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外宣文本中中国特色隐喻的英译
2020-05-09宣可佳
【摘要】外宣翻译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对外输出和传播过程中起着基础性桥梁作用,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权威的视角。外宣文本中大量使用的中国特色隐喻构成了外宣翻译的难点,本文试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探讨外宣文本中中国特色隐喻的英译途径,在目的论三原则和忠诚原则下分析这类隐喻的英译策略。
【关键词】外宣文本;中国特色隐喻;功能翻译理论
【作者简介】宣可佳(1983-),女,汉族,浙江绍兴人,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研究方向:翻译。
一、序言
外宣文本是对外传播的国家运行和发展各个领域动态消息的文字体现,其用语高度凝练、权威性强、与时俱进。大量使用隐喻是外宣文本另一鲜明的语言特征。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用一种相似的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过程,它作为认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用以构建人类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人类社会无处不在的隐喻,也是外宣工作领域重要的话语特征之一。传播者往往借形象具体的隐喻来传递复杂抽象的社会现实, 用隐而不讳的表达方式为普及消息、制定政策或采取某项行动引导舆论走向、取得国际社会民众的支持,进而渗透意识形态和社会认知。
外宣文本的翻译在向国际社会传递我国各领域信息动态的同时,对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形象有积极的意义。中国特色隐喻的翻译却是外宣过程中的一大挑战。中国特色隐喻是指中文语境下独有的隐喻,它能衬托中国外宣文本特有的措辞风格,扎根本土的隐喻为中文读者喜闻乐见、有助理解全文要义。但在翻译时,由于目的语环境认知体验空缺会阻碍隐喻的等效输出。去除隐喻、植入隐喻、还是替换为目的语文化中的隐喻——翻译时是守是进还是化,需要寻求特定理论指引、选取合适的翻译策略。
二、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的实质应是超越语言层面的社會活动,翻译是为了实现译文预期功能的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程和产出的结果,翻译目的主要由译文接受者决定。
该理论下用以指导翻译实践的目的论三原则——目的原则(即翻译目的高于一切)、连贯原则(译文要保持语内一致)、忠实(fidelity)原则(译文和原文要保持语际一致)以重要性递减呈现, 后者的成立以不违反前者为基础。另有一条忠诚(loyalty)原则,认为译者是发起人、译文接受者、原文作者三方关系的协调人,要将三方共识融入翻译过程。目的原则和连贯原则以实现译文接受者目的和译文的功能为归宿,而忠诚原则又将原文和原作者的地位重提,弥补了该理论激进功能主义倾向的缺陷。
功能翻译理论被大量应用于指导应用翻译。应用翻译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又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型翻译,几乎囊括了除文学翻译以外的所有作品,外宣翻译亦在其中。外宣文本以信息型文本类型为主,其翻译更应注重实用性,故下文采用功能翻译理论来解读外宣文本中中国特色隐喻的英译。
三、外宣文本中中国特色隐喻的英译
本文基于对国内会议报告、报纸杂志、文献专著等外宣文本的考察,根据语言表现形式将其中的中国特色隐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形式下的隐喻,一类是中国现当代外宣话语体系中的隐喻。
1.中国特色传统语言文化形式下的隐喻。
(1)成语隐喻。汉语成语短小精悍、以四字结构为主。我国外宣文本大量使用成语,成语中含有隐喻的不在少数。成语隐喻中的相似性联想有些是中国本土特有,包含的典故援引自中华历史上独有的事例,是其他语言读者理解上的盲区。翻译时首先要考虑这类隐喻要实现表意的功能、准确传达信息,遵守目的原则,其次在不增加目的语读者理解成本的基础上考虑保留隐喻的形式,即在遵守连贯原则的基础上体现忠实原则。
1)意译,不保留隐喻形式。若翻译隐喻形式必须涉及典故背景的解释、本体喻体的相似性描述,因此造成译文句型复杂、篇幅剧增,故选择只译出喻义。
例:肝胆相照
treating each other with sincerity/sincerity
以邻为壑
shift ifs troubles onto others
2)删除不译。汉语有时借用成语来铺陈辞藻、夸张渲染形容事物以达到情感共鸣的目的,而英语环境习惯简练、客观、直陈式的表述。英译时将这类修辞作用的成语隐喻删除不译。
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created miracle upon miracle
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to epic accomplishments
3)替代,翻译成目的语中的成语隐喻。
例:弱肉强食
the law of the jungle
4)转为明喻。改为明喻表达有时需要上下文支持。
例: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like seas fallen calm and rivers running clear, be clean and free of corruption.(后文“朗朗乾坤”的意译对“海晏河清”的翻译是意义上的补充)
5)直译+意译。例:文山会海
The mountains of documents and endless meetings(英语中“海”是不可数名词,不能作为量词修饰事物,意译为endless)
(2)俗语隐喻。俗语源自民间,以词或句子的形式出现,字面通俗易懂。和成语隐喻相比,它们的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联想更为明显,表达方式更接地气,更易为大众接受。由于人类基础思维、生活体验有一定的共性,在翻译时尽可能保留隐喻形式,可寻求源语和目的语大众读者的心理共鸣、促进两国民间文化交流。俗语翻译突出忠诚原则和连贯原则,应把握翻译发起人对传播中国文化的意图且兼顾读者理解信息的能力。
1)直译,完整传达隐喻形式,借助上下文信息理解喻意。
例:摸着石头过河。crossing the river by feeling for stones
例:大锅饭。“eating from one big pot”
2)直译为主,补译为辅,完整传达隐喻形式。
例:打铁还需自身硬。 It takes a good blacksmith to make a good steel.(补译了打铁这个动作的发出者)
3)意译 。
例:决不能“新官不理旧账”。new officials must not be allowed to get away with ignoring obligations undertaken by predecessors
例: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All these efforts will make our cities more attractive and function better.
(3)古言隱喻。古言隐喻指的是古诗词、古代经典引语中的隐喻。汉语中诗词和经典引语的流行度不如成语和俗语,用词风雅隽永。外宣文本中用到的古言隐喻具备表达和修饰文意的双重功能。翻译时要在保证读者能充分读取原文含义的基础上尽可能传播中国特色历史文化,重点体现忠诚原则和连贯原则。
1)直译,完整保留隐喻形式。
例:行百里者半九十。On reaching the last leg of a journey, you are only half way there./ As the Chinese saying goes, the last leg of a journey just marks the halfway point.
2)直译加解释,完整保留隐喻形式。
例:治大国如烹小鲜。Governing a state is like cooking a small fish: it must be handled with great care.
3)意译,去掉隐喻形式 。
例:大道之行,天下为公。A just cause should be pursued for the common good.
4)删去不译 。下文有同义成分时,诗词或经典引语在句中只起单纯的修饰强调作用,可略去不译。
例:我们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持之以恒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We must make dedicated efforts to deliver services to the people, resolve the difficulties they face,…
2.中国特色现当代外宣话语体系中的隐喻。
(1)意见领袖名言中的隐喻。执政者为民发声,通常也是国家的意见领袖,他们经常借用生动活泼、贴近民心的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意见领袖的名言作为外宣文本中的关键话语之一,译本一经完成保持稳定、具权威性,较一般外宣术语传播力度更强、范围更广。意见领袖名言中的隐喻以目的语读者便于理解和记忆的功能为首任,在译文中最大限度地还原领导话语的隐喻形式,令读者有印象深刻的认知体验,重点体现了忠诚原则和连贯原则。
1)直译,保留完整的隐喻形式。
例: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Paper tiger
例:不管黑猫白猫,抓得住老鼠的就是好猫。It doesnt matter whether the cat is black or white, as long as it catches mice.
2)意译,去掉隐喻 。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意见领袖名言译本须保证结构简单、用词凝练、易于传颂,若保留隐喻会和该原则起冲突,译本应舍喻求简。
(2)时政热词新词隐喻。时政新词热词往往和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本土特色现象、政策行动相关,其中也包含不少隐喻。这类隐喻数量众多,仅保留隐喻形式难以直接达意,加上注解则易使译本字数激增、篇幅冗长,英译时要注意意义先于隐喻形式到位。应以目的语读者获取原文信息、把握我国发展关键词的目的原则为基础,继而体现连贯原则、忠实原则。
1)意译,去掉隐喻。例:摘帽县 counties … that have recently been lifted out of poverty。 地条钢 substandard steel products.
2)直译,保留隐喻形式。例:坚定不移 “打虎”“拍蝇”“猎狐”,We have taken firm action to “take out tigers,” “swat flies,” and “hunt down foxes.”…例: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further progress will be mad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ponge cities,…
以上两例中上下文提到的信息,不难使读者推断出隐喻词语的喻意,凭借直译仅译出隐喻的形式可保持译文中整个句子的简洁流畅。
四、结语
在功能翻译理论指引下,外宣文本中中国特色隐喻的英译主要在基于隐喻义意充分传达的基础上,对隐喻外在形式的保留和放弃作合理的选择。成语隐喻、时政新词热词隐喻出现频率较高,信息表达功能重于文化输出功能,英译时往往遵循目的原则和其统辖的连贯原则、忠实原则,较多采用放弃隐喻形式只保留含义的翻译策略;俗语隐喻、古言隐喻、意见领袖名言隐喻在文中出现频率相对较少,更重于文化输出功能,隐喻英译则需要由忠诚原则来调和以译文读者为中心的目的论三原则,则尽可能采用保留隐喻形式的译法。
参考文献:
[1]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8.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09.
[3]卫明高,余高峰,乔俊凯.政治文本中的隐喻翻译研究——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
[4]李永宏.功能翻译理论视野下的政治文献外宣翻译——以英译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中心[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6.
[5]刁洪.全球化时代国家翻译与文化外交——以中国关键词为例[J].对外传播,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