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价值诉求、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2020-05-11张德文许金波
张德文 许金波
摘 要 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普遍得到提高,但就业质量和就业后的发展却受到职业素养的严重制约。当前高职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存在认识不统一、载体不到位、教育队伍不合拍等困境。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构建有引领力的培养方案、开发有鲜活力的素养课程、创设有感染力的教育载体、搭建有凝聚力的校企平台和打造有执行力的育人队伍等途径,切实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使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关键词 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素养课程;校企平台;教育载体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02-0071-05
2015年7月,《教育部關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中明确提出: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把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中必须要花大力气解决的课题。
一、职业素养教育的价值诉求
(一)落实党和国家政策的实然之为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党和国家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就如何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实现各项育人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具体见表1。全面审视党和国家及有关部门文件后不难发现,对待职业素养教育本质上是对职业素养教育的价值考量,是对职业素养教育价值的觉悟和觉醒,高职院校承担着教育的使命,担负着育人的职责。作为学校就要培养有素养的人,作为高职院校就要回归职业教育的本义和本真,培养有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提升高职院校质量的使然之道
2011 年开始,江苏省在民办高职院校和部分公办高职院校中实行注册入学制度,录取的学生既有高中生,也有“三校生”(职业高中、普通中专、技工学校的毕业生),随着国家高职扩招100万政策的实施,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生源进入高职院校,这意味着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他们的职业技能起点不同,职业素养更是千差万别。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不同,在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建设、学生教育管理、校企合作等方面均体现着职业教育的特色[1],办学质量的提升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将职业素养教育“软实力”变为提升办学质量的“硬约束”。尽管多年来用人单位也反映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但在许多企业看来,只要学生的职业素养过关,技术薄弱的问题后期可以通过培养与学习加以改善。可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因此,在高职院校全面加大职业素养培养力度,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是高职院校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使然之道。
(三)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应然之举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讲话指出: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2019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指出,2018届高职毕业生各项素养均有提升,“积极努力、追求上进”方面的提升比例最高,达到66%;其次是遵纪守法,为57%;乐于助人、包容精神等方面的提升也均超过50%,具体详见图1[2]。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7-2018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
随着工业发展和人们择业观念的变化,职业流动更加频繁,个体适应职业的综合素质必须不断跟进,如果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只是会娴熟且僵化地执行工作要求,无法构建普遍意义的社会价值观念,不能感知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也就缺乏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这种狭隘的教育必然是失败的。《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指出,2017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3%,与2016届(34%)基本持平。其中,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2017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分别为23%、42%,与2016届(分别为24%、43%)基本持平。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过高固然与其选择职业的客观环境有关,但更应该从其主观因素找原因。在对企业的走访调查中发现,学生到企业工作后,上手很快、技能强,但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学生的沟通协调、知识迁移问题能力以及终身学习意识等也需要提高。当前,企业高度关注员工的创造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职业素养[3]。职业技能只是“领进门”,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则是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四)增强企业竞争效益的必然之策
高职院校是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基地,这些“工匠”的职业素养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推动中国制造前行的内在动力,是影响企业竞争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人数保持增长,占比接近毕业生总数的60%,每年有超过200所院校本地就业比例高于80%,40余所院校连续4年保持80%以上。高职院校毕业生是各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管理、研发的生力军,也将是未来企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可以说,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一线人才的素质,现今企业的用人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而良好的职业素养正是“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企业在招聘时,不仅注重大学生“冰山以上部分”的专业技能,也更加看重大学生“冰山以下部分”的职业素养,如团队协作意识、爱岗敬业精神、对企业的忠诚度、责任感及创新能力等[4]。
二、职业素养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职业素养教育认识不统一
在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要求,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必须要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国家级重点专业、全国就业创业典型、国家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得过奖励等9项标志性成果中有不少于5项。目前,高职院校对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统一表现在:一些管理者认为高职院校的重点工作是多争项目,以便入选优质校,争创特色高水平院校;一些教师将重心放在指导学生技能比赛获奖、搞科研评职称上,觉得抓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费时耗力,且不容易看到成效;一些学生把职业素养教育当作形式主义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抵触情绪,更无法体会职业素养对人生发展的重大作用[5]。
(二)职业素养教育载体不到位
在高职院校中,职业素养教育往往依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就业指导、高职语文、职业生涯规划课等这类文化素质和基础理论课程;或者借力于第二、三课堂,依托于各种社团活动或者社会实践开展职业素养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与职业素养的领域特殊性脱离,教学内容与工作世界的职业内容关联度低,再加上职业素养教育往往是通识类的知识传授性教学,教学内容多是对内涵和定义等方面的解读,其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在教学方式上,缺少职业角色扮演、职业情境设计、职业活动体验和项目载体等,教学手段呈现明显的灌輸和说教特点。
(三)职业素养教育队伍不合拍
职业素养教育不仅需要领导层的顶层设计,更需要广大教职员的精雕细琢。目前,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和学工思想教育在融合、联动的“两张皮”现象时有存在,职业素养教育和训练在内容上的融入、活动上的融合、队伍上的融洽还不是很合拍。职业素养源自鲜活的职业实践,它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采用知识传递性的、去情境化的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世界,无法让其对职业素养的内涵有深刻体悟,更无法真正形成工作世界中需要的职业素养,导致职业素养教学效果不佳。
三、职业素养教育的路径选择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自2013年起试行职业素养铸造工程以来,通过边探索边总结,推出职业素养教育实施方案,出台《职业素养教育学分管理办法》。充分挖掘校内各群体、企业各岗位的职业素养教育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着力打通职业素养教育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真正把各项工作的重音和目标落在职业素养教育效果上。
(一)构建有引领力的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日常专业教学中,与专业技能培养并行,而且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设计递进式的培养计划,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和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计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的职业生涯指导模式[6]。
2015年9月起,学校将职业素养教育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专业教育教学计划表中设置“专业课程教学”“职业素养教育”“集中实践教学”3部分。职业素养教育由“基本素养课程”“职业素养课程”两个类别构成(以下简称“项目课程”)。职业素养教育学分累计达24学分,其中必修9学分、限选15学分,为毕业审核标准之一,具体见表2。“项目课程”选修内容作为审核毕业生职业素养等级水平的主要依据。“基本素养课程”及“职业素养课程”中的“基本礼仪与职业礼仪”“思政项目课程”与“素能项目课程”必须列入开课计划,并且明确课程负责人。课程采用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及考核,教学及考核方式必须凸显职业素养养成的特点,考核结果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5级评分制。课程负责人负责项目课程的教学、考核、成绩评定,以及补考、补修、学分替换工作,并将最终成绩录入教务系统,计入学生成绩档案。学校每年在6月份和12月份启动“职业素养课程”中的“职业技能竞赛获奖”“创新训练项目”“职业技能鉴定证书”“职业养成训练”“专题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学分的申报、审核工作。经二级学院认定的学分,由教学秘书录入教务系统,记入学生成绩档案;学分认定表原件,由教学秘书存档,学分认定表复印件由辅导员留存。学务部每年根据毕业生“项目课程”学分排名,对完成职业素养教育学分者,排名前25%的学生授予“职业素养优秀等级证书”,排名前25%~50%的学生授予“职业素养良好等级证书”,排名后50%的学生授予“职业素养合格等级证书”。
(二)开发有鲜活力的素养课程
课程是职业素养教育的主阵地与主渠道,高职院校应率先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优选专业教材,改进教学设计,完善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职业素养教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职业素养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有机统一。
学校职业素养教育项目课程分为“基本素养课程”和“职业素养课程”,以课程形式开展教育教学,并参照课程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具体见表3。“基本素养课程”主要由职业素质教学部和学务部负责课程标准制定,确定教学内容,明确考核标准及方式,并组织实施;“职业素养课程”主要由各二级学院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设置相应的思政项目课程、素能项目课程、职业技能奖励学分以及活动项目课程。其中思政项目课程、素能项目课程必须确定课程名称、制定课程标准、明确课程内容、考核标准及方式。职业技能奖励学分和活动项目课程以专项奖励形式认定学分,每个活动项目课程学生可以多次参加。“职业素养课程”由职业素质教学部负责组织课程标准制定,由各二级学院组织实施。
(三)创设有感染力的教育载体
职业素养需要经历职业观念的初步生成、职业情感的进一步深化和职业行为最终确立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年级不同、阶段不同、职业不同,职业素养的标准和要求也不同。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多种因素形成相对制度化、系统化的职业素养教育载体。
夯实第一课堂,学校要求每堂课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要行上课礼仪,教育学生要有职业敬畏感;借助第二课堂,学院充分利用早、晚自习进行职业素养训练,校团委组织各二级学院每周一早晨轮流进行“国旗下职业素养讲评”;各二级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一院一品”系列职业素养教育载体,如汽车工程与管理学院“4S店晨会”训练、商学院“诚信承诺层级递进”训练、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一图、一型、一案”训练、航空旅游学院“准军事化”训练、国际学院“六爱教育”训练,智能装备与信息工程学院“工学归来话成长”训练;拓宽第三课堂,学校以校园文化、学生社团、勤工俭学、社会实践、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职业教育活动周等活动为载体,着力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与训练,使学生坚定职业信念、规范职业行为、拓宽职业视野、培养职业兴趣。
(四)搭建有凝聚力的校企平台
高职院校应建设深度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发挥企业参与的主动力作用,将职业素养协同培育作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作为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重要抓手,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充满活力的职业素养协同培育机制。
学校充分发挥企业在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过程中的助攻作用,通过“工学归来话成长”,推进企业文化进课堂;借助“大国工匠进校园”,推进行业文化进校园;通过参观产业博览会,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学院酒店管理、机电一体化、汽车检测与维修、会计等专业组建了“工学结合班”,学生入学后的第二学期将赴合作企业开展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双轮驱动”的人才培养,深化了学生对职业素养重要性的认识与体验,增强了职业素养提升的实践性、针对性和生动性。
(五)打造有执行力的育人团队
高职院校应重点打造校内校外两支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育人团队,充分发挥校内学工思想教育和教师课堂教学在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中的主力军作用。充实师资力量、构建校内外全员育人队伍是职业素养教育的主力量与主抓手。
学校坚持“两个跟进”,即在校园内跟进与企业中跟进。通过班主任岗前培训、辅导员主题班会竞赛、职业素养教育沙龙等形式不断提升职业素养教育与训练队伍的专业水平,有效提高对学生的教育引导能力。学校将职业素养教育和训练等延伸到企业,与企业职业导师配合,按企业职业素养培训要求落实顶岗培训,同时还面向校外聘请一批企业家、工作大师、技术能手、杰出校友等担任学生“职业成长导师”,指导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等活动,增强学生对职业态度、职业规范、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的理解,实现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化。
职业素养教育与养成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不断地积淀与修炼。做好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的本职主业,也是每一位教学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只有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才能让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教育同向同行,并逐步固化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行为自觉。
参 考 文 献
[1]宋继东,宋晓燕.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28):115-117.
[2]马树超.2019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55-56.
[3]苏冰星.高职生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29):60-61.
[4]黄小钊,袁德栋.就业导向下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J].教育与职业,2018(18):94-97.
[5]王杨.职业素养教育:当为、必为、可为[J].职教论坛,2016(8):14-18.
[6]彭娟.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意识水平研究——基于廣东省10所高职院校的调查[J].高等职业教育,2014(1):27-30.
Value Appeal, Practical Difficulties and Path Selection of Vocational Accomplishment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Case of Wuxi South Ocean College
Zhang Dewen, Xu Jinbo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graduates has been generally improved, but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after employment are seriously restricted by professional quality. At present, the vocational accomplishment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many difficulties, such as the disunity of understanding, the lack of carrier and the maladjustment of educational team. Wuxi South Ocean College improves the vocational accomplishment of graduates and enables them to have a better career development space by building a leading training program, developing a fresh and dynamic quality course, creating an infectious education carrier, building a cohesive school-enterprise platform and an executive education team.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vocational accomplishment education; accomplishment courses; school-enterprise platform; education carrier
Author Zhang Dewen, research associate of Wuxi South Ocean College (Wuxi 214081); Xu Jinbo, intern researcher of Wuxi South Ocean 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