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工程认证”到“双万计划”
2020-05-09韩晓云孙庆申
韩晓云 孙庆申
摘要:以本为本,高等教育要回归课堂教学,以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以及强校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相继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包括在工科专业推行“国际工程认证”和在全国本科专业推行“双万计划”。文章概述了国外在工程类人才培养方面的典型案例,然后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角度分析了“国际工程认证”和“双万计划”在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产生背景及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国际工程认证;双万计划;工科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紧紧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主题。我国于2016年6月加入《华盛顿协议》,意味着我们将按照国际化工程师的标准培养学生。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为我们获取优秀生源,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提供难得的机遇。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于2019年4月发布了《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开始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该计划与工程认证要求相比,覆盖面更广,将各类普通本科高校的92个本科专业类全部纳入其中,基于高等學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通过支持高校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建设一流本科专业,以社会需求倒逼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同时要求按照“两步走”方案实施,第一步先确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第二步通过教育部组织开展专业认证,再确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由此可见,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陆续实施了工程专业认证、双万计划等措施,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找准二者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认清我国在人才培养制度和人才培养质量上,既努力向国际看齐,又兼顾到发展的全局性。使每一位高等教育者能够有目的地运用现代化手段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整体水平。
一、工科专业教育国外现状分析
注重交叉学科课程的开设是美欧国家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的特色之一,把着力点放在对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上。美国食品科学家协会(IFT)在促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健康发展及培养食品科学专业卓越人才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并由IFT高等教育评审委员会对培养的人才进行考核,由此建立对人才培养效果的跟踪及约束机制。早在1951年,哈佛大学就将“普通教育”制度及教育课程贯通于大学四年课程学习中,将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互相衔接。到2008年,哈佛大学已经形成了包括美学与理解、文化与信仰等在内的八大类的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以色列布劳德工程学院从开始建立就蕴含着多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理念,因此,该学院除了工程课程之外,还通过提供经济学、法学、文化等各种课程资源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在亚洲,韩国政府从1999年开始相继推出21世纪智慧韩国工程(BK21工程)等一系列人才培养措施,将高校建设重点逐渐转向人才培养上,在高等教育改革上提高了教学地位,突出强调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地方高校评估中更注重产学结合。
二、中国工科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动态
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初衷是注重实践,以课堂学习到的知识作为理论指导,通过工程操作实践来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培养学生解决工程类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目标。这样的大工科理念在我国一些纯工科专业已经得到实践。但是,诸如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等一些半工科半理科专业普遍存在着工科基础薄弱,人才培养体系上“重科学,轻工程”的现象,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现行的教育体制,高校人才的引进策略,过多强调引进国内外知名院校博士等高端人才,这些人的培养过程是从校门到校门,几乎没有工厂实践经验,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脱离生产实践。面对工程认证国际化的大趋势以及我国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当前必须通过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强调过程培养,从重视每一门课程开始。此外,现行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设置上,过多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学生实践能力不足;授课方式上,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考试形式单一化,都是现在工科专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的高等教育界也在积极行动。例如,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早在2008年就发文成立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组”,于2016年提出了“新工科”建设的构想。2016年6月,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协议”正式成员国之一,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得到了国际认可,工程教育迈上新的发展台阶。
“双一流”建设,说到底,要有一流的人才做后备军。我国已开启了“双一流”建设,该建设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对于人的培养这一教育本身的使命,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地域和学科平衡,对特色化、专业化学校加大扶持力度,促进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的全面提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中强调的那样,人才培养永远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一流本科教育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基础地位要更加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本科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实验室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能力培养中的积极作用。这些举措都将对“双一流”建设起到很好的推动效果。
三、我国工程教育认证与双一流建设的区别与联系
对于工科或者应用型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内容应该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近些年来,在“以本为本”,重归课堂教学,大力强调对人才的培养的大背景下,我国在工科专业推行了“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目的是在《华盛顿协议》框架内使我们培养的学生的工程操作能力、知识结构得到国际认可,做到国际人才的互通。在此基础上,教育部针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目标,基于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提出了“双万计划”。纵观这两项举措,不难看出,二者都是在习近平新时代我国对人才培养的新的航向标,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一脉相承的体系。
(一)区别
1.实施标准不同
“国际工程认证”基于《华盛顿协议》的要求,以工程认证“十二条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指南,强化软实力培养,强调国际化视野;“双万计划”是我国面向未来人才的培
养战略,在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建设一流本科专业。
2.实施范围不同
“国际工程认证”面向工科专业,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拥有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工程师型人才;“双万计划”则面向所有本科专业,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培育一批优势专业,培养造就一批符合社会需要的一流人才。
3.课程体系不同
工程认证背景下的培养方案要求学生更多地接触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因此,其课程体系的建设紧紧围绕工程认证的十二条标准来展开,更加侧重于加大工程类、机械类课程的比例,同时涵盖人文社会科学类、环境可持续发展类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双万计划”更侧重于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拔尖人才的培养,更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联系
尽管“国际工程认证”和“双万计划”在上述层面存在一定的区别,但二者之间的联系或者共同点更多。一是二者都贯彻“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强调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都以学生的获得感作为教学评价效果的重要标准。无论是工程教育模式,还是“双万计划”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课堂互动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都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焦点;为此,本科课堂教学改革已成为热点,“翻转课堂”、超星读书、线上线下混合教學模式陆续推广,广大一线教师包括教育管理工作者在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方面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二是对于工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与工程认证是互相支撑的体系。尽管二者有着实施范围、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差异,但是二者的培养体系是统一的。
四、结语
我国自2016年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成员国以来,全国大多数工科专业都以此作为人才培养的风向标,以培养国际化工程师型人才;2019年,我国在全国高等学校实施“双万计划”。这些举措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在工科专业建设过程中找到二者之间一脉相承的人才培养关键点,对于加快工科专业建设的步伐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曾玉珠,曾台盛,朱达欣,等.双万计划深化计算机专业的创新与改革[J].福建电脑,2019,35(6):122-124.
[2]孔达,姜艳,王笑峰,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6):18-20.
[3]刘东红,应铁进,叶兴乾,等.IFT国际认证要求对我国食品专业体系建设的启示[J].中国轻工教育,2016,(4):63-65.
[4]史辰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初探[J].未来与发展,2019,43(6):59-61.
编辑∕宋博瑶
作者简介:韩晓云(1970-),女,黑龙江北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生物发酵技术。
通讯作者:孙庆申
基金项目:2019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SJGY20190508);2017年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2017C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