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课内外衔接 提升教学效率

2020-05-09宋丹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文本阅读教学

宋丹

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建立在学生广泛阅读兴趣与深厚阅读量积累的基础之上。本文从分析小学语文完善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积极作用入手,围绕找准样本阅读切入点、构建跨文本思维视角、引入互联网教学渠道、创设全息式阅读情境四个层面,探讨完善课内外阅读衔接、提升阅读教学效率的具体策略。

教育部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然而现行部编版教材中涵盖的课文篇目总字数不足50万,由此可看出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占据的重要份额。对此,教师还需强化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培养学生形成广泛的阅读兴趣,更好地助力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小学语文完善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积极作用分析

(一)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课内外阅读衔接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利用课内阅读所学知识更好地开展课外自主阅读活动,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通常小学高年段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将该模式引入阅读教学中,能够打破现有教材文章的局限,丰富学生的阅读素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其认知结构层次,同时帮助教师检验学生的阅读水平,便于及时调整阅读教学计划,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将课外阅读材料引入课堂教学层面,需由教师强化对课内外阅读文本的筛选,寻求到其共同价值或共通特点,建立衔接渠道,在检验学生课外阅读学习情况的基础上,也能够锻炼学生对阅读技巧的应用能力,在循序渐进中提高学生的阅读量、阅读速度与阅读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促进综合素养培育

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建立在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通过将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量積累水平,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领略多元文化、多种创作形式与思想情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拓宽其认知视野,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进一步实现综合素养培育目标。

二、完善课内外阅读衔接提升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找准样本阅读切入点,创设阅读教学新方法

1.挖掘相同体裁作品

教师应以课内样本阅读为基准,将作品体裁作为切入点,寻求与之相同的课外文本作品,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帮助学生在深化课内文本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同类文本比较,更好地提高其文本鉴赏与理解能力。以《凉州词》为例,作者在该诗中运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语句表达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深沉思念之情,整首诗洋溢着哀怨、凄凉的情绪。在此教师可以选取相同体裁、题目的《凉州词》进行拓展阅读,引导学生赏析其中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等语句,体会诗中所描绘的将士们视死如归、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依托相同体裁文本的对比,能够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把握七言绝句这一体裁的主要创作特征,增进对文本体裁、题目的理解,并结合两首描绘戍边将士心理的古诗体会其所营造的视觉画面、人物心境的差异性,更好地丰富学生的阅读素养积累。

2.比较内容相同作品

为发挥课内外阅读的联动交互作用,教师应结合课内阅读教学目标,选取与其内容相同或相近的文学作品开展对比阅读,借此指导学生增进对一类文本或人物形象的认知,增强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以《临死前的严监生》为例,吴敬梓利用带有讽刺意味的辛辣笔触描绘出严监生在临死前仍不忘伸出“两根手指”提醒赵氏挑掉灯草的场景,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在此教师应渗透文学作品中同一类典型人物形象的知识,引出“四大吝啬鬼”这一命题吸引学生的探索兴趣,并选取《欧也尼·葛朗台》作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不同作者对于吝啬鬼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体会作者语言及对人物刻画的精妙之处,以此激发学生对于阅读材料的好奇心与热情,更好地推动其阅读层次的延伸,培养阅读兴趣。

3.围绕同一作品主题

通常,文学作品创作离不开特定的主题,不同作家对于某一主题存在差异化处理方式,将主题相同的作品放置在学生现有知识视野中,能够更有助于学生思维记忆、情感体验与阅读经验的生成,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以《最后一头战象》为例,该作品主要描绘了战象嘎羧最后的生命旅程,歌颂动物的高尚情怀及人与动物间的真挚情感。在此教师可以选取同样由作者沈石溪创作的《第七条猎狗》《白象家族》等课外阅读作品,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体会作者所描绘的人与动物之间的浓厚真情,既能够深化学生对于课内文本作品所传达情感内涵的理解,还能够借助课外阅读作品帮助学生整合一类文本的共有主题及表达意图,以此实现创作主题的升华,强化对学生阅读素养的有效培育。

4.把握相同表达方法

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与情感体验能力,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文章创作与表达手法,为其后续阅读、写作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以《颐和园》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选取《长城》《秦兵马俑》两篇课外阅读文本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三篇文章创作共性的比较,从中提炼出共用的“列数字”表达手法,使学生体会到运用具体翔实的数字能够增强语言表达的直观性与准确性,使文本所表现的实物或景观更加生动、形象。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选取《仰望布达拉》《千纸鹤》等课外文本进行拓展阅读,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类比迁移能力,并引导其尝试将文本表达方法运用到写作中,为其写作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二)构建跨文本思维视角,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能力

跨文本思维主要建立在尊重学生多元阅读追求的基础上,教师需转变传统“文本探源”理念,结合不同文本的共同特征建立其连通渠道,引导学生由以往的本质思维上升至关系思维,以此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层次的拓宽与丰富,提高其阅读思维能力。以《自然之道》为例,教师可以选取多种思维视角带领学生开展阅读学习活动,首先从“小幼龟”视角出发,引导学生立足于动物视角体会防守规律对于动物生存的重要保障作用;其次从“向导”视角出发,体会向导身份在叙述话语时的特征,领会从他视角出发对于“自然之道”的客观看法;第三从“游客”视角出发,体验游客对于“自然之道”的感悟与体验;最后从“海鸟”视角出发,立足于另外一种动物的生存角度尝试分析海鸟的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入《大瀑布的葬礼》文本进行延伸阅读,引导学生尝试立足于大瀑布、群山、菲格雷特总统及民众等不同视角生发阅读感受,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自然之道”的体悟。通过培养学生的跨文本思维视角,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对文本表达内涵的深层挖掘与全面开发,基于全局视角把握作者意图,实现对学生科学思维、哲学素养与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培育。

(三)引入互联网教学,提高学生文本思辨力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教育”为现阶段语文教学提供了重要辅助工具,也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搭建了有效的衔接桥梁。教师应充分运用互联网为阅读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渠道优势,借助图片、音频、影像资料营造直观的视觉传达效果,为文本解读贡献重要支持,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互联网工具开展自主学习,搜集有关文本的重要资料信息,便于更好地拓宽其思维向度,提高文本思辨力。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观看《狼牙山五壮士》影片的预习任务,引导其自主查询有关描述抗日战争背景的历史资料,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建立对文本背景的初步认知,使其大体掌握文章创作内容;在课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主选取描写抗日战争或抗日英雄的课外文本进行拓展阅读,归纳出文章创作背景、人物形象等要点,随后在课堂上交流阅读体会,掌握这类文本共同对抗日战争背景等内容的描写,并按照时间轴的形式引导全班同学共同完成抗日战争图谱的绘制,借此培养学生增进对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历史的了解,更加深刻地体会狼牙山五壮士英勇就义的悲壮,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渗透,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层认知,提高其自主阅读能力。

三、创设全息式阅读情境,构建有效性衔接桥梁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推动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要求教师由以往的单向度阅读文本阐释模式过渡到全息式阅读情境体验模式,通过对文本进行全息透视,更好地丰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情绪体验。以《祖父的园子》为例,教师可以首先带领学生逐句、逐段潜心细读文本,从“观赏小昆虫”“跟随祖父栽花、拔草、种菜、铲地”“摘吃黄瓜”等语句中,体会萧红文本创作对于細节的精巧塑造,引导学生建立对萧红作品叙事风格的初步认知;接下来教师可以选取同样由萧红创作的《呼兰河传》文本开展课外阅读,要求学生将能够体现萧红作品独特叙事方法的语句记录下来,例如“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等语句,使其更加直观地掌握萧红叙事风格的特殊性与话语表达效果。借助全息式阅读情境的构建,有助于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能力,并增强其阅读素养积累,为学生阅读理解与写作能力的提高夯实基础,进一步促使阅读教学效率及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内阅读教学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发挥了主导性作用,而课外阅读学习则是对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培养成效的检验,能够助推学生实现个人成长与综合素养提升目标。对此教师还需加强课内外阅读衔接机制的建设与创新,更好地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东海县石梁河镇第二中心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文本阅读教学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