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020-05-09黄小翠
黄小翠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数学知识,也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和兴趣。学生在走进课堂时,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也对周围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根据他们的这个特点,把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不再是局限于教室中的活动,他们生活中的环境、活动的场所等等都可以成为数学学习的课堂。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以生活实践为依托,让数学成为解决生活中问题的钥匙。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将数学教材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还原,使之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家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可以加强他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动力和决心。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被广泛运用于生活之中。在教“分类”一课时,教师先问学生:“你们喜欢逛超市吗?”学生纷纷说喜欢,这时教师出示一些超市物品分类摆放的图片,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说:“东西摆放得很整齐”,“苹果和苹果放在一起,梨和梨放在一起”,“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是一类一类放的”……老师接着问:“这样摆有什么好处呢?”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很自然地联想到:“买东西的时候找起来很方便。”超市对于学生来说是很熟悉的场景,教师通过这个情境引入,能使学生产生亲近的感觉,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也让学生对于学习分类的必要性有一定感受。学完新知识之后,教师播放了一则垃圾分类的公益广告,学生都看得很认真,播完之后,教师问道:“你们从视频中看懂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感受,感受数学其实就在身边。最后,在学完本节课之后,教师让学生回家之后也试着用今天学习的分类知识,整理自己的房间,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渗透爱家庭、爱劳动的教育观念,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并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身边的事做起,养成良好的分类习惯。
二、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现实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会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神秘,而就在身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师在教《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小小鞋店》时,在正式上课之前,布置了两个作业:利用周末时间,让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逛一逛鞋店;记录下自己的鞋码。鞋店是离学生很近的生活场景,学生都知道,可同时也是部分学生比较“陌生”的地方,因为部分学生并没有去逛过,为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亲近感,教师在课前布置了这两项作业。正式上课时,教师问:“如果淘气想要开一家鞋店,你觉得他要去调查些什么呢?”学生答道:“颜色”“款式”“鞋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调查鞋码的重要性,“因为不管多好看,鞋码不合适就穿不了”。教师把事先统计好的班级学生的鞋码展示在课件上,问:“老师提前调查了我们班同学的鞋码,如果他想把鞋店开在我们班,你们有什么建议吗?”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信息使他们对这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积极地参与到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课堂效率更高了。
三、感受数学美,发现数学美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数学教材中,计算的简洁美、图形的对称美比比皆是,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美、感受数学美、体验数学美、运用数学美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教“轴对称和平移”时,教师先给学生展示了一些美丽的图案,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这些图案很美的同时,引导他们用数学的眼光再看一看,想想这些图案都是怎么得到的,发现藏在圖案里的数学美。在一节课结束之后,让学生互相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哪些美丽的图案里也藏着数学美,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美。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首先教师要营造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数学知识生活化,已经成为数学学习的一种方法。教师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让数学知识走进学生的生活,让数学变成有活力的、活生生的,而不再是冷冰冰的、枯燥乏味的数字。
【作者单位:南平实验小学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