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建设研究

2020-05-10章旗良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18期
关键词:诚信体系制度

章旗良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拓展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赋予其新的历史使命,更凸显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意义。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诚信制度建设、教育模式创新、实践平台架构、诚信档案运用等层面出发,探索和构建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与大学生成长实际相吻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建设要求相一致的诚信教育体系的可能路径。

[关    键   词]  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8-0206-02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生存之基,更是当代中国的立国之本。展望新时代中国的文明富强,诚信始终伴随着整个发展历程,诚信是实现国家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和谐文明发展的实际需要,更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时代背景下,要建立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就必然要注重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科学完善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建设。

一、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诚信传统,“民无信不立”这样古代先哲的示训源远流长。诚信,从内在品质讲,主要是指真诚的、真實的;从外在行为出发,就是行为和承诺是否一致,待人是否真诚、讲信用。信任,主要阐述人与人之间的,或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一种关系,指当事人是否愿意在有一定风险的情况下进行坦诚合作。诚信是信任的前提和基础,信任是诚信的必然结果[1]。战国商鞅的“立木取信”,北宋晏殊的诚实树誉等经典诚信故事很好地诠释了诚信的深刻内涵,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些都表明诚信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千百年来始终被认为是重要而且根本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了诚信教育更为丰富的内涵,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传承的文化之维,从当代大学生使命承载的价值之维,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之维,去认识和理解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1.传承中华优秀诚信文化。诚信是一面镜子,不仅可以照出为人品格,更可以照出泱泱国风,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提出的“仁、义、礼、智、信”,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以“诚信”为主的儒学伦理道德,唯有经过诚信教育体系新的开发、转化、创新和传授,方能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表现出历久弥新的价值。

2.推动个人与社会和谐文明发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诚信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科学完善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有利于扭转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被动局面,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和诚实守信的新时代大学生,有利于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助推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前,我国发展正处于新的历史方位和机遇期,在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作为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大学生的诚信品质,能彰显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多元化的价值观碰撞、诚信教育的缺失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使其价值观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乘虚而入,失信行为以不同形式频繁发生,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学业过程中的诚信问题。在课程学习中迟到早退、请同学代签到、编造各种理由或伪造病假条旷课;评奖评优数据作假、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甚至是替考情况也时有发生;科研及毕业论文剽窃他人成果或网络代写等。

2.日常生活中的诚信问题。入学时伪造困难生证明材料骗取困难补助、瞒报个人信息、编造理由甚至伪造父母签字申请校外住宿及夜不归宿、借钱借物不按时归还、与人交往不真诚及屡屡失约、向家长虚报学业成绩、拖欠学费、毕业后逾期不归还国家助学贷款等。

3.就业过程中的诚信问题。因在校期间的不诚信和频频造假,导致学业成绩不理想和核心竞争力的缺失,从而使不少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通过伪造学业成绩、实习等级、制作虚假获奖证书,甚至是提供假的学位学历证书。

4.网络环境中的诚信问题。互联网对于大学生的诚信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作为虚拟平台,大学生认为在互联网上互不认识,不需要诚信,也不用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诱发了大学生的负面心理。此外,在交友平台注册多个交友账号、不实信息的随意传播,甚至参与网络诈骗等时有发生。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复杂,既有主观认知偏差原因,又有客观诚信环境原因;既有诚信教育缺失原因,又有诚信反馈体系原因。总的来讲,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诚信教育不成体系。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主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对诚信的认知主要来自家庭教育,而家庭对于诚信教育的传授和灌输往往是最不成体系的,具有相对的随意性,不可控因素较多,导致部分学生的诚信意识不强,与新时代对大学生诚信的期望和要求格格不入。

2.诚信认知发生偏差。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因其接受诚信教育不规范、不成体系,导致大学生对诚信的意义不清、标准不明,进而对诚信的认知发生偏差,最终导致失信行为频发。

3.诚信行为的选择性执行。诚信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绝大部分大学生对诚信持普遍认同的态度,但实际情况是大学生失信行为频发,深层次原因就是大学生面对利益等因素诱惑时对诚信行为的选择性执行。

4.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建设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信用体系,是社会文明的象征,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从目前来看,当前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够健全和完善,使大学生造假几乎不承担经济成本和名誉成本,受到的惩罚更是少之又少。

三、推进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的路徑

高校是社会道德的高地,是道德文化的引领者,也是高素质人才的孵化基地。高校在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过程中,可以从诚信制度建设、教育模式创新、实践平台架构、诚信档案运用等多个层面进行推进。

1.优化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中国的诚信教育受儒家文化影响,更多地体现在道德伦理层面,普遍存在过多强调“诚”和理念传授的情况,却忽略了规则、程序对学生诚信行为的强化作用。因此,完全依赖于诚信道德的主观诉求构建完善的诚信社会是不现实的,必须发挥制度的约束力,让诚信成为大部分人的精神追求与行为准则[2]。大学生诚信制度是指学校制定的一系列维护诚信和正直的规章制度[3]。高校在诚信制度制定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以下原则:(1)要符合新时代对大学生诚信的要求,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其中,体现时代性。(2)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尊重并关注学生的实际成长需求、内心愿望等因素,凸显主体性。(3)立足校园,深入调研,遵循符合大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诚信教育规律,把握规律性。大学生诚信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1)实体性的诚信制度。具体包括政治、经济、学习、就业、交往诚信制度和网络诚信制度。(2)程序性的诚信制度,具体包括诚信评价、档案记载、奖惩与教育制度等。只有将实体性的制度内容与程序性的制度设计有机统一,诚信制度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4]。

2.科学推进诚信教育的课程化管理。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元素,通过课程化的方式融入大学生诚信教育。学校应避免只注重专业教育,轻视品德教育,只重视教书,忽视育人的怪圈,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诚信教育的课程化管理。一是要积极打造一支具有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教师团队,用模范言行影响和感化学生,做到专业教育与诚信教育双管齐下,将诚信教育融入新生初业教育、思想政治课、职业规划课;二是根据大学生不同成长阶段对诚信的认知,学校要依托课程思政不断加强诚信教育课程建设,科学规划教育内容,在诚信教育中融入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等内容;三是创新并优化国外高校在诚信教育中的启发诱导式、渗透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

3.开设校园文化隐性课程,推动诚信教育生活化。“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是广义的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不直接在课程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可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5]。”可见,开设校园文化隐性课程是诚信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生活化,使诚信教育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要依托多年的诚信文化积淀和传承,积极打造诚信文化品牌活动,如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诚信大学生评比树立诚信典型;打造诚信文化传播的平台和载体,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举办以诚信文化为主题的志愿服务、经典诵读、辩论、征文等活动,多渠道、多形式传承和发扬诚信文化,让诚信理念和诚信行为深入人心;在公寓区建立诚信驿站和无人售报亭,营造“慎独”“诚信”的校园氛围,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诚信行为,引导学生传承诚信立身的理念。

4.推进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实际应用。加强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一是要实事求是地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失信言行记录在档;二是将诚信档案数据科学运用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评奖评优、入党、毕业推荐,甚至可作为奖助贷补环节的参考依据,从而形成大学生诚信理念和诚信行为内化的倒逼机制;三是基于档案数据形成个人诚信报告,构建诚信管理系统,与用人单位共享诚信数据并跟踪毕业生诚信情况,以期对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进行修正。

参考文献:

[1]原宁.国内外诚信涵义研究文献综述[J].商业经济研究,2014(7):29-30.

[2]易善秋.儒家诚信思想的精髓与启示[J].人民论坛,2019(5):68-69.

[3]张汇蓉.中美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体系比较[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6(3):66-68.

[4]黄蓉生,白显良.当代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的体系构建[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54-58.

[5]郭本禹.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编辑 冯永霞

猜你喜欢

诚信体系制度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某些单位的制度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