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基层开放大学思政课转型的思考

2020-05-10赵颖媛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18期
关键词:立德思政基层

赵颖媛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我们新形势下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提供根本遵循、注入强劲动力。在进一步认识开放大学思政课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当下基层开放大学思政课面临的现实困境,有助于我们把握开放大学思政课规律,推进新时代基层开放大学思政课转型,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关    键   词]  立德树人;思政课;基层开放大学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8-0154-02

距离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已近一年时间,开放大学深刻领会这一引领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的精神,充分汲取长期以来形成的成功经验,在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的同时,把握思政课规律大胆变革、推陈出新。

一、开放大学思政课重要性的认识

总书记提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对于开放教育的拷问。四十多年来,开放大学(原广播电视大学)强化育人职责,搭建起了一个覆盖全国城乡的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形成了独特的“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行业、面向边远民族地区”办学方向,[1]扎根中国大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站在时代新方位上,国家开放大学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旗帜鲜明地以思政课程工程建设的方式,从顶层设计层面推动思政课建设,对于有着380多万学生数量的新型大学意义是非凡的,开放大学应该理直气壮地开设好思政课。

首先立德树人是“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根植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帮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舆论、多元激荡的时代环境下,廓清思想迷雾、校准价值航向,对学生的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因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什么时候都要牢牢把握好;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完整的培养体系,开放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一种途径,不仅仅是学历教育的提升,更是思政体系的有力补充,开放大学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再次开放大学的学生是成人学生,他们正是当下民族复兴大任的建设者,是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立马与他们的实际工作相结合,推动一个家庭的健康成长,弘扬社会正能量。开放大学的学制至少是两年半,由于开放大学学分影响的制度,很多学生可能会坚持三到五年,甚至更长,这段时间往往伴随学生恋爱、结婚、生子、事业成长等人生关键环节,对于开放大学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会对他们的人生道路产生直接影响,开放大学的思政课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二、基层开放大学思政课面临的现实困境

2017年10月开始,国家开放大学集中优势兵力,“用制大片精神”的新理念、新模式,一改板起面孔枯燥说教的传统模式,开辟国家开放大学思政课程新时空。经过几个学期的运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互联网+”模式的思政课程魅力逐步显现出来,它采用“思想逻辑+核心知识点+精彩故事场景+蒙太奇表现手法”,使课程建设既成体系,又呈现魔方组合,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可以说将新媒体技术融入成人教育思政课教学当中,符合开放教育学生在职学习,基于网络的泛在学习、系统性的碎片化学习等实际,成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大势所趋。不过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学习效果的评价问题

开放大学思政课采用的是视频学习与课后练习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技术手段确保学生必须看完视频才能完成课后练习,才算课程完成,可以说是确保了“入眼”,但是在多大程度上“入脑入心”,没有更好的评价方式。立德树人是一个系统工程,单纯靠学生自己看视频学习来给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显然不现实。它需要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教师积极主动地融入学生学习过程中去,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二)传统课堂教学的转型问题

长期以来,对思政课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思政课教学不接地气,学生工学矛盾等多方面现实因素的影响,基层开放大学思政课有明显边缘化倾向。“互联网+”思政模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系列问题,但是有一些基层开放大学正好借助这一机会进一步缩减思政课程的课堂教学时间。这就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新的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学还要不要,如果要的话该如何转型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摆在基层开放大学思政课教师面前的难题。

(三)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

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这让一线思政课教师备受鼓舞,但是对于基层开放大学的思政课教师而言,更多的是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的无奈交织。与基层开放大学思政课程边缘化同步的是思政课教师自身的边缘化。思政课教师往往身兼多职,除了上思政课以外,还要上其他专业课程,还要承担诸多行政事务,很难有精力专心进行思政课程教学的研究。對于基层开放大学的学生而言,思政课程是弱势学科,学习就为拿学分的固有观念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改观,老师很难有职业成就感。

三、推动开放大学思政课转型的路径探讨

开放大学开好思政课的信心一方面来自思政课本身的真理的光芒,相信马克思主义所闪烁着的真理光辉和科学力量定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另一方面来自学生本身。思政课程具有很强的方法论指导性,对于徘徊在工作、学生、生活多重十字路口的成人学生而言,他们需要理论的指导。要将理论和现实真正结合起来,推动基层开放大学思政课转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发挥好教师这一关键主体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作为一名基层开放大学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政治理想,把握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能力,保持政治定力。其次是热爱自己的专业。精力上的力不从心,现实环境中不被认可的背景下,思政课教师更要坚守自己的本心,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参加思政团队建设,在团队中汲取力量不断成长。学会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开放大学思政课,开放大学的学生是有一定人生阅历的成年人,只要善于发掘他们本身很好的学习素材,开放大学思政课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过程。再次是热爱自己的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始终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了解学生是前提。开放大学思政课老师要从益友的环节入手,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主动借助微信、QQ等新媒体途径与学生保持联系、加强沟通,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了解学生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理解学生现阶段的兴趣爱好等;尊重学生的客观实际是基础。开放大学的生源复杂,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也不一致,因而开放大学的思政课程要求同存异,正确处理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关系。在坚持立德树人的主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的同时,尊重包容差异,尽可能通过耐心细致的沟通找到最大公约数;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是关键。开放大学的学生都是成年人,他们的三观已基本成型,对问题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因而对于他们的思政课更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二)坚持内容为王

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基础在教学内容,关键在以理服人。[3]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首先思政课教师应在增强理论的解释力、说服力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教师把时间、精力、责任投入到研究当中,把问题研究透彻,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及对理论的把握讲好课程内容,才能够及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针对性的解答。其次是加强理论与现实的契合度。如果两者契合程度高,课堂所授的内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同感,就会较易接受;如果存在较大差别,学生受到的冲击大,便不容易接受。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关注现实,关注舆论动态,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情况,并将其反映到理论研究中,使现实与理论尽可能保持一致。特别是开放大学的学生主要来自本地,特别要挖掘本土化的资源,关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用身边人讲身边事。再次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要以问题意识为牵引,使学生在面向问题的自我反思中,领会并享受到思考问题的乐趣,自觉地去洞察时代处境,提升理论自觉,追求崇高境界。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笔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讨论环节,抛出了“你是否已经亲身感受过港珠澳大桥?你如何评价这座被习主席称为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的超级工程?”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很多学生表示虽还暂时未到过港珠澳大桥,但是在各大媒体竞相报道中目睹了它的风采。学生不仅为它施工难度和壮丽外观而赞叹不已,还被它所体现出来的民族志气所折服,还能够认识港珠澳大桥跨越了制度差异,联通了人心的政治意义,升华了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

(三)发挥好课堂主渠道的作用

“互联网+”思政的线上教学模式对我们发挥课堂主渠道的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他要求我们积极拓展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外延。一方面要做好思政课程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教师要主动运用新媒体(如雨课堂)或即时聊天平台(如QQ群、微信等)进行课堂互动,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吸引力。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利用雨课堂设置选项,让学生对社会常见的十大不文明行为进行投票,每位同学都可以参与到课堂互动当中,并且能够直观看到最终结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积极打造第二课堂,拓宽育人渠道。思政课应该是立体的,纯粹靠课堂上的几十节课来给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显然不现实。特别是开放大学的学生平时不来学校,跟同学、老师、学校的关系相对松散。思政课老师要积极推动第二课堂,以活动为载体,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我们学校先后举办了“学生趣味运动会”“学生技能分享大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沟通互动的平台,增加学生自信心;开展“清洁绿道,快乐行走”的徒步清洁活动,“传承传统,粽享欢乐”的包粽子比赛,鼓励学生和家人一起参加活动,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和家人的亲情,提升学生责任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作为开放大学思政课教师,我们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积极推动开放大学思政课转型,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

参考文献:

[1]杨志坚.杨志坚同志在国家开放大学、北京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上的发言[EB/OL].http://kf.fjrtvu.edu.cn/info/1009/1437.htm.

[2]習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人民网,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982234.

[3]陈金龙.大家手笔:提高教学实效须坚持“内容为王”[EB/OL].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125/c405 31-30590122.html.

编辑 曾彦慧

猜你喜欢

立德思政基层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基层巡览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水泥处理的基层和亚基层再生沥青性能研究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