生路。因此,世尊轻轻取来一缕蜘蛛丝向地狱底层垂去。地狱深处的犍陀多看到这根蜘蛛丝,像抓住救命稻草般,迅速攀爬了上去。爬着爬着,他发现蛛丝的下端有数不清的罪人,像一行蚂蚁跟在自己后面,正一意攀登上来。见此情景,犍陀多又惊又怕,这样细细一根蜘蛛丝,负担自己一人尚且岌岌可危,那么多人的重量,怎禁受得住?于是,犍陀多暴喝一声:“嘿,你们这帮罪人,这根蛛丝可是咱家我的!谁让你们爬上来的?快滚下去!滚下去!”说时迟那时快,方才还好端端的蜘蛛丝,竟噗哧一声,从吊着犍陀多的地方突然断裂。刹那间,犍陀多像个陀螺,滴溜溜翻滚着,一头栽进黑暗的深渊。目睹一切的佛世尊面露悲悯之色,踱步离开了。
犍陀多生前作恶多端,因此死后下了地狱,此处正体现了佛教“善因乐果、恶因苦果”的思想。生前多做善事,死后就会进入到极乐世界,反之,若生前犯下恶行,死后便会堕入地狱。可即便他是个恶人,也曾经救过一只蜘蛛的命,因此佛世尊出于佛家的慈悲,决定给他一个脱离苦海的机会。由此可见,无论是做了多少坏事的人,只要他曾经有过慈悲心肠,做过哪怕一件好事,也可能成为日后得救的契机。然而,犍陀多却没有利用好这个机会,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安危,这种人性的“恶”最终又让他再次跌入地狱深渊。小说的转折性结尾,充分说明了芥川对于因果报应的相信,而佛世尊表情悲伤得离开,正反映了芥川对于人类自私本性的深深无奈。
2 芥川佛教思想的来源
2.1 芥川小说的出处
芥川小说短篇居多,就其选材和出处来看,可以发现从古典文学作品取材的占了绝大部分。而在这些古典文学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今昔物语集》和《宇治拾遗物语》。笔者就自己熟悉的短篇作品出处进行查阅,发现取材自《今昔物语集》的有12篇,《宇治拾遗物语》有4篇,以中国古代作品为来源的有5篇,直接取自佛典故事的有1篇。
《今昔物语集》总共三十一卷,是日本平安朝末期的民间传说故事集,也称《今昔物语》或《今昔》。内容包括佛教故事与世俗故事,前者主要说明佛教信仰的功德,后者则叙述历史人物之逸事与孝子、烈妇等道德故事。此外,还有文艺、爱情、生灵、怪物、狐狸、仙人、盗贼等各种传奇故事。每一则故事都含有通俗处世教训之寓言。包括《罗生门》《鼻子》《丛林中》在内,芥川的历史小说大约有五分之一直接取材于《今昔物语集》。芥川曾在《今昔物语鉴赏》(《日本文学讲座》第六卷,新潮社,1927)中说写道:“我对其中的佛法部分也多少有一些感兴趣……佛法部分告诉我,当时的人们如何切实地感受到了那些来自天竺的佛、菩萨以及天狗等超自然存在。”
《宇治拾遗物语》成书于大约13世纪前半期,是日本中世的说话物语集,与《今昔物语集》并称日本说话文学杰作。《宇治拾遗物语》全集197话,共15卷,收录的内容主要分为佛教说话、世俗说话和民间故事三大类。此外,主题也多种多样,有怪异谈、恐怖谈、物哀谈、滑稽谈等,出场人物从贵族到庶民,涉及社会各个阶层。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山药粥》《地狱变》《道祖问答》《龙》等都取材自《宇治拾遗物语》。
2.2 芥川的个人经历
一直以来,芥川龙之介都被认为是一位西式的作家。在谈及芥川文学和宗教的关系时,也多是以基督教为中心。正如前文所述,芥川深受古典文学影响,不仅仅是日本,还包括很多中国的古典。在谈及芥川文学佛教思想发端时,仅仅从小说出处追寻原因,笔者认为是不够的,还应结合芥川的个人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
芥川很早就开始接触古典文学,小学生时代的他热衷于阅读中日古典小说,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志》《金瓶梅》《西厢记》《八犬传》等等。步入高中之后,芥川开始阅读德川时代的净琉璃和小说。幼年时期与古典文学的接触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芥川的母亲在芥川10岁时去世了。接着芥川被母亲的兄长芥川道章、当时东京府的土木课长所收养。芥川家世代担任江户城的茶会吏一职,作风严厉但博学多识,具有浓重文人气息。此外,芥川家还是延续十几代的武士,门风高尚,文学、演艺、美术等都是家族子弟的必修科目,因此全家上下精通茶道、插花、舞蹈、音乐等艺术。这样一个热爱文艺的家庭可以说为芥川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在芥川的小说中,直接取材自中国历史小说或以中国为故事背景的小说占有大量篇幅,“中国物”在他一生的创作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中国古典对芥川创作生涯影响之深。据日本近代文学馆发行的《芥川龙之介书库目录》介绍,芥川的藏书中有汉籍1177册,可见芥川对中国文化的热忱。在这些藏书中,小说、物语集最多,特别是杂记、怪谈、传记、神怪等主题的小说达到了158册之多。众所周知,芥川是一位非常擅长写翻案小说的作家,从其藏书数量便可知为何芥川小说中有那么多“中国物”了。芥川在进行翻案小说写作时,往往以中国原著为基础,并结合日本现实和自身经验,为作品赋予新的含义。比如《杜子春》就是将郑还古的《杜子春传》童话化了的小说,《尾声之信》则改编自《史记·苏秦传》。
2.3 社会环境的影响
佛教对日本人生活方式和思想的影响比基督教深远得多,在不经意之间,佛教已经融入到日本社会方方面面。由于日本家族制度的关系,佛教在日本以“家族”为中心散布开来。在大士族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芥川很难说不受佛教影响。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佛教思想。日本近代作家泉镜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鸥外、岛崎藤村等的作品芥川都很喜欢。其中,森鸥外的《寒山拾得》、夏目漱石的《门》、幸田露伴的《五重塔》、岛崎藤村的《东方之门》、泉镜花的《高野圣》等都是描写佛教世界的名作。熟悉这些作品的芥川大概也从中接受到不少佛教思想的影响吧。
在日本文学界说到芥川,就不得不提夏目漱石。夏目漱石既是芥川的伯乐,也是他的恩师。在芥川人生中占有如此重要地位的人,对芥川的文学创作自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夏目漱石是一位虔诚的禅宗修行者,他在年轻时曾两次到禅宗寺院参禅,这一经历深深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在《使者》《门》《十夜之梦》等作品中,可以发现主人公的言谈举止、思想理念,都有着曾为禅宗修行者的夏目漱石的影子。而作为其弟子的芥川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恩师的影响,不知不觉中将禅宗思想融入了自己的文学创作。
3 结语
本文以《罗生门》和《蜘蛛之丝》为例,对文本中潜在的佛教思想进行了分析,并从小说的出处、芥川的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三方面对芥川龙之介的佛教思想来源进行了探寻。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笔者得出结论:在研究芥川文学的宗教性时,不应该只关注基督教,佛教对芥川的影响也不容小觑。让人遗憾的是,如今在中国,以芥川文学与佛教的关系为课题进行的研究数量甚微。笔者认為,这方面的研究对于全面解读芥川文学有着深远的意义,是一个值得挖掘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邱雅芬.芥川龙之介学术史研究[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4.
[2]潘贵民.论芥川龙之介文学中的佛教“无常”思想[J].文学教育(下),2017,(09):29-31.
[3]孟雪.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的佛教思想[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4]邹波.芥川龙之介的宗教思想[J].日本学刊,1998,(06):128-135.
[5]沈远.芥川龙之介《罗生门》中利己主义思维的解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