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信息技术与高职思政课程深度融合的思考
2020-05-11江晖
江晖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高职思政课程教学实效的提升带来了机遇,但两者的深度融合仍然面临着教师教学理念的滞后、信息化教学素养和能力的欠缺、学生学习主体性意识的缺失、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和评估手段的滞后等诸多障碍和挑战。促进两者的深度融合,关键在于充分发挥高职思政课程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主导作用,牢固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自觉提升信息化教学素养和能力。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高职思政课程;深度融合
当今时代是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模式在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被普遍推广应用,引发了课程教学规律、教学生态、教学流程、教学组织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作为一名高职思政课程专职教师,快速适应现代信息技术与高职思政课程融合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探索促进二者有效深度融合的路径,则是信息时代思政教师使命之必然。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高职思政课程融合所带来的机遇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延展了高职思政课程的教学时空
高职思政课程内容涵盖面广,是融合了哲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集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然而,有限的教学课时、大班授课的教学机制与高职思政课程丰富的教学内容、多层面的教学目标要求形成矛盾,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局限不仅使知识层面的理论阐释点到即止,也使实践层面的互动交流流于形式,从而束缚了教师教学创新的热情。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延展了高职思政课程的教学时空,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蓝墨云班课等教学智能云平台将某些教学环节延伸至线上,这既能给予学生自由参与的机会,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实现课堂的重点突破,使课堂的理论阐释更加深入并富有针对性。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丰富了高职思政课程的教学形式
00后高职学生既具有关注时政热点、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强等优势,又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理解分析能力略差、关注点容易转移和分散、具有思维惰性等缺陷。而高职思政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容易引起高职学生的关注倦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大大丰富了高职思政课程的教学形式,不仅枯燥深刻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文本、图片、视频、课件等形式呈现,而且可以运用微课、微视频等资源题材营造课堂情境,实现课堂内外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使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思政课程内容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思政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还可以通过灵活运用教学智能云平台的多样化教学功能,如课堂讨论环节的随机选人、抢答等,提升学生的课堂紧张感和关注度,缓解课堂抬头率的“痛点”。不仅如此,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发展出探究式、合作式、问题导向式等新型学习形式,使高职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有趣味性和实践性,更加注重能力提升和素质培养。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拓展了高职思政课程教学的广度、深度和效度。
(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完善了高职思政课程的教学评估
传统思政课程的教学评估往往是结果评估,依赖于学生学习测试、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及教学督导评价,虽然能为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学效果改进提供可资借鉴的意见和数据,但意见笼统、作用有限,缺乏对教学过程的有效审视。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大数据的运用能为教学全过程(包括学前、学中、学后)提供实时评估,促进教师及时根据学情变化反思、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使课程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特点和满足学生需求,从而提升高职思政课程的实效性。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高职思政课程深度融合所面临的挑战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虽然为高职思政课程教学实效的提升带来机遇,但两者的深度融合仍然面临着诸多障碍和挑战:
(一)教师教学理念的滞后
虽然高职思政课程教师已普遍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但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理念仍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模式,习惯于从自身的学科背景及教材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角度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并以此为导向来安排教学环节。这种传统教学理念由于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作为知识传授对象的高职学生本身的接受程度和需求,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实效的下降。在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思政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大量多媒体素材和资源的使用充实了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形式,使课堂关注度和“抬头率”有所上升。因此,许多教师首先考虑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如何才能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如何“教”得更加轻松、便利,如何使教学过程“看起来”更加娱乐、时尚和迎合学生“趣味”,却忽略了思政课程应有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导向作用的彰显。教学理念上的“新瓶装旧酒”,不仅使现代信息技术沦为“教”的辅助性工具,而且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也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和能力的欠缺
高职思政课程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和能力是指以思政课程信息的获取、整合和运用能力及网络工具应用能力为基础,涵盖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能力、网络环境下的课堂驾驭能力和信息时代的学习评价能力,以及基于网络教学交互性和平等性所必须具备的网络交流能力和网络道德修养等,是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高职思政课程教师必须具备的综合素养和能力。[2]目前,由于对现代信息技术领域的了解和介入不深,多数高职思政课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素养和能力仅局限于课件制作、微课慕课等课程视频拍摄、课程资源的网络搜集与上传及教学智能云平台的简单运用,而对现代信息技术与高职思政课程深度融合所带来的课程教学设计、组织和评价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缺乏整体性考量。信息化教学核心素养和能力的欠缺必然导致信息化教学实践中的诸多问题。比较典型的问题有为信息化而信息化的技术浅表化、形式化运用现象,有的教师盲目依赖现代信息技术,倾向于对理论知识、课程资源不加区分、整合就照搬上传网络平台空间等,这反而加重了學生的学习负担,使其无所适从。而且,教学智能云平台过于标准化、程式化的设计也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