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参与产业扶贫现状及问题分析

2020-05-09左丹

青年与社会 2020年4期
关键词:产业扶贫少数民族地区妇女

摘 要:开发式扶贫的核心是产业扶贫。开展产业扶贫可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居民生活水平。通过产业扶贫,少数民族群众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扶贫有效、脱贫稳定、作用明显,是产业扶贫的主要优势。近几年,由于农村男性劳动力开始外出务工,女性居民成为地区产业扶贫的主力军。为了论述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参与产业扶贫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少数民族妇女参与产业扶贫的现状和困境,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策略,用于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参与产业扶贫的问题。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妇女;产业扶贫;现状

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开展扶贫工作可以追溯至上世纪八十年代。通过开展扶贫开发活动,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已经开始脱离贫困状态,交通环境、基础设施、生活水平、社会经济水平等都发生了巨大改变。由于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地带,交通不发达,自然环境恶劣,扶贫工作很难取得较好的成果。这些特殊的少数民族地区仍未脱离贫困状态,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发生明显改观。我国大力提倡产业扶贫,力求全面实现反贫困。开展产业扶贫的主要方式是,基于当地交通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等,发展适合当地环境的产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从而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开展民族地区产业扶贫,是我国推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数量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美姑县是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地区,享有毕摩之乡的美称。近几年,由于城市地区经济发展不断增速,成年男性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美姑县留下了大量彝族女性。这些少数民族妇女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的主力军。为了提高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的经济收益,文章分析了美姑县彝族妇女参与产业扶贫的现状和问题。

一、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参与产业扶贫的必要性

(一)少数民族妇女脱贫是扶贫工作的重点

美姑县是我国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经济增长缓慢。农业是美姑县居民的传统经济来源。成年男性负责高体力劳动,女性负责收集、整理、帮工等其他活动。传统的男女分工劳动模式放大了民族地区妇女的劣势。少数民族女性相比男性,更容易成为贫困目标且贫困程度高于男性。少数民族地区妇女物质生活贫困,精神生活贫困,思想文化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停留于传统层面。美姑县大部分女性居民难以保证日常生活必须的生活物品,没有掌握任何财富创造技能。自然灾害、市场波动,都可能导致这些女性居民陷入贫困。家庭是少数民族地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单位。女性的生活状况是影响家庭整体状况的关键因素。当女性自身处于贫困状态时,更难以保证家庭的生活水平。综上所述,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帮助妇女脱贫,是我国实现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

(二)少数民族妇女是产业扶贫的主力军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交通环境闭塞,贫困人口众多,地理环境封闭,和外界文化交流机会少。由于封闭的文化环境,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难以受到外界文化的影响,极易保持原始文化面貌。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都产生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地貌、民风、民情、民俗。原真性、无法复制性,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本民族可以利用民族文化吸引外族游客观看,发展文化旅游,提高经济收益。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已经开始发展基于民族文化的旅游产业,并同步生产了旅游商品,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发展旅游业显著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旅游行业和服务行业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缓解了少数民族地区就业难的问题。旅游扶贫已经成为广大少数民族地区认同的扶贫方式。民族旅游业为少数民族妇女提供了自食其力的机会。少数民族妇女可以演唱民歌、表演民族舞蹈、制作民族工艺品。

二、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参与产业扶贫面临的问题

(一)旅游企业和当地村民存在利益纠纷

产业扶贫的主导者是政府,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无法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负责招商引资,为少数民族地区引入外来企业。旅游企业得到政府授权后,开始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旅游开发。由于政府無法发挥主导作用,旅游企业掌握了较多的自主权,最终形成了旅游企业+村民扶贫模式。企业开发旅游资源的目的是获得经济收益,村民无法在旅游企业中得到足够的参与权和管理权。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人口难以干预旅游企业的开发行为,难以参与旅游经营管理。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产生矛盾已经成为常态。旅游企业为村民提供商铺并收取一定的租金。当旅游景区迎来淡季时,村民的收入难以支付高昂的商铺租金。旅游企业应允的经营亏损赔偿从未落实到各家各户。部分旅游企业未经当地居民同意,私自成立商会,内定管理人员,收取商会会费。政府、村民都无法成为文化+旅游扶贫模式的主导者,扶贫成为旅游企业获取经济收益的工具。

(二)少数民族妇女教育水平不足、生产技能低下

“打工热”是我国城市地区迅速发展的产物。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务工,男性劳动力是外出务工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男性劳动力外出打工,为家庭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妇女留守家中从事传统农业活动。大量劳动力缺失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结构出现巨变,女性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劳动力。我国开展产业扶贫后,很多当地居民对产业项目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交通环境逐渐便利、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旅游业及旅游业附属产业成为少数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的首选。由于劳动力结构变化、劳动力严重缺失,少数民族地区已经无法维持传统农业。为了获得足够的经济收入,当地妇女开始主动尝试制作旅游商品或提供旅游服务,包括农家乐、农舍等。

由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居民受教育程度低,很多少数民族妇女劳动力素质不足、知识水平低下,甚至尚未掌握汉语和普通话。受民族传统文化影响,少数民族妇女的受教育程度远低于男性受教育程度,当地妇女成为文盲,不识字、不会讲汉语、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基础教育缺失已经阻碍了产业扶贫的正常发展。产业扶贫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是能否为少数民族妇女普及基础教育和劳动技能教育。

(三)部分村民收益边缘化

旅游扶贫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旅游开发的居民参与度。思想观念、文化水平、劳动技能、财富累积等因素,都对村民的参与程度产生了影響。由于没有感受到生活水平的实质性提高,部分村民拒绝改变传统生活方式。景区服务、农家乐是经济利润最高的旅游项目。从事这些项目的村民均接受了初中以上教育,并有相关从业经验。景区附近的村民更容易获得良好的工作机会。居住地偏远的居民很难获得利润充足的工作机会。没有文化、没有钱、没有距离优势,成为少数地区村民难以脱贫的关键因素。我国实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战略,推行文化+旅游扶贫模式,仍无法避免乡村社会的贫富差距。由于文化、教育、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无法保证每一位村民都能获得平等的机会,享受平等的待遇。部分村民收益逐渐边缘化,高素质村民的获得的扶贫成果更加显著。

(四)发展失衡

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基于当地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建立了以文化旅游和民族旅游为主的旅游业项目。我国针对旅游产业扶贫项目开发了文化+旅游扶贫模式,并向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推广。文化+旅游扶贫模式注重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但在实际情况中,旅游经济产业发展过盛,文化产业发展受到忽略。文化是旅游资源的来源,是文化+旅游扶贫模式的载体。打造品牌文化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首要环节。当旅游产业进入发展轨道后,文化产业逐渐被边缘化,当地企业对文化的关注度大幅下降。很多地区的旅游企业仅关注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忽略了文化和旅游的产业融合,埋没了很多当地的优秀民族文化。为了便于游客观赏,迎合游客的审美,部分旅游企业大肆改变当地民族文化,以至于少数民族文化失去了本质内容。文化和经济是共生的,“文化+旅游”扶贫模式的根基是文化。当地的民俗民风决定了文化的内容,文化决定了旅游的内容。游客关注的是文化底蕴、文化传承。“文化+旅游”扶贫模式不单是发展旅游产业脱贫致富,更是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三、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参与产业扶贫的策略和建议

(一)增加少数民族妇女的受教育机会

阻碍少数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的重要因素是当地妇女受教育程度低。知识水平决定妇女的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水平。生产技能水平决定了少数民族妇女的致富能力。当地政府可以配合教育机构,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开展全面扫盲活动,保证每一位妇女都可以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提高妇女的文化知识水平。政府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办希望小学,为少数民族儿童提供入学机会,制定学习计划和成长计划。为了避免贫困家庭无法支撑儿童上学,政府可以考察每家的家庭情况,酌情减免教育费用,对重贫困家庭提供经济扶持和生活扶持。

非正规教育是无法支撑儿童上学家庭的首选。政府必须重视非正规教育,积极引入多种非正规教育模式,包括夜校、技校、培训中心等,为少数民族地区妇女提供多种受教育途径。

(二)突出妇女主体地位,为妇女量身打造产业扶贫项目

少数民族妇女长期受到传统思想影响,没有形成女性主体意识。当地政府可以为少数民族妇女举办法律讲座、社会文化讲座、生产技能讲座等,帮助妇女树立法律意识和主体观念。为了保持产业扶贫项目的良性发展,当地政府可以加大资金投入,为少数民族妇女建立合适的产业扶贫项目,包括但不仅限于小型畜牧业、产品加工业、经济作物种植业和家庭手工业。东乡族是甘肃省内的少数民族,精通刺绣、饰品和文化生活用品。东乡族刺绣色彩丰富、配色大胆、构图粗犷又不失精妙。枕套、桌布、床单、门帘等,都是极具东乡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刺绣的图案包含了东乡族妇女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刺绣是东乡族妇女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刺绣工艺是东乡族传统民族工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根据东乡族文化传统,妇女均居家照顾家庭,足不出户,精通刺绣工艺。2012年,国家民政部启动了东乡锦绣工程项目,大力发展东乡刺绣产业,为东乡族妇女提供稳定的经济来源,从而实现脱贫致富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素艳.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精准扶贫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9,17(05):23-25.

[2] 周兴龙,潘晓佳,刘遵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攻坚问题分析与对策[J].农业展望,2019,15(07):15-19+29.

[3] 谢莹莹,周真刚.贵州少数民族村寨扶贫模式探析——以台江县为个案[J].贵州民族研究,2019,40(06):27-32.

基金项目:文章为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研究基地2019年课题“贵州水族节日饮食文化的社会学考察 ”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C19W12。

作者简介:左丹,汉族,硕士,副教授,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研究方向:民族地区社会工作、民族文化资源与管理。

猜你喜欢

产业扶贫少数民族地区妇女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数学范式教学探析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