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人才供给的生物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2020-05-09张欢
摘 要:全球生物产业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体均对生物领域做出全面部署,我国在政府引领下,生物产业初现规模。生物产业企业但仍存在包括缺乏技术创新,企业规模小、抗击打能力弱,团队核心竞争力差等问题。于此同时大量的生物学术型人才滞留市场,造成国家教育资源浪费,本该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人才却无法进入生产体系。造成“供不匹配求、求不及供”的尴尬局面。在分析这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促进生物技术类人才和生物产业良性发展。
关键词:生物产业;人才;技术创新;良性发展
当前中国的生物产业主要是指以生命科学以及生物技术为基础,结合相关学科例如:信息学、统计学、系统科学、化学、工程控制等理论和技术手打,将生物体以及期细胞、亚细胞层次展开研究并制造相应产品或改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使其具有所期待品质特性从而进一步产生经济效益的一系列可以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行业类别统称。包括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农业产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具体类别。
生物产业是中国发展历史最久的产业同时也是目前最现代最具潜力的产业类别。近半世纪以来,全球生物技术的进展导致生物产业整体技术飞速升级,从发酵工程的诞生、生物医学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的诞生及飞速发展直接导致了生物技术革命。近年来,以个别发达国家为代表的经济体纷纷对生物产业做出全面部署,将生物产业的发展作为获取未来科技以及经济领域竞争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近10年来,全球生物产业发展的集聚态势日益明显,以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占据明显主导地位。根据著名咨询公司MARKETLINE提供的2018年全球生物技术产业报告显示,2017年美国生物产业产值占全球生物产业总产值的46.5%,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以生物制药为代表的生物产业产品已被广泛用于治疗癌症、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疾病。亚洲地区生物展业发展状况由日本领跑,中国的生物产业在政府的积极培育和政策扶持下目前也走上高速发展的道路,尤其是自发布《“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业规划》《“十三五”生物产业发规划》以来,但距全球生物产业第一梯队经济体还具有一定差距。
一、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内生物产业具体类别及发展状况
生物产业作为目前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之一,已被我国政府列入战略新兴产业当中,特别是2012年国务院颁布《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开始,历经“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生物技术产业总产值以约30%的年均增长率递增。根据《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年报》显示,2015年我国生物产业总产值占国内当年生产总值的比重较2010翻了一番,预计到2020年生物产业总产值将达到6万亿元,成为我国经济支柱型产业。
目前,我国生物技术产业以生物医药产业、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海洋生物技术产业三大类为代表。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占我国目前安生物产业总产值的比重最大,201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先后发布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的公告》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药品注册审评审批的公告》规范了国内生物制药市场,从新药的上市审批到质量评估多个角度出发,激励生物制药领域创新创制。使得近3年来我国生物制药行业发展速度远超传统工业年均发展速度。综合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大小企业反馈问题来看,目前生物医药产业面临最严峻问题之一是核心创新技术不足以及科研成功的市场转化率低下。作为一个知识、资金、人才高度密集型产业,多数企业存在招人难,招人才更难的现象。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在国内外都属于新兴产业,截止2012年其总产值达到国内生物产业生产总值的11%。
(二)国内生物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根据《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年鉴》数据分析,将我国的生物产业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2005年之前的产业起步阶段、2005年-2012年的加速发展阶段、以及2012年至今的跨越式发展阶段。虽然自2005年以来生物产业发展迅速,但任存在一系列问题。根据问题来源,主要分为客观方面及主觀方面两部分。客观方面,目前我国的生物产业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政策法规等尚不完善,金融市场影响资金投入量不够。主观方面,国内生物产业研发数量及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以及产业内部专业化发展有待进一步规范。
(三)综合来看,国内生物产业发展面临着三大重要问题。
(1)粗放式发展,缺乏产业技术创新
与大多数的新兴产业类似,生物产业目前在我国依然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其典型特点为:核心技术分散、中小企业众多、产业无主导性大型企业作整合。研究和开发能力明显不足,以我国目前生物产业发展较为领先的生物制药产业为例。绝大部分企业不具有自主开发研制新药的能力,大多停留在单纯的仿制药物或直接引进,而自主创新是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关键,是目前国际上巨型跨国生物药企几乎百分百的收入来源。全球上市的生物技术公司有55%来自美国, 占全球该领域税收的72%,研究经费占70%。
(2)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够
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以及缺乏系统性、科学性、有效型的研产一体化路线。大部分研发人员在市场或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盲目试验开发,缺乏战略性规划,使研究成果无法有效的转化为产品投入市场产生经济效益从而刺激下一轮研发的投入。造成有成果没有产出得不到回报进而失去下一轮投资机会的恶性循环。
(3)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全面
虽然近几年各项利好政策发布,但受制于新兴产业原因政策体系尚未完善。其核心是上位法律缺失,法律对于产业发展的主要的作用是提供保护和便利,从而达到鼓励产业发展的目的。这样的情况造成我国在制定产业政策时经常出现各自为政,缺少有效沟通和统一标准,形成区域壁垒。 另一方面造成在产业发展敏感性制度领域方面,如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税收性鼓励政策、产业投资与融资、人才培育与引进等的严重缺失。
二、综合国内生物产业发展状况的人才资源分析
(一)国内生物相关专业毕业生数据概述
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伴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方针的出台以及国际生物领域迅速发展的背景,我国相当一部分综合性大学、理工农林医师类高等学府陆续设置了生物产业所需的相关专业院系,包括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在1997年-2002年五年时间内出现了一个剧增现象,据2002年全国高等学校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研讨会报告显示,2002年当年,生物工程类专业办学点达到119个,仅生物工程类专业在校生人数,同1997年比增加近4倍。21世纪初第一批过饱和的生物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导致剧增现象稍微缓和,但招生点及招生人数依旧发展迅速。截止2016年底国内设置生物科学专业的高校达到298所并且更加细化,部分以生物化学、植物、微生物等基础学科为主进行人才培养,部分侧重于制糖、发酵、细胞培养等具体技术为主的人才培养。
大量的高校每年为市场输送越来越多的不同层次的生物学相关人才。社会舆论近10年来对生物产业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但实际上职场上对生物人才提供的职位缺未出现预计的上涨,且大批量的生物产业公司的人才需求同各高等学府培育出来的毕业生不符。导致出现生物专业相关人才就业难问题一直高居不下。《2010-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将生物工程和生物科学列入十大难就业专业中。择业难直接导致生物相关专业毕业生出现了普遍的“升学热”2018年全国生物科学专业读研率高达30.3%。其读博率及出国深造比例也远高于其他专业毕业生。有人对此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这恰恰能说明生物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成果颇丰,但生物专业学生尤其硕士博士毕业生在面向生物产业市场中会更佳茫然、困惑,难以选择合适的企业满意的职位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国内生物产业类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国内生物产业的蓬勃发展,大批量生物技术人才的涌入市场,没有造就预期的效果,反而出现企业“招人难”毕业生“有价无市”的尴尬局面,问题出在目前国内不管扩张的生物科学教育规模对产业市场需求的片面理想化了解。导致人才培养过程出现盲目性。通过对生物相关企业人才岗位数据进行分析,市场上生物产业企业所需人才根据主要从事工作范围进行划分为四类:生产类 销售类 研发类 质量类。就岗位需求数量而言,销售类岗位需求量最高,其次为生产类相关岗位。质量类需求数量最低。从人才类别需求上可将其分为技能型人才 工程学术型人才两大类。其中工程学术型人才普遍倾向选择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研究生,技能型人才则大量来源于各大中专院校。依据相关机构做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近三年内需要高职学历层次的岗位类别中销售和质量占比较高。
结合生物产业对人才的市场需求及近几年的生物相关专业毕业生数据分析不难发现,在经历十几年强调发展高层次人才的观念及“升学热”“读博热”潮之后,市场上已经累计相当部分数量的高级科研人才,而生物产业市场无所做出及时的规划调整,使得一方面国家投入的大量教育资源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企业也无法合理利用社会人才资源发展自身。
三、整合人才资源与产业发展现状的生物产业发展建议的讨论
从世界生物领域发展状况推测,未来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想要迅速的发展必将经历一个大规模产业化过程,拥有核心化技术的“长周期、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型“慢公司”将会占据行业主导地位,整合现有行业人才资源现状及产业发展问题及面对前景作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利用社会大量“高精尖”人才资源,打造效能型研发团队
纵观全球大型生物类企业,其研发投入占比都普遍较高。以美国前20的大型生物产业公司为例,排名第一的美国大型生物制药公司塞尔基因研发强度达到其营业额的40%,而最后一名的强生集团其研发投入占比也达到了当年营业额总收入的13%。相比之下,我国生物产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强度普遍较低,最高生物医药类领域也仅为5.4%其余相关领域均低于5%。过低的投入比重一方面浪费了我国大量生物领域高学历人才,另一方面不利于产业良性循环发展。
(二)行业集团同科研院校联动,培养适销对路人才
行业发展,尤其是新兴行业发展迅速,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过程相对独立相对具有片面性。极有可能造成人才的供给和人才需求的不匹配。目前政府已意识到此项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大力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学术型科研人才过剩,在生物类方向尤为明显,而市场需求量较大的生产类、质量类工作人才缺口较大。产业牵头单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定期沟通制度,让高校科研院所了解现在市场缺什么、让待进入职场的储备人才知道努力及发展方向。企业可主动联系地区相应高校提供包括企業发展现状、岗位需求分布、岗位适应状况、职业发展理念、技能能力需求、工资福利待遇等信息, 另一方面提前获取包括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岗位适应情况、发展前景评价、专业调整建议等信息, 从而动态优化培养人才, 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一方面合理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刺激生物领域产业合理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鲍婷.校企合作: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必然要求、实然状态与应然趋势[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239-240.
[2] 濮润,董丽娟,唐尚锋,敖翼,孙燕荣.我国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分工研究[J].医药导报,2019,38(10):1376-1378.
[3] 王飞.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的升级规律及启示[J].南京社会科学,2019(08):29-35.
[4] 薛文强,龚岳斌.国外生物产业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营与管理,2016(06).
[5] 程俊峰,卢庆云,陈琴苓,徐志宏,林雄,黄洁容,伍晓玲.国内生物产业发展环境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4,41(07):223-227.
[6] 刘志高,张薇.中国大都市区高新技术产业分叉过程及动力机制——以武汉生物产业为例[J].地理研究,2018,37(07):1349-1363.
[7] 任志武.抓住国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大力推进我国生物产业发展[J].生物产业技术,2010(01).
[8] 金光明,李正鹏,孙玉军,刘宇航.应用型生物技术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以安徽科技学院应用型本科专业生物技术为例[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9,48(09):31-33.
基金项目:文章系“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QDXM009);2.文章系“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mooc241。
作者简介:张欢(1991- ),女,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细胞信号转导,高职生物人才就业与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