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职业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2020-05-10孙智娟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16期
关键词:知识经济现代化德国

孙智娟

[摘           要]  按照德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特有的发展规律,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点,总结借鉴德国成功的职业教育的经验,包括“双元制”教育模式、先进的教学管理等的可能性。

[关    键   词]  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教育;借鉴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6-0076-02

根据国际上不同的分类标准,职业教育有着不同的分类方式。按照传统的类型划分,当前世界职业教育可以分为三大模式:即学校职业教育模式、企业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模式、“双元制”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模式。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即属于第三种“双元制”的职业教育。

“双元制”定义:一种岗位相关的企业培训和部分时间制学校教育进行补充的培训形式。德国学者格莱纳特教授根据德国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特征,将德国职业教育制度归纳为“Duales System”,译为“双元”,代表学校职业教育和企业职业教育,比较符合人们的习惯思维。

一、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双元”特点

(一)“双元制”的双办学主体

在德国“双元制”职教体系中,办学主体主要包含“企业”和“学校”两部分。其中,企业承担了职业教育大部分培训工作,平均每周为双元制学员提供的培训时间为3.5天,主要任务为实训课程;学校作为企业教育的补充,平均每周为学员提供的培训时间为1.5天,为“双元制”学员提供理论学习等适合于课堂形式进行的教育。如果单周在学校上课1天,在企业上课4天,那么双周则在学校上课2天,在企业上课3天。

(二)“双元制”学员的双重身份

在德国,“双元制”学员具有双重身份:企业的员工和学校的学生。这是因为在“双元制”学员进入“双元制”学校之前,必须先和“双元制”企业签订合同,成为企业的员工,然后由企业将学员送到相关专业的“双元制”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同时进行本企业的实操学习。学员在学习期间,必须遵守学校和企业的相关规定。

(三)“双元制”的双教育意义

企业和学校作为两个不同性质的办学主体,拥有不同的教育意义。职业学校的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主要让学生学习各种理论基础;而企业的教育由于有真实的生产环境,则侧重于实践操作,主要让学生掌握各项操作技能。

(四)“双元制”的双法律体系

在德国的双元制培训中,不同的办学主体遵循不同的法律体系。例如,双元制学员在企业内教育培训的依据是由联邦政府颁发的《德国职业教育法》和《职业培训条例》;而在学校内的教育活动则依据各个州的教育法,主要以文教部部长联席会议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为指导文件。为区分不同法律适用的主体,避免引起误会,《德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该法使用范围不包括职业学校教育。

(五)“双元制”的双主管单位

在德国,双元制企业的培训无论从招生、培训,还是考证,都受到相关行业协会的管理和监督。1969年,德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更加确保了行会对职业教育主导地位的承认。联邦政府授权相关的行业协会来管理企业的双元制培训。由于以企业实际培训为主,以学校教育为辅,所以代表企业的行业协会在德国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尽管“双元制”作为一种国家职业教育制度完全移植到我国是不成功的,但是,德国职业教育制度所蕴含的理念带给我们诸多启发。如何剖析德国职业教育制度所蕴含的精神,来进一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呢?在这点上,合理的研究视角显得尤其重要。时代的主旋律决定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现代化需求。因此,我们从现代化的视角来解读德国职业教育制度所蕴含的理念及其启示。

按照德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特有的发展规律,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去解读德国职业教育,总结它带给我们的启示。

二、德国职业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一)培养宽广的职业资质

宽广的职业资格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也符合劳动者个人的利益。

我国作为现代化后发外生型国家,经济模式同时具有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特点。总的来说,现代化进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化。在我国,第一次现代化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任务远远没有结束。特别是我国地区差异大,一些地方至今没能摆脱农业社会的落后状态。而在信息技术应用广泛的时代,第二次现代化的进程又已开始。因此,我国同时面临着两次现代化的历史任务,经济模式兼具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特点。

纵观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无论是工业经济还是知识经济,培养宽广的职业资质这一点始终没有改变。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证明,培养宽广的职业资质,能够克服工业经济企业教育的缺陷,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培养宽广的职业资质,尤其符合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事实上,培养宽广的职业資质,在传统的手工业职业教育模式中,就已经有所体现。学徒参与整个生产过程,以耳濡目染的方式,习得全方位的手工技能,并且完成了程度极高的社会化。而后,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顺应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德国职业资质标准发生了两次变革。第一次变革是教育职业的出现,第二次变革是教育职业的灵活化。在这两次变革中,职业教育以培养宽广的职业资质为目标的传统得以延续。

(二)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给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提高职业人才的培养规格。知识经济需要大量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训高级应用型人才,成为时代所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劳动力市场上开始出现高级应用型人才短缺的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目前,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同样出现高技能人才大量短缺的问题。高技能人才的短缺,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关注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对于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职业学院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其历史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并且它的办学规模远不及中等职业教育。因此,到目前为止,它的国际影响力有些不足。然而,对于我国职业教育而言,职业学院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尤其是在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参考他国的做法,能为我们提供思路上的借鉴。

从企业界的声音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高等职业教育坚持实践特色,是其具有吸引力的关键因素。以曼海姆“双元制”大学为例。曼海姆“双元制”大学和传统高校最为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其实践环节。通过实践,学生绝不仅仅只是培养了专业能力。轮流去企业的各个部门实习,对于学生了解企业的内部结构有着极大的好处。在熟悉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学生得以形成符合企业文化的个人形象。另外,不同身份的转换对提高学生的成熟度大有好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在學校里面是学生,在企业中是员工。这样的身份转换,有利于学生区分不同的机构文化,学会和同事、上司打交道的能力。并且,在真实工作岗位上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培养责任感和自主能力。这些都是传统的教育所不具有的优势。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是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

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同样是知识经济的呼唤。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也满足了职业教育体系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三)正确行使国家权力

一般来说,职业教育制度建设都会牵涉这么几个问题,即国家权力是否有效发挥、国家参与职业教育的权重问题,以及全球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制度如何与国际接轨。

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和制衡构成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教育权利的基本结构。一般来说,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立法和司法都属于直接体现国家权力的范围。在这两大领域,应当实现国家权力的有效发挥。

在全球化和服务型社会生成的过程中,行会办学能力减弱,导致现有职业教育制度部分失灵。具体体现在“双元制”培训位置不足、弱势群体处境不利等。在“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之外,全日制职业教育学校的建设以及对弱势群体职业教育促进,成为国家对职业教育加大支持力度的表现。

在欧洲一体化的背景下,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问题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在德国职业资格框架构建的过程中,不仅兼顾了本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固有特点,而且实现了和欧洲职业资格框架的有机对接。

政治合理化是我国职业教育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政治合理化的程度是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四)构建积极的职业教育价值观

职业教育应当以人为本。职业教育在满足各种需求的同时,也应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本属性的回归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德国职业教育价值观的构建奉行以人为本的原则,并且在学理上进行了艰苦的论证。以此,德国职业教育价值观得以体系化。

构建积极的职业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一个方面是提升职业教育的话语权。职业教育只有拥有充分的话语权,才能彰显自身的价值。提升职业教育话语权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深化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构建职业教育学科。在这方面,职业教育理论工作者任重而道远。其中,两个方面的工作最为重要。首先,构建职业教育学科,必须突出学科特色。其次,构建职业教育学科,必须清晰界定自己的研究边界,还要为它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逻辑进行合理的解释。

目前,在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认可度普遍低下的情况下,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的话语权,是构建积极的职业教育价值观的必由之路,是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举措。

(五)建设职业教育系统

作为后发外生性职业教育现代化类型,我国职业教育系统的建设尚未完成。明晰职业教育系统的基本理论,优化职业教育的环境,是职业教育系统得以有效运转的关键。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刚刚开始,这为人们提供了发展才能的广阔空间。职业教育的发展期待人们积极有为。

我们可以从深层次上吸纳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参照其实践模式,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现代化道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既是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也是中西方理念相互渗透、融合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承绪.比较教育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25-127.

[2]陈莹.论德国职业教育本质特征及其发展动力[M].1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05.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知识经济现代化德国
知识经济背景下优化企业法务体系问题及改进对策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评价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梦梦”“娇庆”德国行
我的女巫朋友
创新网络活动对大中型企业研发绩效动态影响研究
新中国科技60年(3)
开始敲门
非常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