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校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与预防

2020-05-11杨洁

青年与社会 2020年8期
关键词:心理教育预防犯罪

摘 要:大学生犯罪,使其学业备受影响,并且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同时也会对受害人带来损害,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团结。所以,研究当前在校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有效的预防策略,这对于在校大学生健康成长、构建和谐社会而言,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原因;预防;心理教育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中坚力量,在大学生群体里,大多都饱读诗书,有着较高的个人修养和素质,但却仍有少部分学生由于触碰法律底线锒铛入狱。之所以会走向犯罪道路,社会有着不可逃避的责任,家庭和学校亦如是,最重要的是自身观念偏颇,所以说,对大学生犯罪重视起来且予以有效的预防,这就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是广大教职工作者职责所在,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分析当前大学生犯罪现状

1990年至今,国内大学生犯罪率“屡创新高”。近些年,电视媒体上关于大学生犯罪的報道屡见不鲜,典型案例比如,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马晓明弑父案、周一超刺杀案、马加爵杀害室友等等,无一不令人心惊胆寒。大学生犯罪现已被社会各界高度重视。

归结来讲,大学生犯罪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犯罪类型多样,大学生犯罪类型几乎囊括了国家刑法规定的绝大部分类罪、种罪,危害公共安全罪和人身权力侵犯、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等;其次是犯罪主体的广泛性,犯罪大学生人员不单是出自民办学校,就连一些名校中也大有人在,不乏硕士生和博士生等高级知识分子;再者是犯罪情境恶劣,部分大学生犯罪行为极其恶劣、手段甚是残忍,存在令人咂舌的绑架、强奸、杀人行为,马加爵一案最具代表性,只因与同学打牌时发生争执就杀心四起;最后是犯罪智能化,当前大学生智能犯罪率连年提升,计算机犯罪和网络犯罪尤为突出,最为常见的就是通过计算机进行黄赌毒传播,甚至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敲诈勒索。

二、在校大学生犯罪成因分析

(一)心理原因

其一,贪图名利之心,虚荣心作祟,过度攀比,肆意消费。市场经济大潮下,很多在校大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时有错位,高消费心理滋生,他们将穿名牌衣服、戴名牌手表、用名牌手机视为一种高尚追求,很多大学生把物质利益看得比一切都重要,并将其作为衡量自己成功与否的标杆,所以暴力抢劫和非法诈骗等违法行为,占据了大学生犯罪之首。有些大学生家庭条件一般,再加上自己在校没有什么收入,父母给的生活费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当经济紧张时就会动歪脑筋,萌生犯罪之心。

其二,存在不正常的性心理。在校大学生生理和心理日趋成熟,对性抱有一定的好奇心,这其实并没有错,但因为受到各类暴力文化和情色文化的熏染诱惑,一时难以抵抗诱惑,所以此时就极易引发性犯罪。

其三,抗压能力弱。现在,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而陷入困境的大学生数量尤为之多,由于寒门出身,亦或是存在某类缺陷,所以会对家庭和社会心生不满,甚至是敌对,还有就是这些学生心理十分敏感和自卑,加之自我调节能力较弱,一旦面对不公和困难时,悲观消极心理顿生,遇事易极端,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其四,偏激心理。需知,在校大学生自我意识混乱通常分为两类:首先是过高自我评价,其次是过低自我评价。前者会造成大学生自我意识确立阶段内过于自负,后者会造成大学生自我意识确立阶段内过于自卑,这两者都会对学生良好心理意识形成造成阻碍,因为自我定位偏差且抗压能力弱,在遇到压力的时候不冷静,部分大学生就会使用极端暴力手段来处理问题。

(二)社会原因

首先,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处在市场经济运行体制之下,社会分配方式可谓日趋多元,民众收入差距日渐拉大,贫富差距尤为明显,还有就是社会上的诸多不良风气盛行,造成很多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心理失衡,个人主义膨胀,奉承“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理念,以金钱持有量来衡量自我价值,过分的追求物质满足,继而陷入犯罪深渊。

其次,不良文化影响。在校大学生犯罪,文化因素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主要社会因素之一,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文化横行,很多网站上含有诸多色情信息、暴力信息,很多不法言论有意无意间的渲染“个人至上、金钱为王”的价值观,这均会对在校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涌入国内,不乏消极文化,这类文化主张“个人自由”,究其本源,就是利己主义作祟,部分在校大学生被这些不良思想侵蚀,无法辨别是非黑白,一味且固执的追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结果可想而知。

(三)家庭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学生家长管教不妥、过分宠溺,久而久之,就会让他们形成自私的性格,慢慢养成了享乐、偏激等不良习惯,这些学生便会形成一种唯我独尊的优越感,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很容易产生偏激心理和行为,有时甚至越过法律的红线为所欲为。大部分家庭中,很是注重对孩子进行智力教育,但是在孩子健康人格培养上却表现得漠不关心,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凡事不沟通,只用谩骂来解决问题。还有一些家庭,父母离异或是单亲,家庭功能弱化,不能很好履行对孩子的监护责任与教育义务,管教无方,当子女步入社会之后,受到不良因素侵蚀时就极易犯罪。

(四)学校原因

当前,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不法分子仍旧钻空子,在学校周围设立赌馆,引诱学生赌博。还有一些游戏厅、网吧、歌厅等场所,老板只看重经济利益,不重视整体社会效益,向在校大学生传递一些负能量的东西和扭曲的价值观,这对于在校大学生传统道德防线来说是一种不小的打击,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备受影响,有时这些不法商家还会诱导青年大学生犯罪。

三、预防在校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策略分析

(一)学生方面

在校大学生需要日渐强化自我认知水平,之后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要推动自我意向的正确发展,提升人们对自我期望、要求以及控制等层面的水平,还有就是要丰富学生的自我意向,培养自我积极体验感。新时代的大学生,一定要有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期间要形成良好的自我把控能力,经得起外界诱惑,学会自控情绪,同时克服心烦气躁等不良心理,树立宏伟目标,锻炼自己的精神意志,多参加一些积极向上的活动,如健身运动、读书、练习钢琴、舞蹈等,来陶冶自己的情操,不断的在生活、学习中去反省自己、升华自己,在自我批评中不断成长,养成良好习惯,为未来生活和就业夯实基础,向那些不良观念、不良习惯挥手告别,给那些仍旧迷茫不堪的学生给予引导,大家一同做“四有新人”,为实现民族振兴大业而努力。

(二)社会方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众群体生活水平稳步攀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于社会矛盾和冲突的解决来说大有裨益,要为广大在校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社会文化环境。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发展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对于缓解大学生未来就业压力而言十分重要,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于就业压力而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违法犯罪问题。

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力抵制不良文化泛滥。管理部门需要在大众传媒上下功夫,尤其在网络监控层面,要彻底规避色情信息和暴力信息,基于此,制定出较为完备的法律法規,持续性强化打击违法犯罪的力度,让网络成为在校大学生休闲娱乐的健康场所。文化传媒也要同时发挥功效,深入性的宣传中国梦和集体主义等先进思想,助力广大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全面抵制那些不良文化。

设立犯罪预防中心,由地区检察院带头,公检法和政府以及学校、社区等强强联合,总结预防在校大学生犯罪的相关经验,选取特定案例来校开庭,分析在校大学生犯罪案件处理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将帮教落到实处。

(三)家庭方面

父母需要感化和教导孩子,创设出优质的家庭环境,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舒适氛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需要在思想作风方面和道德修养方面以及言行举止方面等做好儿女的榜样,优化家庭教育模式,和孩子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进行针对性教育,当孩子出现一些生活、学习上的问题时,要帮助他们克服,提升整个家庭教育的效果,有效彰显出家庭教育的基础性能效,使得在校大学生处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防止其走向不法之路。

(四)学校方面

学校要创新思政教育手段。在网络大力普及和推广的新时代,在校大学生知识学习不会单一拘泥在教师课堂讲授上,思政教育需要按照实际情况来操作,要根据在校大学生思想倾向和思想特点等进行针对性的思政教育。针对大学生的不良习惯以及现象等进行针对性网络教育和责任教育,使其树立诚信观。助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在校大学生拥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其内心充裕人文精神,从思想层面有效预防在校大学生犯罪。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基础类课程教学质量务必要提升,需创新原有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效果,最大限度上发挥课程的法律知识宣传效果和预防犯罪的价值。校方还要定期组织一些法律活动,以法律知识竞赛和模拟法庭等活动,让在校大学生群体提升守法自觉性,日后能够严于律己、遵纪守法,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

心理教育十分重要,学校要加强心理教育师资力量强化,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心理卫生知识讲座,对其压力予以缓解,对其心理予以调试,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推动大学生心理素质不断提升,使得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面貌,构筑起一道预防犯罪的坚实心理防线。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当代大学生犯罪率持续走高,犯罪类型呈多样化发展趋势,犯罪主体之广、手段之残忍、情节之恶劣,大学生之所以犯罪,是由很多因素所造成的,包含了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个人因素,此时就需要多方联合,将家庭教育作为根基,之后在此基础上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社会教育为辅助,并且大学生要严于律己,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遏制大学生犯罪,在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同时,推动在校大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凌雯雯.大学生违法现象与高校的预防对策[J].高考,2018(29).

[2] 付芳芳.以预防为导向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衡水学院学报,2018(01):94-97.

基金项目:文章为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在校大学生犯罪现状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J-2014-35。

作者简介:杨洁(1990.05- ),女,甘肃定西人,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心理教育预防犯罪
Televisions
浅析赞赏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什么是犯罪?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
“犯罪”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