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传染病流行史

2020-05-11郭丽姝

世界文化 2020年4期
关键词:麻风病天花鼠疫

郭丽姝

“传染病”一词的希腊语意思是“民间疫病”。自古以来,那些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迅速发展、超过所在地区正常发病率的疾病,都叫传染病。但我们今天要谈论的是流行病,即在一国、几国甚至全球范围内普遍流行的传染病。

鼠疫

一谈到传染病,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黑死病”即鼠疫。公元前1200年就有人提到过这种可怕的疾病, 《圣经·旧约全书》中也有记载。

第一次有据可查的全球鼠疫大暴发是在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期间,一直从公元541年持续到750年。鼠疫从地中海贸易通道进入君士坦丁堡,在拜占庭蔓延,又扩展到邻国。544年拜占庭首都每天有近5000人死亡,有时达到1万人。这场疾病共造成约1000万人丧生,单是君士坦丁堡就有40%的居民死去,平民百姓和帝王将相都未能幸免。

此后鼠疫多次卷土重来。1090年商人将鼠疫传到乌克兰的基辅,入冬数月就死了7000多人。1096—1270年,鼠疫夺走了埃及100多万人的生命。

历史上最严重的“黑死病”发生在1346—1353年,病源来自中亚,并随着蒙古军队和贸易商队进入欧洲,造成至少6000万人丧生,一些地区的致死率达到当地居民总数的三分之一或一半。通过研究死者遗体的基因发现,这种疾病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其中腺鼠疫的死亡率高达95%。

除了贸易、战争、贫穷、流离失所等社会因素之外,干旱、洪水和其他自然災害的干扰,也是导致鼠疫传播的重要原因。食物短缺造成人免疫力低下,也使携带有菌跳蚤的啮齿动物发生迁移。中世纪,在寺庙僧众中盛行拒绝尘世享乐、惩戒有罪肉身的理念,在生活中的表现就是不洗澡。圣人贝内迪克特就曾说过“健康的身体尤其是年轻人的身体,尽量少洗为好”。此外,战争期间死人被当成了生物武器。比如围攻城堡时,人们往往用抛掷死尸的方法作战,甚至把尸体扔到水池中,以达到污染敌方居民水源的目的。

还有一次鼠疫发生在1855年中国的云南,持续了数十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鼠疫开始在俄国(苏联)、美国、印度、南非、中国、日本、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及其他国家流行,共夺去了大约1200万人的生命。

2015年,科学家在一块2000万年前的琥珀上发现了鼠疫杆菌的遗迹,也就是说鼠疫的传播媒介已经存在了2000万年。

虽说现代人经常洗手,也很少接触受感染的老鼠,但这种疾病并未消失,每年仍有约2500人罹患鼠疫,好在死亡率从95%降到了7%。

天花

天花的死亡率接近40%,早先年代的患者痊愈后甚至会全部或部分地丧失视力,皮肤上会留下溃疡的痕迹。天花病毒具有人传人的特点,跟动物无关,这一点与鼠疫不同。

天花病毒早在3000年前就已肆虐人类,对此古埃及、印度和中国都有较早记载。6世纪天花曾在拜占庭肆虐,再后来,抢占了新地盘的阿拉伯人将病毒从西班牙带到印度。到了15世纪几乎每一个欧洲人都得过天花。德国有一句俗谚:“没几个人能逃得过天花和爱情。”1527年天花传到美国,导致数百万人丧生,很多土著部落因而彻底灭绝。

9世纪末到10世纪初,波斯学者阿尔·拉兹在他的著作《天花和麻疹》中指出,天花具有二次免疫的特点,还提到了一种简易的疫苗接种方法,即将天花病人脓疱里的脓液接种在健康人身上。1718年这种方法流传到了欧洲,是君士坦丁堡驻英国大使夫人带去的,经过试验后英国王室接种了天花疫苗,后来则开始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使用。

16世纪科学家发现牛痘(即牛和马身上的脓疱)有预防人类感染天花的作用。骑兵比步兵患天花的人数少得多,鲜有挤奶工死于天花。人类第一次公开接种牛痘是在1796年,一个名叫詹姆斯的8岁男孩儿接种后获得了免疫力。1800年开始,士兵和水手必须接种牛痘;1807年,巴伐利亚成为首个要求全民接种牛痘的国家。

以苏俄为例,1919年俄联邦下令居民必须接种天花疫苗,从而大大降低了感染人数。1919年全国登记入册的天花病例为18.6万人,1925年为2.5万人,1935年只有3000多人,到1936年苏联已经彻底消灭了天花。1959年12月,从印度回国的莫斯科艺术家亚历山大·科科列金又将天花带到苏联,并随着礼物一起 “送”给了情妇和妻子。艺术家本人去世了,然而有19个人从他身上感染了天花,这些人又传染了23个人,其中3人死亡。为了制止疾病蔓延,克格勃调查了科科列金接触过的所有人,找到了他的情妇,并专门指定一家医院用作隔离。在这之后,政府给莫斯科居民接种了疫苗。

20世纪,美国、亚洲和欧洲有近5亿人死于天花。最后一次天花感染记录发生在1977年10月26日的索马里。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战胜了这种疾病。

霍乱

这种病由霍乱弧菌引起:弧菌在咸水和淡水的浮游生物中大量繁殖,其染病机理是粪口传播,未经消毒处理的污水和饮用水混在一起,引发霍乱。霍乱弧菌能产生外毒素,使人体的电解质和水分从肠内排出,引起腹泻和脱水。这种因缺水引起血容量骤减的病症,能致人死命。

早在公元前4世纪,希波克拉底(“医学之父”)时期人类就认识了霍乱。1816年全球第一次霍乱疫情的发源地是恒河谷。天气炎热、水质肮脏以及聚集在河边的大量人口,加促了霍乱的蔓延。

霍乱的病原体是1883年由罗泊特·科赫分离出来的。这位微生物先驱在霍乱暴发期间,从埃及和印度病患的粪便和死者尸体的肠道内培养细菌。他分离出的细菌外观上很像逗号,因此弧菌也被称为“科赫逗号”。

人类历史上共暴发过7次霍乱,都发生在近200年内。第一次霍乱大流行可能是由于反常天气引起霍乱弧菌突变造成的。1815年4月印度尼西亚境内的坦博拉火山喷发,夺去了岛上数万人的生命。这次喷发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1815年成了“没有夏天的一年”。1816年的3月欧洲还是冬天,4月、5月连降雨水和冰雹,6月、7月美国出现了霜降,德国连降暴雨,瑞士天天下雪。发生突变的霍乱弧菌,很可能跟极其反常恶劣的环境一起,共同促成了1817年霍乱在所有亚洲国家的大暴发。这次疫情从恒河一直蔓延到伏尔加河三角洲的阿斯特拉罕,持續了8年。

然而5年之后即1829年,恒河岸边又暴发了第二次霍乱。这次霍乱持续了20年,1851年才结束。殖民贸易、完善的交通设施以及军队的流动,促使疫情扩展到全球,包括欧洲、美国和日本。在这次霍乱中,有约46.6万人染病,其中死亡约19.7万人。

第三次霍乱从1852持续到1860年,1854年伦敦有616人死于霍乱。当时伦敦的排水系统和供水设施漏洞百出。16世纪末以前伦敦人从水井、泰晤士河以及专门的蓄水池中打水,此后200多年泰晤士河沿岸安装了很多水泵,将抽上来的水送往伦敦的几个地区。但在1815年政府允许将排水管道引进泰晤士河内,于是人们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饮用泰晤士河水,还用它洗漱、做饭,又将各种生活废料排入河中。1858年伦敦有大约20万个污水坑,整个城市“恶臭难闻”。

迄今为止最后一次霍乱大流行始于1961年,是由一种顽固霍乱弧菌引起的,取名爱尔托弧菌。1970年爱尔托弧菌席卷了39个国家。1977年仅一个月内,霍乱就从近东地区传播到11个邻国,包括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和伊朗。

到了2016年,霍乱已经不像一二百年前那么可怕了。越来越多的人用上了清洁水源,排水系统很少通到供人们饮用的水库里,净化设备和自来水管道也大大改进。然而直到现在仍有一些国家经常暴发霍乱,如2017—2018年在非洲多国暴发的霍乱疫情较为严重。

伤寒

“伤寒”一词的希腊语意思是“意识错乱”,它包括好几种传染病,其共同特点是在发热和中毒的作用下导致患者心理失衡。1829年肠伤寒被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单独的疾病;1843年又分离出回归热。

斑疹伤寒

斑疹伤寒名下的所有传染病均由立克次氏体引起。这种病菌是细胞内的一种寄生虫,用1909年发现洛基山斑疹热的美国病理学家霍华德·泰勒·立克次的名字命名。斑疹伤寒在美国很常见,即使在医疗水平相当高的今天,致死率也有5%—8%。

1908年俄国微生物学家尼古拉·加马列亚证实,引起斑疹伤寒的细菌是由虱子传播的。人被虱子叮咬后不会立刻发病,但在挠痒的时候,会把虱子肠道内的分泌物揉进皮肤,而这些分泌物中含有立克次氏体。在10—14天的潜伏期之后,患者会打战、发热和头疼,几天后身上就会生疹子,并出现定向障碍、言语失调等症状,体温升至40°C。斑疹伤寒流行期间,死亡率可达50%。

公元前430年,一场名为“修昔底德鼠疫”的传染病夺去了雅典三分之一居民的生命,人们用现代分子基因检测方法发现了其中有伤寒病病原体的DNA。

第二次伤寒大暴发是在1505—1530年,意大利医生佛拉卡斯托罗发现围攻那不勒斯的法国士兵染上了这种病,患病率达50%,致死率也很高。

1812年俄法战争期间,拿破仑军队因感染伤寒损失了三分之一兵力,俄国库图佐夫将军率领的军队则损失了近50%的兵力。

肠伤寒

肠伤寒患者的特点是发热、中毒、皮疹以及小肠末端淋巴系统病变。病菌可通过饮食传播或粪口传播。在两千年间全球有2160万人得过肠伤寒,死亡率为1%。有效预防该病的方法之一就是勤洗手和餐具,注意饮食卫生。

肠伤寒患者往往出现玫瑰疹、心动过缓、低血压、便秘、肝脾肿大等症状,以及所有伤寒病人共有的特征——反应迟缓、呓语和幻觉。治疗期间必须大量喝水,并补充葡萄糖和生理盐水;所有病人都得服用促进产生白血球和增强心血管功能的药物。

回归热

被携带细菌的壁虱和虱子咬过之后,人开始发病,症状是打寒战,继而发热并伴有头疼、恶心等症状。患者高烧不退、皮肤干燥、脉搏加速、肝脾肿大,可能会出现黄疸,也可能伴有心悸、支气管炎和肺炎。

回归热的死亡率不高,但中非地区除外。正像其他类型的伤寒病一样,回归热的发病跟社会经济因素有关,尤其跟饮食有关。在缺乏专业医疗协助的地区,居民染上回归热后的死亡率高达80%。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苏丹有10万人死于回归热,占全国居民的10%。

流感

流感是由病毒引起的,而病毒特别擅长变异。科学家目前已经发现了2000多种病毒,有些菌株在近100年内就夺去了数十万乃至数百万人的生命。全球每年都有约50万人死于流感。

流感的易受范围涵盖了所有人,但它对儿童和老年人的威胁更大,65岁以上老年患者的死亡率很高。流感大多在一年当中的寒冷季节爆发,因为在5°C — -5°C度之间,空气湿度下降,为病毒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提供了便利条件。

3天潜伏期之后,人开始发病。生病时会感到鼻子、气管或支气管不舒服,这说明病毒已经浸入纤毛上皮细胞,正在对它们造成破坏。患者不断咳嗽、打喷嚏和擤鼻涕。然后病毒会进入血液,并扩散到身体各器官。这时患者体温升高,出现头疼和打寒战症状。3—5天后患者痊愈,但会感到浑身乏力。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出现脑积水和各种并发症。

“一战”期间最大规模的一次“西班牙流感”,是由一种在野禽之间传播的变异病毒H1NI菌株引起的。这次流感夺去了5000多万人的生命(也有说法是1亿人)。之所以叫“西班牙流感”是因为所有参战国都绝口不提这种病,只有中立国西班牙最先发声。1918年西班牙全国有39%的居民得了流感,包括不易患病的20—40岁年轻人。患者脸色发青、肺炎加重,有的人咳血,后期则呼吸困难,但大多数人没有症状,很多人在染病次日就死去。军队的迁移和交通设施的发展,进一步加促了流感的扩散。流感病毒传播到全世界,18个月内的死亡人数比持续了4年的“一战”死亡人数还多。

流感暴发期间,各国病死率从0.1%(乌拉圭和阿根廷)到23%(薩摩亚群岛)不等。1956年中国发现H2N2流感病毒,后来扩散到新加坡和美国,造成6.6万美国人死亡,全球死亡人数为400万,科学家研制出的流感疫苗制止了病毒的传播,1958年疫情结束。1968—1969年亚洲流感病毒变异,导致当时的中国香港H3N2病毒暴发,100万人丧命。

很多人大概还记得10多年前的禽流感,它的H5N1菌株是前两次流感病毒的“继任者”。从2003—2008年,全球有361人染上禽流感,其中227人死亡。这种病可能是候鸟带来的,荷兰早就发现了感染禽流感病毒的死鸟。

另一种在变异过程中由动物传染人类的病毒菌株叫甲型H1N1流感。1976年、1988年和2007年都发生过甲型H1N1流感。2009年甲型H1N1流感在墨西哥造成大量居民死亡,令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控中心大为震惊。2009年8月全世界报告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超过25万人,其中2627人死亡。

有一种观点认为,流感疫苗毫无用处,因为这种病毒的菌株太多,又没必要接种所有的病毒疫苗,所以只在疾病暴发期间接种潜在威胁性最大的疫苗即可。

肺结核

肺结核是一种传播很广的疾病,全球有三分之一的居民得过肺结核。每年有约800万人染上这种病,其中约200万人不治而亡。

肺结核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这种病菌会侵入肺部,有时也会危及其他器官。它的传播方式很简单——交谈时可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感染者的咳嗽或喷嚏传播。一开始没有症状,之后就从潜伏期过渡到活跃期,患者咳嗽不止,有时伴有咳血、低热、身体虚弱、日渐消瘦。

20世纪以前,肺结核几乎是无法治愈的。结核病的受害人之一是俄国著名作家安东尼·契诃夫。他从10岁起就经常觉得“胸闷”,自1884年开始他的右肺就有出血症状。研究人员认为,契诃夫之死多半跟他的萨哈林之行有关。骑马长途跋涉数千公里,加上穿潮湿的衣服和靴子,加重了他的病情。据他的妻子回忆,1904年7月的一天夜间,住在德国疗养院的契诃夫第一次要求见大夫:“他这辈子第一次要求见大夫。之后他让人拿来香槟。契诃夫坐起来,郑重其事地用德语大声对大夫说‘我要死了,后来又用俄语对我说了一遍‘我要死了。他拿起杯子,把脸转向我,露出奇怪的笑容说‘我很久没喝香槟了。他平静地喝完香槟,轻轻地靠左侧躺下,不久就与世长辞。”

尽管医生们一直在跟肺结核搏斗,希望降低其致死率和发病率,但有一个大麻烦就是结核杆菌的耐药性很强。很多药物的耐性比10年前提高了4倍,也就是说有五分之一的病人对很多效果最好的药品没有反应,其中40%是先前得过该病的人。

世界卫生组织计划在2050年前战胜这种传染病。如果说鼠疫、天花和流感这类传染病是在不同的地方暴发,然后再传播到全世界的话,那么肺结核已经陪伴我们数十年甚至数百年了。

肺结核跟病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这种病广泛出现在监狱或者流浪汉当中,但并不是说在办公室工作的人不会得这种病。前面说过,结核杆菌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因此流浪汉在地铁内打一个喷嚏,就可能把某位经理或程序员送上医院的病床,让他们面临失去肺的危险。这种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免疫力、身体的强壮程度以及抗感染能力。不良的饮食习惯、维生素摄入不足、压力太大,都会导致体质下降。眼下要想避免感染结核杆菌,只能靠接种疫苗和自身的免疫力了。

疟疾

疟疾是由单细胞寄生虫——疟原虫引起的、经疟蚊叮咬传给人类的疾病。这种病很可能已经存在了5万多年。据最新资料显示,2000万年以前疟原虫利用蚊子传播疾病。通过分析疟原虫孢子,科学家推测疟疾也可能会传染给冷血生物,比如恐龙。后来随着人类的出现,寄生虫适应了人体,于是开始利用吸血昆虫在人类中间传播疾病。蚊子通过将寄生虫输入人体血液中传播疾病。寄生虫随血液进入肝脏并繁殖,几周或几个月后,疟原虫再次进入血液系统,这时患者开始发病。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疟原虫的种类。患者会出现关节痛、高热、寒战、抽搐等症状,而且特别爱招蚊子叮咬。

有关疟疾的最早记录出现在大约公元前2700年的中国编年史中,但第一次疟疾流行可能要早得多。8000—1.5万年前,疟疾就有可能是导致地球人口骤减的原因了。

疟原虫有好几种,危害人类的有5种。198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寄生虫的另一种生存状态,那就是休眠。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感染数年之后才发病。

似乎只有遥远的非洲才会感染疟疾,因为最善于传播疟疾的蚊子几乎遍布热带地区,不过只有大量的蚊子及其迅速繁殖,才会构成传染的威胁。从前疟疾之所以叫做“沼泽热病”,就是因为它广泛存在于没有低温、沼泽较多且大量降水的地区。赤道和近赤道是疟疾高发地区。

数十年乃至数百年来,人们一直尝试研制疟疾疫苗,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疫苗并不能100%奏效。2015年7月,一款名叫Mosquirix的疫苗在欧洲大受好评,通过在1.5万名儿童身上进行试验发现,这种疫苗的有效性为40%。

全球每年约有2亿人感染疟疾,其中40余万人死亡。比尔·盖茨和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在2016年1月承诺拿出43亿美元用于研究疟疾并找到治疗的药物。

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中国学者屠呦呦,以表彰她在疟疾治疗方面做出的贡献。屠呦呦从黄花蒿叶中提取出的青蒿素,大大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有意思的是,她是从公元前340年东晋医药学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受到启发,从而研制出这款药方的。葛洪的建议是“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正是用冷萃取的方法获得了成功。同年,加利福尼亚大学科学家研制出基因变异蚊子,这种蚊子能迅速将抗疟疾基因传给普通蚊子,而且在基因变异之后,这种蚊子的眼睛能发出荧光,可以提高人们在黑暗中发现它们的机会。

麻风病

麻风病又叫汉森病,是一种慢性肉芽肿病。它侵害人的皮肤、末梢神经系统、眼睛、呼吸道、睾丸、手掌和脚掌。这种病在《圣经》中已有记载,曾在古印度和地中海地区传播。13世纪欧洲有1.9万家收治麻风病人的专门医院。

公元503年,法国下令所有麻风病人必须住进麻风病院。得了这种病的人被装进棺材里抬进教堂,牧师给他们做安魂弥撒,再把他们装进棺材抬到墓地,放进墓穴中。人们在棺材上撒几锹土,口中念道“你不是活人,对我们来说你已经死了”,接着再把他们送到麻风病院。病人可以在户外散步,但必须穿上有风帽的灰袍,脖子上还得挂着铃铛,为的是提醒别人不要接近“死者”。

1873年,挪威医生阿莫尔·汉森分离出了第一个麻风病病原体——麻风分枝杆菌。不久以前,人们还认为只有人类才能染上麻风病,但事實上犰狳和松鼠也能把这种病传给人类,而且松鼠也饱受麻风病之苦:它们身上长溃疡,头和爪子上长疣。2016年英国发现了患有麻风病的动物。

麻风病的潜伏期为5年,人类染病后有可能过20年才会出现症状:患者皮肤上会出现豌豆大小的结节,这些结节会连成一大片,之后结节上会生出携带大量细菌病原体的溃疡,这些溃疡不仅损害皮肤,还会殃及关节和骨头,严重时导致截肢。

麻风病的发病率跟患病人群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有91个国家经常出现麻风病感染病例,其中70%的患者分布在印度、缅甸和尼泊尔。易感人群主要是那些免疫力低下的人,他们饮用不洁水源、吃得很少、生活贫困。

随着时间的推移,麻风病患者的总体数量已大大降低。世界卫生组织表示,近20年内全球已经治愈了1600多万麻风病人。2013年,科学家从麻风病死亡患者的牙齿中提取了1300年前病菌的DNA,发现700年来麻风病菌几乎没有变化。从这一点可以推测出,人类对这种病差不多有了免疫力,而且病菌也没有耐药性,只要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治愈率会显著提高。

猜你喜欢

麻风病天花鼠疫
天花寺
天花,肆虐地球3000年
重新认识鼠疫
一场改变历史的鼠疫
天花与清人日常生活
鼠疫促进现代医学
国际麻风节
麻风病医生肖卿福:忘己爱苍生
麻风病低流行状态下的流行特征与防治对策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