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思政推动马克思主义 引领高校社会思潮
2020-05-09张冠军
张冠军
摘要:新时代,积极探索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高校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就必须坚持贯彻课程思政原则,以系统工程的 视角,从教育理念与教学手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建设以及社会环境建设等方面一起发力, 形成课程思政的有机体。
關键词:新时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课程思政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2.03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2—0165—04
“时代是思想之母”,随着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 大变局,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向 纵深发展,当前,各种社会思潮在高校校园里十分 活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和习 近平同志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习总书记专 门主持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思想政治教师 座谈会,强调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 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 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 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 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 期待”[1]。
高校大学生群体是易受各种思潮影响的主要 载体。当前,在大学生中传播的宪政主义、新左派思 潮、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已经成 为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中传播的主要挑 战 。教 育 部“ 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 2017”课题组在全国 35 所高校 3500 名大学生的问 卷调查结果显示,对“我们应当警惕西方文化的价 值渗透”观点,仍有近 1/3 的大学生不认为有此必 要,持基本否定态度。[2]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者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这种挑战,认识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以课 程思政为基本原则,在课堂上、在生活中用广大青 年学生喜欢接受的方式、听得懂的语言和潜移默化 的效用,加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
一、教育理念认知转换,与大学生思想和生活 实际相衔接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因事而 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这就提示我们,我们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顺应时代变化、场域变化、 情境变化的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 内容和教育技术手段,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经 验,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现实国情基础上,从课程 思政的视角出发,围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 大学生的立德树人目标,从领导体系、教育理念、组 织机构、人员配置和方式方法等方面,形成与现代 高等教育相适应的思政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新 机制。
(一)在理念上要改变传统的教化型教育、转向 教育服务型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以来偏重强调个 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弱化了对学生个人能力 的培训。而反观国外近几十年来的目标取向,大多是凸显教育的技术功能和实践化、社会化取向,以 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努力构造一整 套立足于生存教育、技术教育和生命拓展教育的现 代教育体系,作为借鉴,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也必须以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在追求教 育“立德树人”目的的进程中,努力构建起以学生生 存发展需要为导向的教育体系,才会既解决教育的 历史使命,又同时赢得受教育者的认同,推动社会 发展进步。新时代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 入推进,大学生生存发展环境更加复杂,就业压力、 发展压力日益增强,这也进而提升了广大学生的思 想负担。高校思政教育只有立足学生利益,化解学 生困境,解决学生关切,才能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学 生真心喜爱、终生收益的课程,也才能真正实现自 身的宗旨使命。
(二)教育手段上,充分借鉴和利用现代化教学 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20 世纪末以来,投 影、电脑、多媒体处理器等现代教学媒介相继深入 到教育过程中来,同时青年大学生早已进入到“00 后”群体,他们这代人的认知方式和学习路径都发 生了巨大的改变,习惯于通过感官和感性思维来了 解世界、认知事物。而构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以 “60 后”、“70 后”为主体的高校教师队伍,在课堂上 往往更注重自己当年的学习经验和教学模式,以 “满堂灌”的旧方式运用于现代化技术手段武装起 来的新课堂,这当然无助于顺应当代大学生的认知 规律、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为了增强 思政课堂的教学实效性,强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 论的认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在教学手段上 不断更新,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 段,以生动活泼的历史镜头、音像资料和突出明确 的现场感、互动性的表现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说 服力,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马克思主义理 论的吸引力和号召力。
二、立足思政课主渠道,从理论和实践上化解 社会思潮消极影响
(一)强化高校思政课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 播效能,针对性批判消极思潮
高校思政课是国家专门设立的、对大学生进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战场和主渠道,也成为传 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抵制各种消极社会思潮影响的 最有力的工具。然而必须指出的是,由于思政课堂 容量有限、教育教学环境复杂等因素制约,我们在 较好地做到了正面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对各种各样的非马克思主义消极社会思潮却缺乏有力的 批判。以至于大量在课堂上撒播的马克思主义真理 的种子,却在大学生们与互联网、社交信息圈、报刊 媒体等的亲密接触中,被各种各样的消极思潮抑制 了生机。例如,最近流行的青年“佛系人生”就是“青 年一代受到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的一种社会化 表征”[3]当代青年大学生广阔的知识面和强大的创 新思维能力,使得他们在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 观念等方面,能够轻易打破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的 单一参照系。因此,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主动触及 以往教育中的盲点,积极对这些消极思潮展开批 判,才能用真理的力量彻底征服他们的头脑,消解 他们的困惑,从而让他们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 学、真信、真用。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把批判社会思潮的 能力建设作为自身建设的重大任务
正如习总书记明确指出的,从事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的队伍政治素质是否过硬,直接影响着人 才的“成色”和高等教育的“底色”。[4]高等学校必须 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大力推动高校教师提升自 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对非马克思主义思 潮批判能力的学习、培训、交流、考察活动。要进一 步创造条件让广大思政课教师和各类思政工作者 积极进行校内外、国内外的交流活动,以举办或者 参与学术会议、学术论坛、学术讲座乃至组织培训 等方式,深入开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彻底性的研讨 和学习、对各类错误思潮迷惑性的辨识和批判。广 大高校思政工作者还必须不断地通过社会实践、考 察调研等活动,深入了解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深 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深刻把握高 校思政教育的基本规律,按照总书记对学校思政工 作者“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 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从各个方面不断充实自 己、提高自己,将自己的教育教学言行建筑在彻底 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基之上。
(三)要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为抓手,通 过实践活动深化对各种消极社会思潮的批判
各种消极社会思潮之所以在青年大学生中有 市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青年大学生缺乏辨识能 力。因此,必须通过精心组织的、系统的、有针对性 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来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 他们的体验、增进他们对人民的感情、提高他们对 党的政策和国家道路的认同。当前,高校思政课堂 为大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社会实践内容,大体上 既有以学生自选自定内容为主题的实践,也有各种思政课教师指定内容指定环节的社会实践,大学生 通过革命历史传统参观、优秀民族文化考察,职业 教育体验、以及民生调研、生态坏境考察治理和大 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等,从鲜活的社会实践中认知当 代国情,认同党的政策,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三、创新校园文化形式,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引领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的硬件环境、宗旨信仰、文 化传统、价值导向、办学实践等因素相互作用而形 成的、影响高校师生行为选择的一种氛围。新世纪 以来,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高校校园文化日趋 复杂多样。当前必须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形式, 提高青年学生对社会思潮的辨析能力,形成健康向 上的校园文化。
(一)以扎實的硬件环境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 基础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上教学资源环境、 科研资源环境、生活资源环境、文体资源环境等,这 是高校正常运营的基础,当然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 设的前提。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普遍在教师队伍、教 学科研场所建设上都进行了大量投入。然而,在科 研设备、生活设备、文体设备上,却存在较大不足。 特别是近几年高校本科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进 一步扩招所带来的学生规模增加,进一步凸显了人 均资源占有量的不足。其中尤其是一些校园文化环 境中的“软设备”,如文体中心、体活场馆、校报校 刊、校园广播站、校内网站等文化宣传阵地,存在着 较大的改善空间,需要高校进行更多的资源投入。
(二)以丰富的文体生活滋养大学生身心发展 当代大学生都有着充沛的体力精力、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丰富的技艺专长。大学校园里由各类社团 组织、学生机构提供的各类文娱活动、交流活动、竞 赛活动、志愿活动等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和载 体,更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彰显个性、最能提升学 生综合素质的部分。以 105 所高校的大学生 2015-2016 学年参与的志愿服务为例:“注册成为志愿者 的学生在全部在校生中的占比达到了 62%。累计参 加志愿服务为 1857934 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逾8599506 小时(人均约 7.27 小时)。84.76%的大学生 表示参与过志愿服务。”[5]高校相关部门和领导必须 大力组织各类校园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志愿服务 活动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推动大学 生锻炼身体、涤荡思想、拓展学术,让他们不断锤炼 意志、提高素养、增长才干,从而摆脱各种社会思潮 的消极影响,树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
(三)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历史传统塑造校园 文化
高校要切实化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消极影 响,就必须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各高校自己的历 史传统、教风学风、校训特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推 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具体高校的特色化、形 象化和可操作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 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是这个时代对人 才的最高召唤,高校必须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上 进行坚持不懈的文化建设和氛围渲染。此外,大学 生必须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具备创新发 展的学术思维和专业能力,还必须要具备深厚的民 族情怀、宽广的时代视野。各高校必须要以此为立 足点,紧密结合所在高校实际,型塑优良的校园文 化环境和风清气正、活泼进取的校风学风,以此形 成抵御各种抗消极思潮的有效屏障。
四、以校园网络创新教育,占领学生思想阵地
(一)努力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类网站的建设水平
经过长期的建设,当前我国高校创建运行的各 类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已在规模和影响上有了巨大 的提升,成为广大学生生活起居、休闲娱乐、交互信 息的网上家园。然而高校校园网络也或多或少存在 诸如界面不够友好、形式不够活泼等问题。当前尤 其要注重以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手段推动网站提 升趣味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润物细无声的方 式实现对学生的教化与引导。必须要在信息资源建 设、传播通道建设、表达形式、界面建设等多方面着 力推动,真正增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大学生 的吸引力和渗透力。当然,除了正面教育引导之外, 还必须重视加强互联网的管理和各类网站的管理 和监督,形成整个互联网“融”的氛围,实现潜移默 化的影响。
(二)创造性利用网络新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之际,也是人类 迈入信息社会的时代。“信息化技术和思想变革渗 透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传播和校园思政教育 环境塑造等各个环节之中”,[6]利用网络进行数据信息处理、远程教育等各类教育活动,已成为高校的 基本教育手段。当前,还应当更深入清醒地预判到 网络技术等新技术革命对高校教育活动的剧烈冲 击,有针对性地利用相关技术,进一步强化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如利用网络的即时性特征,通过蓝墨云课堂、雨课堂等技术平台加强对高校思政课堂的 管理和教学形式创新;如利用网络的立体性特征, 构建知识性、文娱性、实用性相统一的网上校园文 化;如利用网络的互动性特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 流,为他们答疑解惑、排忧解难,等等。
五、持续优化社会环境,以形成课程思政的合力
应当说,对大学生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是一个复 杂的社会工程,绝不仅限于在高等学校的象牙塔 内,全社会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影响高校学生理 想信念、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的环境因素很多,全社 会必须努力形成课程思政的合力,才能最大限度地 发挥高校思政工作的作用,实现对各种社会思潮的 马克思主义统领。因此,大学生社会环境的持续进 步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大学生生活于其中的 政治经济环境、社会风气风俗、文化历史传统、道德 价值观念、家庭现实状态都发挥出课程思政的效能 时,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大学生思想行动、“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就会水到渠成。 党的十九大报告郑重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7]当代大学生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要 保证他们在各种社会思潮面前坚定信念。探索马克 思主義理论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就必须将其 理解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工程,形成课程思政的联动 机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 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01).
[2]沈壮海等.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7)[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46.
[3]宋德孝“. 青年“佛系人生”的存在主义之殇”[J].中国青年研 究,2017,(03).
[4]秦在东“.以党的建设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8,(9).
[5]赵少华,王华林“. 新时期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机遇、挑战与 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7,(12).
[6]尼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信息化实现途径解析”[J]. 中国青年研究,2018,(09).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1).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o actively explore the effective way to lead the social trend of thought in Colleges with Marx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engineering, we must work together to form an organic linkage mechanism, Including: educational concepts and teaching means, the main chann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network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Key words: New era; Social trend of thought; Marxis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urses
[责任编辑:盛暑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