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警察信任现状分析及提升路径
2020-05-11吴明达
摘 要:近年来,警民关系成为热点话题。据调查,我国警察信任度总体较高,但是年龄、文化程度、收入差异、职业特色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呈现波动状态。目前,我国警察公共关系构建尚未完善,警察的素质参差不齐,加之部分网络媒体对警民事件的恶意、虚假报导,使得我国公民对警察的信任难以构建。对此,公安机关利用专群结合的方法,利用开展对警察的业务培训,加强对网络媒体监管等手段,建立合理机制,解决警民关系问题,构建公共对警察的信任关系。
关键词:警察信任;公共关系;机制建设
一、当前警察信任现状
(一)警察信任的概念界定
(1)警察信任的社会背景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许多移动电子产品也逐步成长起来,民众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发布于网上,这种信息发布的及时性,连专业的媒体都難以企及。同时,自媒体具有很强的共享性。比如微博,一个用户如果想要关注其他用户,无需经过该用户的允许,点击关注即可。微博如同广播,内容共享,任意转发。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使网络实现了全球化,网络全球化的同时也使自媒体实现了全球化。
(2)警察信任的含义
警察信任,顾名思义,是公众对警察的依赖关系。警察信任度越高,证明公众对警察的依赖性越强;警察信任度越低,证明公众对警察的依赖性越弱。警察是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秩序而设置的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力量,是阶级专政的重要工具之一。警察是法律的执行机关,也可以说警察是法律与社会相接处的桥梁,公民是否信任警察,可以延伸到是否信任法律、是否信任这个国家现行的政治制度。
(二)我国警察信任的特点
(1)我国总体警察信任度较高
通过我小组调查警察信任度问卷的样本数据发现,有34%的人选择了信任警察,有41%的人选择了比较信任警察,有75%的人对警察包容信任态度。事实证明,社会群众对警察始终抱有较高的信任程度,由此得出我国总体警察信任度较高的结论。
(2)警察信任度受主客观量双因素影响
主观因素:公众的主观思维影响着对警察的信任程度。对警察了解程度不同的人,他们对警察信任的程度也不同。
客观因素:公众自身的特性,影响着对警察的信任程度。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的群众对警察的信任程度不同。
(3)警察信任度呈现波动状态
由于警察信任度受到许多不稳定的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影响,导致公众对警察的信任程度呈现出起伏不定的状态。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等等对警察的信任度往往各不相同。以职业不同为例,公务员群体对警察的信任度较高,社会经营者往往对警察的信任度较低,这都是导致警察信任度呈现波动状态的原因。
二、警察信任度的影响因素
问卷调查是开展调研活动的关键一步,以制定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研究的问题进行调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调查警察信任度影响因素的过程中,我调查组从影响警察信任的诸多因素出发,按照年龄因素、文化程度、职业差异制定了1050份调查问卷。共计在高效、医院、社区等不同场合共计发放1050份调查问卷,群众配合度较高,共计回收1000份调查问卷。
(一)年龄因素
通过调查问卷的情况发现,不同年龄的人对警察的信任程度有着明显的不同。20岁以下和65岁以上“非常信任”警察的比例高,35岁至55岁中选择“非常信任”警察的比例低。通过该数据可以推断出——在社会公众群体中,“20岁以下”与“65岁以上”群体对警察的信任度较高,“35岁至55岁”群体对警察的信任度较低。
(二)文化程度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发现,不同文化程度对警察的信任程度区别较大。小学及以下人群对警察“非常信任”比例高达89%,硕士、博士及以上人群对警“非常信任”的比例仅有20%。由此可以得出,群众受教育程度越高,对警察的信任度越低。
(三)职业特色
调查问卷分别调查了公务员、农民、私营企业者、事业单位人员、学生、军人共计6个职业,每个职业调查100人。通过调查得出的数据可以发现,军人对警察信任度最高,甚至可以得出军人对警察信任度为100%的结论。其次分别是农民、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他们对警察“非常信任”的比例都在50%左右。因此初步得出国家工作人员和农民对警察的信任度较高,非公家工作人员对警察的信任度较低的初步结论。
三、当前我国警察信任构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警察公共关系构建尚未完善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社会的转型必将引起矛盾的产生,公安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往往处在社会矛盾处理的第一线,与群众直接接触,导致有些群众将不满的情绪发泄到警察头上,同时由于一些群众法律意识的缺失,将一些公安机关无权处理的案件理解成了公安机关不作为、未履行职责,再加上近年来如北京雷阳案、呼格吉勒图案件等涉警负面案件被媒体曝光后,使得公安部门被推倒了舆论的浪尖,很多警方的行为受到了人民群众的责备与怀疑,在这个形势下,引发了警民关系危机,影响了群众对警察的信任。
(二)警察群体自身的弊病导致警察信任程度低
(1)警察自身的素质参差不齐
很多民警警务化意识不够,不注重自身警容风纪,责任自觉意识差,影响执法、办案、服务的效率与质量造成群众的不满。
(2)警察执法手段的相对落后
公安机关是国家重要的行政执法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承担着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武力手段是警察依法行政的保障,是警察在临战处置暴力违法活动中不可避免的执法手段。但是,目前警察执法手段还存在相对落后的情况,在公安的执法实践中滥用职权、刑讯逼供、暴力执法等现象时有发生。
(3)警力不足,装备落后
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阶段,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口的不断增加,扰乱社会治安和违法犯罪的活动也在逐渐增加,基层派出所警力严重不足,基层民警积劳成疾很多人甚至病倒在岗位上。许多小的社会治安偷盗案件因人手匮乏,长期搁置,无法解决,造成群众的不满。随着社会的发展,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与工具逐渐科技化、隐蔽化,在我国很多地区,警务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警务技术装备落后,现有的警务技术不能很好的遏制与打击犯罪行为,造成了群众的不满。
(三)网络媒体兴盛不利于警察信任的构建
近年来,一些涉警负面案件被媒体报道,人民警察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警方的行为受到舆论监督”本是一件好事,这有利于促进警方的执法办案能力。可是一些不良自媒体人从中发现了商机:为了搏公众眼球,各种关于警察不作为、暴力执法的新闻在官方还未发出通报时就已出现;各种袭警、辱警视频被断章取义的截取,配上不属实的文字来恶意的渲染并大量的传播;更有甚者对民警正常执法行为进行污蔑传播谣言,造成极差的影响。近些年来某些不良媒体对涉警舆情进行了恶意导向,使群众对警察的形象与执法的权威、公正性产生了怀疑,同时在这种大量涉警负面舆情的频频爆出,在一段时间后,会对让人们产生质的变化,让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变化,对警察的执法办案产生怀疑,警民关系紧张,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四、构建警察信任路径选择
(一)构建和谐警察公共关系,提高警察信任度
(1)专群结合,加强沟通
现阶段我国公安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专门机关与广大群众相结合,必须加强与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沟通,扩大工作影响力,提高可信度,从而得到社会的支持与合作,警察多与群众接触,了解群众的安全需求,根据不同群体的安全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警务工作。
(2)开展教育,提升素质
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素质、业务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通过素质教育与警务实践相结合,提高我国警察队伍的素质水平,进而加强我国警察队伍的战斗力,为践行十六字方针做出保障。
(3)打击反腐,改善队伍
应加强对警察队伍反腐败的打击力度,让这支队伍成为一支清正廉洁的队伍,让党和人民放心的队伍,公安机关督察部门应当加强对民警纪律方面的管理和督导,改善民警为人民服务的态度,提高民警的业务水平。
(二)开展公安培训,提高警察业务能力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练好警察专业基本功,做好工作,为确保人民安全打牢基础。提高“四种能力”,即捍卫核心能力,组织指挥能力、情报信息能力和应急处突能力。坚持资源力量系统化整合,深化统筹协同、部门联动、区域合作、警种合成等机制,把职责分清楚、把任务分解好、把责任落下去,围绕同一目标聚焦发力,将各方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强大合力。
例如,不断提高刑侦民警的业务素质,适应新形势,新常态打击犯罪的现实需要,结合刑侦大练兵实施方案,组织刑警开展刑侦业务培训,学习多种信息化侦查手段,通过对刑侦业务知识的强化培训,进一步提升民警对刑侦业务知识的了解和运用水平,将为全面提升信息化条件支撑下的打击破案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警力装备建设,满足公安需求
树立“向装备要警力、要战斗力”的理念,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装备经费投入,充分调研合理编排日常的装备购买计划,严格执行政府采购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将装备配备到位,大大加强警用装备建设,大大提升警务保障能力。
一是要主动协调上级部门,积极争取经费保障,改变以往年底一次拨付为每季拨款购买,增加购买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二是要广泛调研,合理制定购买计划。后勤保障部门成立装备规划编制组,明确专管领导和民警,按照业务警种分类,广泛听取各实战部门对装备配备的实际需求,按照轻重缓急合理编排装备采购计划。三是抓住重点,按需配备警用装备。结合工作实际以及安保需求配备巡特警专用声波控制仪、催泪喷射器、金属探测仪等装备。四是规范管理,严格执行采购程序。采用公开招标、公开询价、协议采购等方式,严格把关设备的质量和价格,共同做好装备的询价采购工作,满足一线民警的工作需求。
(四)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管,严惩恶意诋毁公安形象的行为
公安机关与媒体交流合作,了解媒体动态媒体要尊重事实真相,不肆意抹黑公安机会和民警正常执法工作,新闻媒体要实事求是,正确报道,尊重客观事实,做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公安机关应加强与自媒体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掌握新闻媒体舆情动态,开展社会舆情监测与分析,做到知己知彼,解决“掌握媒体在报导什么”的问题。在信息社会和传媒时代,要掌握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社会舆情动态。加强媒体行业对公安啊工作的宣传,如新浪微博的“中国警察网”、抖音平台的“四平警事”都起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使得公众既能了解到人民警察的职责,还能感受到了警察工作的不易,起到了很好地宣传作用,通过这些自媒体平台,来向群众们宣法、普法,了解公安机关的权利与职能。
参考文献
[1] 胡荣.中国人的政治效能感、政治参与和警察信任[J].社会学研究,2015(0176):96,234.
[2] 黄鹏,汪冬冬.警察信任状况分析研究与建设建议[J].天津法学,2016(01):102-107.
[3] 王聪.新时代时期我国警察的素质教育[D].江西农业大学,2012.
基金项目:文章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成果,课题名称:警察信任现状调查与分析,项目编号:201812213032。
作者简介:吴明达(2000.01- ),男,汉族,内蒙古人,南京森林警察學院,治安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