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理念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

2020-05-09陈伟潘莉莉

青年与社会 2020年4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陈伟 潘莉莉

摘 要:自“第三本教育护照”概念提出以来,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快速发展,但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系列伦理道德方面问题,表现在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导向的趋利性、方式的唯比赛论、伦理层面的道德观缺失、评价体系的单一性等。须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理念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通过理想信念引领、中华优良文化浸润、思政课程孕育、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助力、“互联网+”背景等多维发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形成育人合力,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正式提出具有“第三本教育护照”价值属性的创业教育概念以来,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受到重视并快速发展。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城市,推动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实践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的能力型教育。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均具有深远意义:

(一)符合国家经济趋势

21世纪是不平凡的世纪,经济全球化、国际化、信息化、网络化、个性化成为世纪标签。增速有所放缓成为现阶段国家经济的特点,为保证发展提质增速,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战略计划之一,而大学生是国家创新創业的生力军,高校需要大力扶持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强调,我国正在积极探索推进创新人才计划的组织和实施,为国家培养各类高层次创新型精英人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推动我国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升级,培养大批实用型、高层次、创新性、科技类人才,为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储备和支撑。

(二)顺应社会发展需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攀升,数据统计十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走高,不断创造“最难就业季”。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性,提升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大学生自主创业解决了自我就业,还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满足更多社会成员就业愿望,进一步带动就业问题的解决,这对于促进社会安定和谐、构建社会稳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促进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通过启发大学生的创造力、锻炼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困难能力,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多元就业观,增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大学生成长成才、体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在创新学习中开拓思维,在创新活动中增长本领,在创业实践中成长成才,在实现人生梦中构筑中国梦,积极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

二、“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现实价值

2017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同学们回信中明确了这一点:“希望你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希望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行为,将实现个人价值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程,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创新创业教育,用思政化的方式引领内涵式发展,是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础,更是培养现阶段国家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前提。

2016年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所有课程中的引领作用,要求用“课程思政”的理念占据课堂、占据实践。强化“课程思政”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引领其内涵式发展,既能破除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面临的“孤岛”困境,也能突破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融会贯通形成育人合力。

三、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伦理道德困境

(一)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导向的趋利性

部分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表现出趋利性,一方面体现在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即为了提升“就业率”,成为“就业”的备胎,仅仅为了解决高校就业难、就业差问题,陷入“就业难而行创业”的误区;另一方面是对国家政策的解读偏移。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双创理念的提出不管是从大学生就业和毕业生收入层面,还是促进社会公平方面,都是致力于提升全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表现;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件)中也可以发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提高所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思维、增强创业能力,促成人才的全方位提升。而部分高校在实施过程中,只注重让大学生“行创业”,以创业行为、创业率、创业成功率为育人重点,而忽视了对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

(二)创新创业教育方式的唯比赛论

部分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广泛开展赛事划等号,将关注放在比赛本身,将比赛取得的荣誉作为考核标准,缺乏对“以赛促教”的正确认识,陷入“以赛代教”误区。不少大学生只是应付比赛、为获荣誉甚至是为了在评奖评优、就业、入党等环节优人一等被动参加而非主动参与,部分高校更是以参与赛事获奖多寡作为衡量标准的“唯荣誉论”,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止步于个人或小集体的荣誉与名利,忽略了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锻炼、创业精神养成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比赛只是一个环节、一个手段,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应是落实在让大学生“创新”和“创业”,而应以“教育”为落脚点,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的步伐,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体现育人功能。

(三)创新创业教育伦理层面的道德观缺失

大学生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过程中,普遍存在诸多困难,而这些困难会阻碍实践活动的开展和目标的达成,这就要求大学生具有持之以恒、坚定不移、艰苦奋斗等精神,同时还要求大学生认真踏实,按计划、分步骤、有策略地实现既有目标的达成。如果失败了,还要有胜不骄败不馁,坦然接受事实、认真总结不足和经验,为下次创新创业活动地开展谋新篇、布新局。这些道德品质的培养比创新创业品质地培养更加重要。部分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出现缺失诚信、不遵守社会道德、甚至逾越法律法规的现象,进一步说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伦理层面的道德观缺失。

(四)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单一性

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的衡量,片面理解为创业成功、追求融资和盈利,以盈利为成功标尺。实践证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并不只是帮助学生实现老板梦、致富梦,是为了培养综合素质能力。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标准单纯以创业是否成功和物质指标来衡量,单一且不科学,不利于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树立更为高远的价值追求。社会责任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最终价值体现,是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思维和道德行为及品质的统一,若缺乏引入“社会责任”、“公益性”、“道德观”、“诚信”、“艰苦奋斗”等道德元素的评价机制,难以促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持续性纵深发展。在创业实践中实现大学生应有的价值追求,这个价值追求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和指导。

四、深入“课程思政”理念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

(一)用理想信念引领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生命线,理想信念教育能否有效开展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故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一要引導大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加强理想信念和中国精神教育,把爱国情怀和时代精神融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二要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将二者有机统一,树立远大前程,服务社会,心系人民。三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能够树立正确的、积极地、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就业择业观,就能自觉地把自己的梦想和前途植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在实现大我中成全小我。四要引导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引导大学生加强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教育是积极心理品质中重要的一方面,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不仅决定其自身能否成长成才,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和谐与稳定;引导大学生培养诚实守信的高尚人格。当今社会越发重视一个人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大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创业、工作生活等诸多方面时刻会面临诚信的考验,要在大学期间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强化其诚信意识的培养,才能避免走上社会后出现“三聚氰胺毒奶粉”、“河北毒胶囊”等诚信危机事件;引导大学生提升合作能力,友善待人。创新创业过程中需要强化团队合作精神,因此要学会友善待人、与人合作,在事业中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用中华优良文化浸润

中华五千年的厚重历史,沉淀了许多文化精粹,可以很好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滋养。例如可以在案例教学中强调成功企业家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正大光明”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一个伟大而成功的“创业史”,讲述中国共产党从弱小到强大,从建立到带领人民建设伟大中国梦,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都是创新创业最好的案例。还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培育企业家精神,通过展示中国历代成功商帮和现代成功的大企业家的创业历程,融会贯通习得企业家精神。还可以通过挖掘社会各个领域和岗位,体现职业精神和敬业精神的案例,展现大国工匠精神,引发大学生的内在认同和转化为行动的自觉追求。

(三)用思政课程孕育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大多是由思政教师或就业指导中心教师担任,从师资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队伍保障。在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时,教育者一方面传授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和创新创业技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课程思政”方式,挖掘通识课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案例和实践中植入理想信念的传播,向大学生润物无声地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发挥育人功能。还可以拓宽课程途径,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录制微课程、积极发挥MOOC作用等途径,把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串联,增强授课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大学生的上课兴趣 。

(四)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助力

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为课程思政化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提供实践平台,如开展创业失败情景模拟训练营,参观学习创业企业,企业人物生涯访谈、举办创业企业家创业故事分享讲座,优秀创业学长学姐经验交流会,进行大学生创业素质拓展训练,大力宣扬创业艰苦奋斗精神、诚信意识、失败应对能力和决策能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还可以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和引领大学生到晋商、浙商、徽商等博物馆进行调研学习,把握商贾大家的创业历程,探讨创业的兴衰成败,感悟商贾大家创业过程中的美德传承。

(五)用“互联网+”背景强化

“互联网+”时代加强了信息沟通和交流,让信息获取的速度变快、渠道变多,丰富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入提供契机。一方面可以利用更多的网络教育资源,如在线教育平台、各种官方网站、视频网站、内容网站,提供优质的学习内容,是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平台,也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素材资源库。还可以把握便捷的教育工具,推动创业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支持大学生参与“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创业比赛,实现以赛促学、赛学共进的目的,在这些比赛中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环节的评比,例如路演时要求创业团队体现增设体现项目与国家政策符合程度、对社会提供的公益性元素、能体现哪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加以说明,强化比赛过程中大学生的品格培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现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在党和国家建设各个时期都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各领域中的引领作用,同时要利用“课程思政”的特点和优势,主动作为,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全过程。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功能优势,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 张佩芬.德育视野下的高校创业教育[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4(01):59-61.

[2] 李辉.内涵发展视界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向[J].高教探索,2013(04):133-136.

[3] 杨现民,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02):23-34.

[4] 屈丽芳.高校德育视野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基金项目:文章为2017年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MOOC177。

作者简介:陈伟(1991- ),女,研究生硕士,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潘莉莉(1972- ),女,硕士研究生,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