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0-05-11丁颂杨树臣巢陈思周洪艳

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导师制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

丁颂 杨树臣 巢陈思 周洪艳

摘 要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实施中存在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之间沟通不顺畅、校企合作双导师制培养实践技能单一、企业导师受学生重视度不够等问题。建立校内创新设计指导教师和校内实训加工指导教师的双导师制培养体系、平台建设和双导师制运行机制,以研究小组为单位—问题为导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将企业案例式教学、课赛一体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使课程设置更加实用化,经过长时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整,形成了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导师制;校内双导师制;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02-0067-04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人才结构提出新的需求,社会急需一大批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物质产品和现实生产的应用型人才[1][2]。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职业教育重实践轻理论,致使学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中间出现断层,为主动应对、服务创新驱动,目前地方高校普遍重视采用“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希望学校与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双赢[3][4]。

一、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双导师制下人才培养现状

(一)理论课程体系与企业需要不匹配

地方应用型本科在“宽口径、厚基础”教育理念引导下,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系统化,学生学的知识按专业知识共性体系进行,缺少明确的地方行业特色,毕业生在上岗前都需要进行培训指导,无法第一时间为企业创造利润,毕业生专业能力与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5][6]。

(二)实践内容相对企业需求滞后

以吉林省地方高校机械专业为例,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有认知实习、课内实验、课程设计、金工实习和专业实习等。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由校企合作双导师制中的企业导师负责实习过程中的指导,但校外实习受到企业生产、运行等限制,没有形成实践培养体系与理论体系的有机融合,认知实习主要以参观形式进行,专业实习主要是学生自主寻找实习单位,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参与的项目可能处于研究的前中期,实习结束时,项目可能还在进行,学生整个实习内容不完整,实习结束后,学生对工作的理解和对未来的规划仍是碎片式的。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金工实习在校内实验室和实训中心进行,受实验经费、实验学时和教学模式限制,实验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训设备和实训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已严重脱轨[7][8]。通过走访200余名毕业生就业单位,从反馈情况来看,以往培养模式下学生获得的实践技能较为单一,大多数毕业生仍无法直接胜任工作,需要进行岗前实践操作培训,实践学习成效不明显。

(三)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匮乏

新工科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创新意识、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但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被动学习,以专业教育培养为主,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当下高校鼓励大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但调研显示,吉林省各高校多呈现出学生为比赛而比赛的特点,因为比赛,学生临时组队的碎片式培养,比赛结束,团队解散,对比赛过程、综合能力培养等缺少总结、继承、延续和发展。

二、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双导师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本科生校企合作双导师制是目前国内外高等教育中较为流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但是这种企业人员和高校教师不同身份人员共同合作的培养模式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

(一)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之间沟通不畅

校企合作双导师培养模式下一方导师来自校内教师,另一方来自企业工程师,双方的工作环境不同,工作目标和对知识技能的要求不同,知识储备侧重点也不同。加之校企两导师教学理念和目标不同,一方侧重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一方侧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岗位适应。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工作地点不同,很难经常见面,以至于很少相互沟通甚至不沟通,导致双方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很难相互融合,不利于新工科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二)校企合作双导师制下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较单一

当前,企业对于机械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量更大,要求也更高,不仅需要刚毕业的毕业生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储备,同时也要具备专业实践动手能力。但是企业导师的专业技能和该企业需求相匹配,擅长的实践技能往往较为单一,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也较为单一,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不同企业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要求不同,如果学生所具备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单一,则很难满足市场需求,也不符合校企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初衷。

(三)企业导师受学生重视度不够

本科生还没有走入社会,他们的人生阅历有限,对学习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对学分和毕业的追求上,对于未来参加工作需要什么知识技能还缺乏明确认识和学习规划。在他们看来,学生只要完成企业导师要求的实践学习任务就足够了,做的好坏不与学分直接挂钩,更不会影响毕业。况且企业导师只在实践教学时与学生接触,不像校内教师课上课下都经常与学生沟通,可以实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导致学生对企业导师的距离感较大,企业导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不够,学生对企业导师教导的重视程度不足,影响了专业技能培养效果。

三、應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应用型本科配备校内双导师,指创新设计指导教师和实训加工指导教师。创新设计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创新设计,提升学生专业理论素养和创新思维;实训加工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机械加工、精加工和检测,提升学生应用能力。长春师范大学工程学院通过校内双导师的有机融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学科竞赛为引领,围绕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工程实践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开展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本科新工科人才的培养。

(一)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体系

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校内双导师包括校内专业创新导师组和校内实训导师组,校内双导师对大一学生开展开放实验室,带领学生参观实训加工设备、检测设备、实验室实验设备和实验室历年创新作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入不同的开放实验室,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校内创新导师以历届创新项目为例,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根据项目研究进行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校内实训导师以企业项目为例,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根据企业项目进行读图训练和基本机械加工训练。

经过一年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训练,学生自行组成研究小组,成员不多于5人,根据社会热点、教师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和大创项目进行研究。研究小组通过文献查阅、调研和组内研讨,制定研究方案;一名学生对研究方案进行汇报,其他组成员进行提问和讨论,创新导师进行点评;研究小组结合创新导师的建议、其他组成员的疑问和建议,进行小组讨论,完善研究方案,进行下一轮研讨、方案完善,直至方案达到理论最优。进行具体结构设计,研究小组制定零部件加工和采购方案,一名学生对制作方案进行汇报,其他组成员进行提问和讨论,实训导师进行点评;研究小组结合实训导师的建议、其他组成员的疑问和建议,进行小组讨论,完善制作方案;进行下一轮研讨、方案完善,进行样机试制、调试,完成设计后,对样机试制时采用的新工艺进行总结,提取研究中的关键技术申报专利,优秀研究成果撰写学术论文。

(二)校内双导师制平台建设

校内双导师制平台建设如图2所示,校内双导师制平台实施在双创中心进行,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一年级学生进入双创中心,了解各个极客中心的研究内容,加入极客中心实验室,启发学生创新意识,学习专业基本技能。第二部分:二年级学生自由选择兴趣倾向的极客中心,加入团队,组成研究小组,通过对成型的创新作品和企业加工零部件的实操训练,锻炼创新设计和加工技能。第三部分:三、四年级学生根据研究方向自主命题申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根据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主题进行创新设计;根据企业需求,进行研究和创新设计。

根据第三部分的研究成果制定毕业论文改革方案,学生以研究小组形式获批省级(含)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或省级学科竞赛二等奖(含)以上,同时研究小组中个人以第一作或第二作(指导教师一作)在省级(含)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获省级(含)以上授权专利、开发新的生产工艺(专业学术委员会审核通过)三项中的一项,可以代替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符合毕业论文改革条件的学生通过参加项目的研究和学术材料的撰写,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较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较强的文字撰写能力,从工作量上完全满足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通过毕业论文改革,激发学生参加校内双导师制培养的积极性,参加毕业论文改革的学生可以自己规划大学第八学期,读研的学生可以提前进入实验室开展新的研究工作,步入工作岗位的学生可以提前进入企业进行试工作,同时改变由于传统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短而导致的论文创新性差、抄袭严重、学生困惑、教师无奈等现象。

(三)校内双导师队伍建设

校内双导师平台和体系的运行,需要一支强大的校内双导师队伍去推动和保障,为更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打造一支“校内双导师”+“双导生”的双导师师资队伍,建立校内双导师队伍运行机制,双导师队伍运行机制如图3所示。双导师师资队伍中的校内创新导师和校内实训导师每组有一个极客中心,每个极客中心每周定时例会,对一年级学生进行指导,对二年级学生进行引导,与三、四年级学生进行研讨,创新指导教师组和实训指导教师组每个月都要组织一次项目研讨和技术交流,所有极客中心每个月都要进行集中汇报研讨。

双导生分为一级导生、二级导生和三级导生三种:三级导生从二年级学生中选拔,选拔条件是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三级导生协助导师管理开放实验室,引导一年级学生入门和学习专业基本知识;二级导生从三、四年级学生中选拔,选拔条件是具有较强的工程设计和项目研究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二级导生协助导师管理二年级学生,指导二年级学生创新基础训练和实训基础训练;一级导生从三、四年级学生中选拔,选拔条件是具有很强的工程设计和项目研究经验,具有非常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一级导生协助导师管理整个双创中心的日常运行、项目管理和团队管理等,有了导生的加入,解決了导师时间不足的问题,可以实现双创中心的真正开放,双导师队伍实现由知识的传授者到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转变。

四、实践成效

长春师范大学工程学院对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已进行了6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体系和校内双导师制运行机制,目前应用校内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已有两届毕业生。这种培养模式解决了以往校企合作双导师制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单一和效果不突出的弊端,学生参与度更高,实践技能培养更全面,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融合效果更好。校内双导师制培养的学生近三年在全国机械创新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等国家级赛场上获奖20余项,学生一作在《机械》《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长春师范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10余项。通过走访校内双导师制培养的本科生就业单位和研究生导师的反馈显示,双导师制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较全面的工程设计经验,具有较强的适应新环境能力。

参 考 文 献

[1]顾佩华.新工科与新范式:概念、框架和实施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6):1-13.

[2]林健.深入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组织和实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5):18-31.

[3]陆国栋,李拓宇.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20-26.

[4]徐曉飞,丁效华.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7(6):6-10.

[5]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结构逻辑[J].教育与职业,2017(13):5-12.

[6]戴亚虹,李宏,邬杨波,等.新工科背景下“学践研创”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12):189-195,225

[7]朱君,宋树祥,秦柳丽,等.“新工科”创新理念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11):171-173,177.

[8]刘卫红.新时代职业教育产学研共生态的模型构建与机理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9(1):36-40.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Double Tutor System with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Ding Song, Yang Shuchen, Chao Chensi, Zhou Hongyan

Abstrac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dual tutor system within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such as the po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utor on campus and the enterprise tutor, the single practical skills of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dual tutor system, and the insufficient attention of students to enterprise tutor.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dual tutor training system that are school innovation designer instructor and training processing instructor within school, as well as the mechanisms for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dual tutor operation, integrate enterprise case teaching, course-competition integrated teaching and project-based teaching into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so as to make the curriculum more practical. After a long period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djustment, a dual tutor training mode has been formed with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 tutor system; double tutor system within colleg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uthor  Ding So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32); Yang Shuchen, professor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Chao Chensi, Zhou Hongyan,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猜你喜欢

导师制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