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传承研究
2020-05-11赵扬
赵扬
摘 要: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凝心聚力的重要精神力量;爱国主义同时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党的十八以来,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爱国主义也发生新的变化。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去探讨和研究当前爱国主义传承问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价值。文章着重探讨新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具体内容和要求的变化,并尝试回答新时代爱国主义传承问题。
关键词:新时代;爱国主义;传承
一、新时代背景下的爱国主义解析
(一)国际背景
第一,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并行。21世紀以来,全球化的发展更加迅猛,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更加密切和深入。在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公民”和“普世价值”的影响下,对于传统国家公民意识冲击,确实在一定程度削弱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和效果。但同时“逆全球化”的思潮和国际现象也逐步显现,无论是美国推行“美国第一”的贸易保护主义还是英国脱欧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国“逆全球化”的“心理”,同时也反映出爱国主义存在的必要性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第二,“零和博弈”与“人类命运共体”的冲突。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交往中长期奉行“零和博弈”的思维,尤其在对待中国问题上尤为明显。“零和博弈”思维带来的恶性竞争以及对于他国利益的损害,是对于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背离。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的世界人民命运相连、休戚相关的思维,在实践中追求互助双赢的目标,在国际关系的处理上提出了新思路。这两种思维的冲突,也使爱国主义面临新的教育环境,对于爱国主义发展提供了新的素材。
第三,和平与发展背景下日渐紧张的国际局势。当前时代主题仍是和平与发展,但国家关系却并未因此得到舒缓,反而有日益紧张的趋势,突出的表现出中美关系的紧张。目前中美贸易战仍在继续,美国为了保持其霸主地位和以其为主导的世界格局,对于中国的发展极为警惕,这种警惕和打压不仅表现在国家综合国力上,还体现意识形态上。可以预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美国对于中国的压制不会停止,反而会采取各种手段从各个方面加强力度,这对于爱国主义提出更严更高要求。
(二)国内背景
第一,民族复兴的关键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21世纪上半叶正是中华民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个百年”目标的交织期。一方面,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也空前高涨,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和氛围不断优化;另一方面,民族复兴关键期也对爱国主义提出新的要求,必须更加注重爱国主义的方式和实效。
第二,改革进入深水期。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40余年,在这40余年里我国先后进行了经济、政治、社会诸多方面的改革,破除了许多体制机制禁锢,成就了让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自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无论是在经济上、政治上、社会上还是生态上、文化上、科技上都取得一系列巨大成果。但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过去容易改革的部分已经逐步完成,剩下的改革要逐步转向“硬骨头”,转向“深水区”,在改革过程中必然存在阵痛,因此,爱国主义要面对现状,在引导国民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第三,社会矛盾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自1981年以来,我国对于社会矛盾论述首次改变。对于社会矛盾的判断,是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成就和对于当前我国发展现状进行的新的历史判断。但同时,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因此,爱国主义的内容和形式要兼顾“变”与“不变”,要符合当前的历史实际和现实阶段。
二、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面临的问题
(一)情感上:感性爱国到理性爱国转变问题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国民爱国心也空前高涨。从爱国主义自身来看,不仅包含个体对于国家的感性因素同样还有正确认识自身与他人与国家关系的理性因素。而在实际的爱国主义实践中,感性过激行为并不鲜见,过去甚至出现破坏其他公民财产以彰显自己对于国家的热爱等现象,现在随着国力的增强轻视、侮辱其他国家等非理性言行也时有发生。因此,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价值观,应该注重感性爱国到理性爱国的转变,处理好感性和理性的关系,注重合情、合理、合法的表达和实践,从实现理性爱国、健康爱国。
(二)认知上:政治国家和民族国家的问题
首先,从政治国家上来看,国家是历史性范畴,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爱国主义作为调整个体与国家关系的价值观,本身就包含政治国家的内容,爱国主义的“国”是在具体历史阶段下具体的国家,包括国家的政治性。但目前,在网络上仍然有“爱国”不等于“爱党”、“爱国”不等于“爱社会主义”的错误言论和导向。因此,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实践过程中,必须讲清楚爱国主义并非抽象的机械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在当前的历史阶段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一致的。其次,就民族国家而言,目前我国为了团结各族人民采取“中华民族”的概念。但“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集合概念,是近代为了团结全体国民应对国家危亡而提出的,相对于“汉族”、“壮族”这种单一民族概念,在习俗、文化、语言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多样性和模糊性。因而,“疆独”、“藏独”等势力在境外反动势力的煽风点火之下蠢蠢欲动,也体现出单一民族对于“中华民族”认同概念还不够,爱国主义根基在民族层面还不够牢固的问题。
(三)实践上:个体获得感与爱国主义的关系问题
爱国主义的核心作用是协调个人与国家关系,又突出表现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处理上。爱国主义认为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存在一致性,存在一荣共荣、一损俱损的密切关系,但在个体实践中确实存在个人合法利益与国家利益存在冲突的情况,在此情况下个人利益应让位于国家利益。在新时代背景下,个人获得感成为个人利益的重要体现,个人获得感和人民生活幸福感也直接关系到个人对于国家的情感问题,因此,在强调爱国主义的同时,党和国家也应该更加注重个体获得感,尤其是在社会矛盾变化下,处理好“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处理好公平正义问题,夯实国民对于国家的情感基础。
三、新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传承
(一)坚持民族复兴,打牢爱国主义之基
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从近代到现代的历史主线,坚持推进民族复兴是全国各族人民孜孜以求的百年梦想。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坚持推进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民族复兴和爱国主义在逻辑上是紧密联系的,民族复兴可以促进爱国主义进一步发展和宣传,可以为爱国主义提供现实支撑,爱国主义又可以作为推动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两者相互促進,协同发展。从现实角度而言,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传承的方式,只有国家实力强盛、民族复兴,爱国主义才有坚实的现实基础。从历史发展上讲,自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爱国英烈为了民族独立富强、国家繁荣昌盛前赴后继、奋不顾身,构成了现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内容,而实现民族复兴任务经过历史的考验和人民的选择,交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实现,推进民族复兴也是爱国主义的题中之意。因此,必须坚持推进民族复兴,不断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为爱国主义营造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打牢宣扬爱国主义基础。
(二)培育公民意识,构筑理性爱国之魂
理性爱国不仅对于国民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于国民将感性认识转向理性认识乃至理性行为提出了要求,因此必须加强现代公民意识培育。培育现代公民意识,首先是新时代背景,尤其是中国梦——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于公民的要求。其次,培育现代公民意识要更加注重公民教育,这种教育不应该局限于文化素质教育,更应该扩展到法律意识和政治意识的教育,从逻辑上强调公民和国家的相互关系,理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从而推动公民意识成长,使爱国主义据有现代化意义并促进理性爱国的发展。最后,公民意识培育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国家在新时代背景下应该注重社会舆论的引导,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强调公民文化的践行,从而将理性爱国主义意识和理性爱国主义行为统一起来。
(三)强调共同体概念,重塑爱国主义话语体系
从目前的爱国主义宣传而言,存在民族概念的重叠问题,即需要正确阐述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华民族与其子民族之间的关系;存在政治认同问题,即如何消除一国两制带来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道路、文化等在内的政治认同问题。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于爱国主义话语体系需要进行补充或进行现实修正,加入命运共同体概念。首先,对于民族问题而言,无论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无论是中华民族和其内含的子民族之间都存在着中国这个国家概念下的命运相连的问题,在中国这个国家概念下,每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都保持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关系,这个共同体便是中国。其次,对于政治认同问题而言,无论是香港澳门还是台湾,无论是资本主义制度还是社会主义制度,都共存于“一国”之下,大陆和港澳台休戚相关的联系,同样可以命运共同体来进行表述,淡化其中的政治相异,而从现实的利益和发展问题来取得统一。因此,新时代背景下话语体系应该随着现实情况的发展而转变,在其中增添命运共同体因素更利于促进爱国主义发展和效果。
(四)推进共建共享,增强爱国主义体验感
新时代背景下,党的十九大做出社会矛盾变化的论述,认为当前社会矛盾是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个体的获得感和体验感也成为爱国主义发展应该注重的问题。首先,推进“共建”,体现公民对于国家的义务,通过“共建”,体现着爱国主义的具体实践,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发展应该更强调公民、组织行为的国家意识,即对公民和组织的实践,尤其是“共建”实践赋予国家意义,促进爱国主义的生活化,阐明爱国主义不仅存在于牺牲奉献的感人事迹里,还存在于敬职敬业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其次,重视“共享”,体现着国家和个体利益的统一性。爱国主义的发展不能一味强调个体的牺牲、不能一直以牺牲个体的利益为基础,相反国家利益和个体利益具有统一性,国家的发展可以也应该为个体创造更多的利益。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共建”的成果应该被“共享”,不仅是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要求,也是爱国主义得以持续良性发展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 张小枝.王泽应.习近平新时代爱国主义及其理论贡献[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
[2] 蔡中华.潘静.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鲜明主题、重要特征与实践向度[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8(05).
[3] 张一澍.王永明.中国梦背景下高校爱国主义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探析[J].教育探索,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