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思考
2020-05-10杨潇寒
杨潇寒
[摘 要] 自工业革命以来,职业教育在各国经济浪潮中应运而生,又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不断发展变革。近些年中国大陆的教育政策也一再把职业教育提高到更为重要的位置。总结出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和所面临的困难,并结合国外成功经验,对大陆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进行思考和设想。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改革;职业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8-0185-03
一、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新阶段发展成果
十三五规划曾强调:提供适合孩子的教育,最关键是保证高中阶段多元性,满足孩子差别化教育需要。2009年的数据显示当时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179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人数高达1280万人。2018年,教育部又强调培养“双师型”教师以强化师资队伍从而保障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同年,中等职业教育已占到中等教育总量的40%。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伍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报考职业学校,将大规模扩招100万人。从以上数字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以及我国对职业教育的实际需求量非常之大。多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各地职业教育学校都在不断尝试,不断发展。学术上对于职业教育的讨论也层出不穷,在理论方面为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理论支持。
国务院在2014年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建设“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愿景。2018年,中巴职业教育合作创办了鲁班工坊项目,并在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挂牌开始对外招收职业教育海外留学生。沿着这一思路,高海燕提出我国要继续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路径(高海燕,2019),通过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财政投入力度,开展更多留学项目,打造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建立地区教育国际化集团等一系列策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
俞启定、喻忠恩提出了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职业教育发展设想(俞启定,喻忠恩,2019)。这一设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强调招生对象不光包括适龄学习者,还应包括社会人员、大学毕业生以及有意愿学习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民等,最大限度地体现“人人享受终身教育”的理念。二是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和推动“普职互融”即打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障碍,促进各类职业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三是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通过社会多方努力,实现职业教育多元化。
(二)现阶段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我国一直属于职业教育大国,作为普通教育分流形成的职业教育符合我国国情需要。但一直以来,职业教育在发展中依然面临着种种困境。首先,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出路较窄,远不及普通教育毕业生在职場上有竞争力。而想要拓宽职业教育升学渠道,真正使职业教育与高一等级普通教育做到有机对接并不是一件易事(俞启定,喻忠恩,2019)。再者,经费问题依然是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近几年来我国职业院校学校办学规模虽与普通院校日趋持平,办学经费却一直处于偏低水平。另外,虽然各级职业学校正在不断努力完善办学水平,但广大家长依然更偏向于将孩子送进普通高中以及普通高等院校学习(郭雅娴,2012)。简言之,我国职业教育虽处在机遇转型期,但依然面临着很大挑战。
二、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借鉴及思考
当发展遇到各种困难的时候,我们便需要将眼光向外投去,学习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并将适合我国国情的部分有机地借鉴过来,从而帮助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突破瓶颈,进入真正快速发展时期。
(一)日本职业教育
日本职业教育发展较为成熟。其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由高等专门学校、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专修学校、短期大学组成(苏萍,2010)。高等专门学校毕业的学生社会认可度高,就业率高;短期大学和专修学校多为私立学校,这就意味着这些学校有着更多途径的资金来源。日本职业教育过硬的技术教学内容,多样的办学形式和充足的办学资金都是值得我国职业教育思考和借鉴的。
(二)德国职业教育
说起德国职业教育,少不了要提到大名鼎鼎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通俗讲,学生需要和企业先签订学徒协议,然后进入学校就学。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技术水平高、社会地位高、就业率高。因为德国的职业学校侧重实践为主,一周有至少四天需要学生进入工厂车间实习。德国和中国的职业教育同样注重产学结合,注重校企合作,但显然德国做得更为彻底,企业对职业教育的直接贡献较大。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和德国的成功经验存在一个共性,那就是企业在职业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且学成后的技师和工人社会地位较高,工资待遇很好。这两个共性其实在根本上保证了职业教育的成功。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工劳力本身就比很多国家廉价,因此提高技师工人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毕竟也会经历一个漫长和艰难的过程。所以,想要真正办好职业教育,企业参与的认真程度和负责程度就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自己要重视起来,他们所提供的资金、场地、设备、专业人员不是为了别人而辛苦,恰恰是为了企业培养过硬优质的劳动者,企业依然是最终的获益者,或者说会达到双赢。因此校企联合落实到位,要激励激发企业的主导作用。
三、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前景与设想
行文至此,我们不禁再一次深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准职业人?如果我们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人员,那么高素质的劳动者需要具备哪些资质?难道仅仅是某种具体的技能吗?著名教育学家、管理学家曾仕强教授曾呼吁年轻人不要太早给自己下定论和定专业,很多人都是经历了一两个工作之后渐渐发现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真正适合做什么。如果的确如此,又怎能让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对自己一辈子的专业过早地准确抉择?
说到什么样的年轻人才是合格的准职业人,我认为是否可以用一种逆推的方式去寻找答案。比如采访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询问他们最需要具备哪些知识或资质的年轻人,也许他们的答案会给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于是,笔者大胆地进行设想,把现有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拆解成新的模式:普通教育、学术教育以及职业专门培训三个部分。其实中央政府大力推广职业教育的初衷无外乎是传达这样一种信号: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读研究生或搞学术,大部分人还是要进入职场的。这个观点笔者非常认同,但笔者不同意把职业教育过早地等同于专科职业教育。我们都知道,世界五百强企业更愿意招聘综合大学的学生,可这些学生并没有专业背景,因此我们可以推测企业看中的是他们的眼界,他们的文字处理能力、较高的外语能力、优良的学习能力、持续的发展能力以及良好的素质和端正的态度等。有了这些作为基础,具体的工作内容可以进入公司后再加以培训,因为是璞玉便可以随心雕琢。既然我们已经清楚工作单位需要什么样的初入职人员,那么现在回到刚才说的三个教育模块:普通教育、学术教育以及职业专门教育。我们可以打破常规,大胆设想:高中阶段不再分普通和职业教育,一律上普通高中,所学的知识和现有的知识内容差不多,内容稍简单,要重视基本知识不求偏难怪,水平略高于会考水平。知识体系内容分为:分科知识(如数理化之类),常识知识(如重大历史事件,政治、地理常识等)和职业基础知识。职业基础课作为选修:内容如应用文写作、糕点制作基础、汽修基础等。课程方式可以非常灵活,有网上视频课程、翻转课堂或者教师面授等,目的是让学生对职场有知识性的初步了解。普通高中毕业后,学生依然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但这时的高考并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惨烈景象,学生需要考虑高考后需要走哪一条路,学术之路还是一般职业之路,学生应该明白大学才是真正学习核心知识的阶段)。大学分为大学普通专业及大学学术专业。现有的大学体制其实并不需要改动,因为大学不同的专业多是由不同的课程拼制而成。普通专业的内容是对文化知识的延展,也可以分为英语专业、商务专业、物理专业等,但必修课中需要加强商务文书书写、office运用、excel表格制作、简单计算机及复印机维护等科目以让学生做好适应现代职场的准备。另外,普通专业的大学生的学分里会包含一些任务性选修课程(Tasks)。Task会发布在学校的网站但不会专门通知給学生,凡能及时发现通知并完成任务的学生会得到相应的学分。这些Task可以包括:去某银行开具一份流水证明;请总结一周内飞某国的夜班航空时间表;请交一份报告说明汽车保险如何办理;找不同专业的同学三人为一组一起去某街道调查小区物业费、供暖费等信息并交回报告;参加下周的校园招聘会,采访三个学姐学长的感受并与他们合影,上交感想报告,等等,所有的task都指向实际生活和职场生活。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锻炼了和其他同学信息共享以及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大学普通专业的课程学分体系为:专业知识必修课+职业必修课+职业task选修组成。
另一方面一部分想在某学科领域发展为专才的人员可以报考该大学的学术专业,如报考某大学化学系学术专业的学生,学习的内容就会比考入该大学化学系普通专业的学生学习深度要求更深。他们的课程配置是:专业知识必修课+专业知识学术课程+学术研习课程。专业知识必修课和普通专业的同学共享内容。学术课程会学习更深的定理,学习该学科的历史以及前沿课题和研究成果;学术研习课程锻炼的是学生的学术基本功,如文献检索、图书馆利用、论文书写训练、重点文献导读以及小组课题研习等。
以上提到的这两部分学生毕业后,普通专业的学生直接进入工作领域,学术专业的学生一般会选择继续读研、读博。此时普通专业的毕业生可以有很多选择,如直接进入工作单位进行体验,或者进入职业专门培训教育学校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竞争力。
职业专门培训教育是一种后大学教育。不分学年,不分年龄,只分期。每一期内容都教授某个具体技能,时间为2~6个月,合格后授予资格证。职业专门培训教育学校的办学方式是国家管理,企业承办。通过国家审批后承办企业可以将自己的企业标准作为职业培训的标准,职业学校的教师由企业直接招聘或分配公司内工作人员专任或兼任。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均可向国家申报作为职业培训学习点和考点。考试内容由各职业专门培训教育学校的出题人共同研究,通过国家批准后形成统一试卷。任何人都可以报考职业教育培训学校并参加滚动性的考试,普通大学高中毕业生也可以选择在体验一两个工作后再进入职业专门培训教育学校进行学习并考取某具体技能的资格证。整体学制的结构图如下:
四、总结和思考
要发展职业教育,不但要完善政策制度,保证财政支持,吸引人才,强大师资队伍,更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切实提高企业参与度,真正落实校企结合;二是需要更新观念,提高职业教育地位。
政府应该在理念上正向推广宣传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地位,让广大学生尤其是家长理解职业教育并不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不代表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有所差距。要让家长、教师、学生都感受到职业教育是一种与社会生活最为贴近的务实的教育,是顺应国际市场形势的产物,它能保证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并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从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能够具备极高的职场竞争力。这样才能从内部推动职业教育,保证充足生源,保证师资不流失,保证教学质量,从而真正达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达到培养出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美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郭仲.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模式与中国高职教育的比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82-84.
[2]路宝利.新世纪十年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困境与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5):37-42.
[3]苏萍.日本职业教育的新动向及对我国的启示[J].前沿,2010(14):179-181.
[4]张嘉炜.德国职业教育学制解读[J].高教探索,2015(9):70-75.
[5]刘江.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探究[J].成人教育,2015,35(11):86-88.
[6]俞启定,喻忠恩.对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思考:基于终身教育视野[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40(2):1-5.
[7]郭雅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改善[J].中国青年研究,2012(10):110-113.
[8]高海燕.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9(8):32-35.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