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素养”

2020-05-11李春青邵晓红万春秀

青年与社会 2020年8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素养

李春青 邵晓红 万春秀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学校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通过构建模块化的课程内容、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全方位的心理育人环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以及家校、社会的协同育人机制等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联,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素养”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教育政策、教育实践、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国际组织与许多国家相继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框架。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正式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确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人才观的转变,而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正是适应了世界经济形势对人才的要求。核心素养中提出的六大素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即培养理性平和、积极向上、自尊自信的社会心态不谋而合。

二、当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但根据对2017、2018、2019近三年的入学新生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当前高职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表现:

(一)由学习压力带来的厌学心理

高职学生的来源多种多样,有普通高中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技工学校毕业生及同等学力人员。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稍差。进入大学后,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面对专业课和基础课的弱项时不免出现了厌学心理。加之当前通讯设施的完备,一些本就对学习出现厌学情绪的学生便沉迷于网络之中,课堂上“低头族”现象严重。

(二)由人际交往问题带来的情感困惑

1.与室友或同学关系紧张。当前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且成长环境相对优越。进入大学以后,过集体生活,有些学生不考虑他人感受,我行我素,有些学生价值观现实,功利性较强,不懂人际交往的技巧,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2.由恋爱带来的情感困扰。当前大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在高中时就已经谈恋爱,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出现爱情危机;另一部分是大学校园中恋爱的双方也会时常出现矛盾,由此带来的情感困扰占有很大的比例。

存在此类问题的学生希望被人关心、被人爱,但又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

(三)对自我认识不清而带来的矛盾心理

部分高职学生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定位,要么盲目自信,要么过度自卑,不能很好地将理想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区分开来。盲目自信的学生觉得自己做什么都行,但现实中遇到挫折,又会萎靡不振,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做什么都不行。

(四)对未来职业的迷茫而带来的焦虑心理

在对大学生的调查中,当问及“你对所选专业了解多少”时,有63%的学生回答“不太了解”,3%的学生回答“完全不了解”。当问及“你对大学三年的生活有什么打算”时,有54%的学生“有想法但不清晰”。学生反映虽然对未来充满迷茫,但又存在懒惰心理,由此而感到焦慮。而学生中存在抑郁症状的也不为少数,抑郁倾向表现明显,严重者存在自杀风险。

三、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成因

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主要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风气和自身发展的影响。

(一)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的最早的教育,父母及养育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有些家庭中的父母将孩子的养育任务交给自己的父母,将孩子的教育任务交给学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尽到养育教育孩子的责任,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大多是单亲家庭或留守儿童,长期不和父母生活,人际沟通能力欠缺,学生内心软弱,缺乏安全感。

(二)教育因素

受长期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在学校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成绩,升入高职的学生往往被认为是学习成绩差,学习能力弱的那部分学生,他们常常是被忽视的,而这部分学生恰恰需要在心理上给予更多地关注。加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状况不理想,对学生的心理关注程度不够。

(三)社会因素

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激烈变化的时代,各种新生事物的出现,必然会给青少年带来消极和积极两方面的影响。而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尤其是网络上一些消极信息的影响,恰逢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发展不完善,导致学生易产生自私、功利、及时享乐等心理,缺乏对自己人生的正确认识和科学规划。

(四)自身因素

依据埃里克森人生发展理论,认为高职学生这一年龄阶段主要的发展关键是自我认同感(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即一种对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将要去向何方以及在社会中处于何处的稳固且连贯的知觉与思考自己是谁,决定要做怎样的自己时体验到的那种混乱,甚至焦虑的感受。

四、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基于高职学生的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产生的原因,仅仅利用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知识的讲授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构建一套寓教于乐、寓教于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改变学生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会更佳。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构建模块化的课程内容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知识体系已经非常完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够正确的认知自己、能够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够调控不良情绪、能够应对挫折和压力,学会学习,珍惜生命等。心理健康教育要兼顾知识性和实践性,而高职学生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性,在实际生活中掌握所学知识,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高校要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知自我、乐沟通、善合作、勇担当、会学习、爱生活的一代新人。这也正符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可面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讲授,而针对不同时段、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设置不同模块的课程内容,真正地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二)构建体验式的教学模式

为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目标,仅仅依靠传统的知识讲授的形式是不够的,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的专注力和对理论知识的思考是相对薄弱的,而改之以体验式、参与式的教学模式,可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角色模拟、互动讨论等教学形式,设置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情景,使学生进入实际情境、面对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培养、适应、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提升和成长;在教学教程中,要注重师生互动与深度交流,更重视学生的课堂体验及表现,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验感受,使学生在体验后有所思、有所感,学习的效果会更佳,而且课堂的活跃度和学习的参与度、接受度也更高。

(三)构建全方位的心理育人环境

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社团活动、寝室文化节、世界阅读日等,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项活动中。可以利用心理知识竞赛、微视频大赛、团体辅导、微信公众号、校园电子屏、宣传栏、学校网络、校园广播等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充分发挥心理社团、朋辈小组及二级心理辅导站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于现在的高职生而言,主要的人际交往范围是班级和宿舍同学,重视班级和宿舍文化的建设,能够有效的掌握每个同学的心理动态。良好的班集体氛围让同学们有归属感,积极带动学生参与班集体活动,增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热情。加强宿舍文化建设,促进宿舍同学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包容,帮助其建立深厚的宿舍情、同学情,完善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多元化的文化环境,营造一个乐观、积极、尊重、互助、友善、宽容、朝气蓬勃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四)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多元化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和自主发展为根本。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应该包括教师评价、学生的自评、同学间互评、家长评价。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包括考试(笔记或口试)、参与教学及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自身的收获及感悟、学生自身在认知和行为上的改变等。我们要改變以往由教师单方面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的方式,而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教学及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定,而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在认知和行为上的改变以及学习的收获和感悟对自我进行评价,同学间和家长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行为上的改变来进行评价。

(五)构建家校、社会的协同育人机制

我们通常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其实不然,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是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合作,共同进行的。家庭要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健康的成长环境、学校要为大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和条件,比如到社区、医院进行参观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够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而社会也要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让大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家庭、学校、社会间要协同合作,全方位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

[2] 沈雷.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J].江南论坛,54,2018,12.

[3] 李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13,12.

基金项目:2017年黑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JGZY116 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春青(1978- ),汉族,黑龙江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邵晓红(1966- ),汉族,黑龙江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万春秀(1979- ),黑龙江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