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后的重逢
2020-05-11邹晓蕾
当代工人 2020年1期
邹晓蕾
曾受邀列席旁听啤酒厂的职工座谈会,这是我记者生涯中的第一次。
进到会议室,厂工会主席、副主席和十几名职工代表已经落座,正热热闹闹地开。我坐在一位大学生模样的男士旁边的空位。
职工代表发言一拨一拨,有关于创新工作室提案的,也有食堂菜品改进的。对话中,得知旁边一直认真做着记录的这位,是啤酒厂刚刚入职的工会干事。
会议结束了,大家都挺乐呵。快出门时候,一位老工人边起身,边看着墙上“职工是工厂的主人”标语,低声碎碎念:“以前,生产线上的啤酒能随手拿来喝,那才更有主人的感觉呢!”
声音淹没在陆续离开座位的脚步声中。老工人也拿起茶杯,打算离开,我身边的工会干事,却轻声叫住他。
我没有动,安静地看着又重新坐下的两个身影。其实,这不过是一句会议结束后带着些许情绪的小小感慨,不算是什么合理化建议,也跟会议主题不符。可是,工會干事没有选择忽略,他秉笔直书,记录下来。
老工人离开后,我与这位清瘦、挺拔的男士互加了微信。我问他为啥要记录下来这条分明是“不合理建议”的“建议”时,他说:“职工的事没有小事。貌似随口说的一句话,却是职工的心声。合理的,工会想办法解决,不合理的,工会想办法疏导。”
时光如水。微信上的我与他,更多是点赞之交——或是他点赞于我报道的工会新闻,或是我肯定着他落实基层职工的点滴诉求……
前不久有个采访,我又来到啤酒厂。接待的工会干事听说我要采访相关负责人,就把我带到了工会副主席的办公室。
有几个职工围着副主席,正在提创新工作室的合理化建议……我认出了站在中间的男士,两年后,他还是那么瘦,细致、周到、娓娓道来。
人,没有变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