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2020-05-09张文高

江西教育B 2020年3期
关键词:吕叔湘技能作文

张文高

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近日,读了《吕叔湘语文论集》,受益匪浅。

语文学习要持之以恒

许多老师初教学生写字时,往往指导得很细致,对每一个字的笔画结构,会详细地讲解并示范,让学生照着写。但不久以后,为了赶教学进度,就放松了要求,许多学生的字变得龙飞凤舞。我们的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老师在教学时没有坚持按照严格的规范进行,导致学生一知半解、囫囵吞枣。

吕叔湘先生说,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只不过语文学习更具有抽象性和思想性。任何技能都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不正确就不能获得所追求的效果,不成其为技能;不熟练,也就是有时候正确、有时候不正确,或者虽然正确,可是动作慢、反应慢,那也不成其为技能。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技能包括语言运用都是一种习惯,而习惯都是通过反复实践养成的。语文学习也需要反复实践:每天坚持练字,才能提高书写能力;每天坚持朗读课文,才能提高理解能力;每天坚持阅读,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每天坚持写作,才能提高写作能力……想一劳永逸,毕其功于一役,是不可能的。

言教不如身教

不少老师一直埋怨学生书写不工整,自己却在黑板上龙飞凤舞;要求学生读课文要读出感情来,自己却不能正确示范;评价学生作文差,自己却不能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吕叔湘先生说,一个人学习语文从模仿开始,而且一直在模仿,不仅模仿书上念的,也模仿四周一切人说的和写的。教师是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如果教师说的话、写的文章跟他对学生讲授的不相符,那么,学生会疑惑,至少会感到无所适从。这就是“言教不如身教”。

因此,语文教师要苦练基本功,提高自身素养,营造正确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运用语文的风气。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就会“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我身边有一起教了多年语文的同行改教数学,就是为了摆脱令人头疼的作文批改。的确,批改作文很辛苦,不仅要全批全改,甚至眉批几处、总批大概多少字都有硬性规定。可是,批改的作文发到学生手里之后呢?大部分拿到后,先看评的等级,然后再看看批语,有的甚至连看也不看就放一边了。老师精批细改徒劳无功。

对于批改学生作文,吕叔湘先生主张挑有代表性的写得好的、中等的、差的几篇精批细改,其余的大致看一看,把存在的主要问题简单写出来就可以。老师要专门用一到两节课在精批细改的文章上。如有条件,可以把这些学生的作文印出来,发给每个学生一份,老师分析作文的毛病在什么地方,從整体到局部地讲解,比如构思和主题如何、具体的字词句用法是否得当……细细评讲。这样,作文的作者得益,其他同学也得益。假如老师教一个班,有50个同学,每个学期布置作文10次,每次精批细改5本,那么,每个学生的作文正好可以被精批细改一次。

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我们要把有限的力量用在刀刃上,用在主要矛盾上。教师每次精批精改几篇作文,把其中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给学生仔细讲解,然后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修改甚至重写,就会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与进步,可谓一篇一得。这样的批改,积少成多,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学生的作文水平肯定会大有提升。

重视说话训练

因为语文考试中不出口语交际的题,所以口语练习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往往被老师忽视。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应该“语”跟“文”都教,文是书面语言,是重点,要多花一点力气,但是“语”,也就是说话,也得让学生学习,因为口语交际在生活中还是主要的。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如作家、记者等以外,其他大部分人要用到书面表达的时候还是比较少的。但每个人每天都要说话。因此,我们每个人说话都要经过训练,做到说得清楚,说得有条理,不啰嗦,这是必须学会的一种本领。

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言语能力实质上就是思维能力的一种反映,训练说话就是训练思维。一个人只有思维深刻了,才能说出有真知灼见的话,才能令人信服;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新颖独到,令人耳目一新。而如果在语文课堂上没有说话训练,就是语文老师没有尽到全部的责任。教师在训练学生说话时,应营造具体生动的情境,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要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对话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各学科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交流能力。

吕叔湘先生被尊为语文界“三老”之一,他的语文教学思想浅显而深刻、密切联系实际,值得我们用心借鉴和学习。

(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州市营海小学)

猜你喜欢

吕叔湘技能作文
教育是农业——吕叔湘先生说的比喻
求真能贱,龙虫并雕
——吕叔湘中学的成长图景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