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蕴释析
2020-05-09苏醒韩朦朦
苏醒 韩朦朦
摘 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彰显了中华民族致力于构建和谐共生的文化共同体的发展目标。在文化思想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中,开放包容、和而不同、交流互鉴、和谐共生等内容,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了文化共同体的核心理念、基本特征、实现方式和建设目标。
關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思想;核心理念;实现方式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创造性外交战略,其中蕴含了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个层面的思想内容。从文化层面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表达了“开放包容”的核心文化理念、“和而不同”的文化发展特征、“交流互鉴”的文化实现方式,“和谐共生”的文化建设目标。
一、秉承“开放包容”的文化共同体发展理念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为频繁,且受网络技术和信息传播等因素的影响,各国的文化互相碰撞激荡,呈现出文化大融合的局面。面对多彩缤纷的文化世界,一方面,要恪守本国优秀文化,推进传统文化走向国际视野;另一方面,兼收并蓄,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取他国文化精华。
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新的文化发展格局的研判,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文化思想层面,倡导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虽然世界各国人民的文明不尽相同,但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能够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指导下,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要以平等为原则,承认文明是丰富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开放和包容的。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思想,中国要发挥积极的倡导作用,从本国自身发展而言,要树立“开放包容”的姿态,尊重他国文化,认识到各国文化没有优劣之分,积极地与他国文明互动;在世界范围而言,通过与他国文明的交流,吸收和发展世界文明中的积极部分,与世界各族人民共同推动世界文明向前发展。
“开放”和“包容”理念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文化开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机遇。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从世界整体发展的视角出发的,开放是各国文化得以交流的前提,建立在平等原则基础上的文化共同体思想体现了我国文化发展所具有的包容态度。其次,文化包容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可能。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进程,需要以文化为支撑,彰显中国优秀文化的强大感染力和包容性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吸收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养分,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看待世界,尊重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有本质区别,其立足于全人类和全世界视角,在践行开放和包容核心理念的进程中,逐渐实现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坚持“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同体建设原则
当今人类社会生活的文化模式越来越多样,在各族人民文化交流过程中,形成了文化趋同的发展趋势。在秉承开放包容理念的同时,也要自觉抵制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侵蚀。一方面,要进一步挖掘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另一方面,要抵制不良思潮对我国优秀文化的侵蚀,坚守中华优秀文化的底线与原则。在这一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的文化指导思想,提出建设文化领域的命运共同体。该思想包含如下几层涵义:
其一,各国文化要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当前网络环境中充斥的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思潮,实际上会对政治和经济等领域的发展带来诸多消极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重点强调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和谐共处,共同推动世界的繁荣与发展。各国文明的建立需要与他国文明进行交流,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审视本国文化之中存在的不足。求同存异是我国长久以来坚持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发展原则,这一思想也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效指导,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打开了门窗。
其二,“和而不同”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荣俱荣、相互尊重、持续发展的诉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同文明之间应和谐相处,共同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和”是中华几千年文明中的精髓,从古至今,中国人崇尚“和合”、“融合”、“和谐”的文化,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关系问题上以“和谐”为主导。在文化交流方面,和而不同是中华民族崇尚的交流理念,蕴含了相互尊重和平等交流的基本思路。“不同”是指我们在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的过程中,始终要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彰显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不同”对是“和”的一个限定,同时也是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建设需坚持的基本原则。
三、采取“交流互鉴”的文化共同体实现方式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构建需要保持一个正确的态度,采用积极的推进方法和实现途径,交流互鉴是践行人类命运文化共同体思想的具体方式。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为各国的文化交流与互鉴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交流与互鉴是进一步巩固文化命运共同体的主要途径,只有建立在共识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第一,以“交流”为载体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当今中国文化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近年来,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主动承担大国责任,如“一带一路”战略等的实施实际上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践行。在文化建设层面,中国十分注重与他国之间的交流,积极建设孔子学院、推进不同领域人才之间的交流等,这些举措对于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具有积极作用。
第二,以“互鉴”为手段提高不同文化间的可容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认为世界文明之间只有地域和特色之分,没有优劣之别。各国文明都有可被借鉴和汲取之处,“互鉴”应作为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从本国文化发展方面来说,各国要能够提高自身文化的可容性,拓展文化的包容性和张力。互鉴的关键在于“取他人之长”,同时也要避免“拿来主义”倾向,我们在借鉴他国文化中的先进内容时,要能够结合本国的实际将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并且以动态发展的视角看待文化建设,真正发挥文化建设对于凝心聚力,增强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作用。
四、树立“和谐共生”的文化共同体建设目标
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目标在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共生,多元文化之间存在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實现多样文化的共存是一个全世界关注的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的世界文化大交流发展繁荣的理想愿景。
第一,和谐共生应作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在传统文化中,儒家提倡“礼制”、道家提倡“防止冲突”、“自然无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风骨与风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了东西方“中心主义”的纷争,体现了人类发展整体观的价值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同时也我国参与国际治理的基本指导思想,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将继续做联合国坚定的合作伙伴,进一步弘扬和平、发展、公平等人类共同价值观。将和谐共生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思想的建设目标,体现了中国语言的世界性话语特质,彰显了我国合作共赢的格局观。
第二,合作共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导致各国处于不断竞争博弈的关系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是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事业”,这不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也为文化共同体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价值指导。虽然,我们面临经济多元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格局,但原有的“你输我赢”的发展思路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逻辑,合作共赢才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协同发展的大趋势。共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显著特征,也是该战略实施的基本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需以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为基础,打造文化命运共同体就是要为各国人民的交流创造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各民族在取长补短的同时,共同致力于打造璀璨的世界文明。
通过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的文化内涵进行梳理,指出了其中蕴含的开放包容、和而不同、交流互鉴、和谐共生的重要内容,厘定各文化思想内容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加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 陈明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多重超越[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8(06):15-23.
[2] 谢霄男,李净.中华传统“和”文化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智慧力量[J].理论月刊,2018(07):33-40.
作者简介:苏醒(1980- ),女,汉族,山东青岛人,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韩朦朦(1989- ),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