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2020-05-09陈燕斌

读与写·下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法初中道德与法治

陈燕斌

摘要: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行的当今时代,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成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直接途径。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科教学模式的生活化转变,将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建立密切关系,由此来提升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认知,与对内容的深层次理解,并能积极引发其思想共情,提升其整体课堂学习成效。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法;价值观塑造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12-0019-02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指导,可有效驱动学生的思维,使之将课堂知识、内容与自身实际生活建立密切联系,根据已有认知与过往经验来深度分析教学知识与内容的理解,强化深度理解与体会。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在课程教学各个时期注入生活化教法,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并迎合其学习兴趣,使之根据已有经验和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认知增强,来对教学内容做出理性思考,获取高效率学习成果。对此,本文将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导入、授课讲解与课后作业拓展层面做出生活化思考,探究教师如何将生活化教法的价值予以充分发挥。

1.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开展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1.1 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层理解。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内容与教学情感都较为抽象,因而为了加强学生对这些抽象性因素的透彻认知,则需让学生建立在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上展开深度分析,促使其将复杂与抽象的教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进行关联性反思,借此根据生活经验与感受体验来准确了解抽象性的理论知识的含义,并获取对教学内容的深层次理解,同时更好地领会教学内容所传达的教育情感,以此深度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思想。

1.2 提升学生对善恶是非的分辨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有一部分因素是为了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之在未来生活面对不同事物及问题时,能够做出较为理性与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中的许多知识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教师通过在生活化教学中创建一些真实情境,或者是为学生提供一些生活化材料,能让其对某一重点案例作以深刻剖析,借此明确其中的善恶对错。这种生活化教法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知识内化,也可有效锻造其对是非善恶的分辨能力。

1.3 塑造学生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情感目标是整体课程教学的主要关键,而情感目标的落实需要通过生活化教学法的注入来开辟路径。学生经由教師的生活化教法指导,能够联系实际生活的案例,或者运用一些生活材料加强对教学内容情感因素的剖析,由此便可高效提炼情感教育主旨,获悉课程教学内容所传达的思想教育要领,同时通过与现实生活的连接能够加以透彻领悟,有利于自身素养的熏陶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效建造。

2.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2.1 课程导入生活化,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一点彰显了课前导入对于整体课程教学的重要作用。良好的课程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目光,使之明确学习侧重点,投入更多关注度与课程学习中,便于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与教师工作的良好实施。因此,生活化教学法也应实施于课程导入阶段中,由教师施以生活化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其对知识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强化其整堂课的学习效率。以问题驱动方式为例,这是一种常见教学生活化引导方式,由教师设立问题驱动学生思维,让其根据有生活经验明确课时教学重点,能高效提升其学习探究欲望,进而便于教师良好导入课程内容。以人教版八年级《网络生活新空间》课时为例,本课知识与能力目标在于让学生了解网络对社会发展的多元贡献;同时探知网络交往的优势以及对网络陷阱的分辨能力。根据这综合性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生活化的问题驱动方式引导学生思维,使之建立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比如发问:“同学们,你们经常使用网络做哪些事呢?”、“网络为你带来了哪些便利呢?”与“在网络使用中你曾陷入过哪些误区呢?后来又是怎样解决的呢?”等。这些问题能让学生反思已有生活经验,根据以往应用网络的不同感受抒发个人见解,这时教师再导入本课的教学知识与目标,学生便能以一定的认知与情感积淀,更快提升理解与掌握效率。

2.2 授课内容生活化,强化学生理解吸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落实中,除了需要将教学导入方式进行生活化转变外,课程教学的实际内容也应当趋于生活化,由教师引入生活常见的一些现象或者热点问题来弥补传统教材的不足,做以拓展延伸来加强学生对知识、内容深层次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顺应现代化教育需求,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程结构,并以其智能化的发挥有效提升生活化教学效率,同时补充多样生活化教学资源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八年级教材《做守法公民》课时教学为例,本单元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了解违法行为的概念与特征,明确各类违法行为对社会公共安全及人类生活的危害,同时塑造其良好的情感价值观,使学生能够树立法律意识,坚守底线,以养成良好的学科品质。针对这多元目标,教师需依靠信息化教学手段来引入更为多样的生活化资源,让学生经由生活案例的剖析,从中了解课程教学知识的深层次含义。例如,教师可根据违法行为的类别来分别展示不同的生活化案例,让学生既能了解违法行为的种类,并能针对具体案件做以剖析,明确其危影响。就以前期热播的影视剧《人民的名义》为例,在这部影视剧中涵盖了不同程度与类型的违法行为与犯罪情况,类别归属较为多元。因此教师可提炼其中一人或多人的犯罪案例,剪辑影视片段向学生呈现。而后施以指导,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某一案件做以深度剖析,解析其中的违法行为以及所引起的公共危害,借此提升对课程内容的深层次领悟,高效达成课时教学目标。

2.3 教学作业生活化,注重学生实践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的传统教学形式下,教师并不注重课后作业的高效安排,经常采用一些题海战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重复化的反思与巩固,这种方式会逐步消磨学生的学习乐趣,影响其端正的学习态度,而引发事倍功半的后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需注重课后拓展,对教学作业做出优化设计。而这时为了高效落实生活化教育理念,便可将教学作业的形式进行生活化转变,注重学生对教学知识与内容的实践拓展与深入研究,力求提升其深度巩固与理解效果,又可锻炼其学科的必备素养技能。

还是以《网络生活新空间》为例,在本课的课后巩固阶段中,为了让学生明确网络为社会发展带来的多重贡献与意义,教师可为其布置生活化作业任务,使之以话题“网络发展为各行各业带来的便利”展开问卷式的社会实践调查分析。基于这项话题,学生可在课下做出拓展研究,在调查问卷中对各类信息数据做以记录、分析与整合。其中,学生可去周边向不同职业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向其了解网络交往为他们本身发展所带来的优势,以此逐步了解网络在各行各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经由此种生活化的作业执行,能够有效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及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还可锻炼其学科必备的素养技能,有利于提升其综合素质能力水平。

3.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探究,教师需要兼顾课程教学的导入、实际授课与课后拓展巩固等多环节,并在这多个时期对学生施以针对性的生活化教学引导,同时提供较为多元的生活化材料,让学生能更为高效地理解教学内容并品悟情感,在提升理解效率的同时塑造良好价值观品质。

参考文献:

[1] 张卫海.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名师在线,2019.

[2] 孙艳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农村教育,2019.

[3] 齐笑蕾.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17.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学法初中道德与法治
师生参与,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体验式教学的实施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的运用
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浅探
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