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纲要式历史教科书备课刍议

2020-05-09蒋其君章文静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教材整合微观宏观

蒋其君 章文静

关键词 教科书,备课,教材整合,宏观,中观,微观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07-0012-07

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简称新教材)的必修部分名为《中外历史纲要》,分上下两册。上册有28.3万字,下册有22.5万字。试教区教师普遍反映教材容量大,在有限的课时内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也有专家认为新教材“总体容量偏大、内容涵盖面广、知识点密度大、叙述过于浓缩、表述不甚清晰”。①随着该教材使用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将直面这些变化。在新旧教材的转换中进行“裁量”和“实施”是落实新课标的关键,因此“整合”一词成为广大教师使用新教材的前提和关键。笔者针对新教材的特点,总结试教得失,认为在备课中采用“三观”结合的整合方式是解决相关问题的有效手段。所谓“三观”结合,即宏观概括,整体把握,在摸清历史发展脉络的前提下明确主题,勾勒教学主线;中观解析,阶段综述,在完善叙述过程的同时呈现清晰的历史画面;微观拓展,个案解释,抓住事件节点联系框架,凸显历史教育的价值。下面以第六单元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为例,做简要分析,以请教于方家。

一、历史叙事与“三观”结合的教材整合

时间、事件和空间构建起宏大的历史,它的发展存在一个总体目标,而其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构成这个总体目标下的环节。历史就在目标的指引下体现出客观的进程和必然的趋势。

很多时候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变化的原因都不是用简单标签可以概括的,它的复杂性决定了从不同角度会看到不同的面貌,得出不同的评判结果。②视角不同,备课者整合教材的手段也会各异。宏观是一种整体式的角度,它用长时段帮助学生在上下求索中实现知识学习的“完形”,把握历史发展的“面”;中观是在宏观指导下突出每个课时在单元中的地位,以及课时内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理清楚历史发展的“线”;微观是历史发展的“点”,为宏观和中观服务,是它们的微型显现,微观视角在于引导学生在历史的细微处感受宏大历史的脉动节奏,为中观乃至宏观的历史构建提供“基石”。

“三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它们是统一的整体。微观描述往往处于叙事的显现表层,而宏大叙事的逻辑则隐藏在微观的表层之下。如果我们只专注于细枝末节,就会让历史的学习变得碎片化;如果我们忽视历史中的人和事,就会变得空泛其谈;如果我们只强调中观,历史学习就会如空中楼阁。“三观”之间相互交织,相互映现。唯物史观的原理就融于微观的史事描述之中,借助唯物史观的视野,有助于我们科学分析历史的进展。所以“三观”结合整合式备课方式,本质上也是一种唯物史观的历史叙事。

二、做法例析

(一)宏观:明确主题,勾勒教学主线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属于《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第二课时。宏观勾勒该课的教学“面相”,首先要基于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

从课程的内容要求看,必修课程要通过对历史的叙述,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除此之外,拓展国际视野,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也是课程的要求。从新教材的特点看,“大时序,小专题”的编写体例创新,也给学生带来历史发展大趋势的直观认识。另外,新教材知识以“点—线—面”相结合的形式编排,其中“点”是具象的、生动的重大史事,“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面”是相对较长时段的历史,以单元编排的形式进行论述和概括。①因而在内容整合时从“面”入手,可避免知识点的零碎与孤立,有利于实施主题教学。

在宏观视界下,我们来分析“北洋军阀统治”与“近代中国”。

从1840年到1949年,晚清中国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向近代中国转型,“近代化”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线条。北洋政府所处的时代恰是一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背景下,由一个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社会迈进的时代,在迈进的过程中必然呈现出新旧冲突与并存、中西碰撞与杂处的时代特点,其中北洋政府扮演着转型的中介角色,转型与过渡成为这个政府的基本特征,无论哪个派系都带有这样的特点。所以转型中的近代化就成为本单元和本课的“面”。据此我们可以勾勒出本课的基本“面相”(如右图):

另外,“北洋”两字一向与对外活动密切相连。从鸦片战争后的地名概念到官职概念,从地方到中央,直到袁世凯及其以后的北洋军阀,在此过程中外交和洋务的味道虽逐渐淡去,但“北洋”却隐含着近代中国与外界联系的历史痕迹,在教材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清末新政内容、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一系列革命活动骨干力量背景、保路运动的诱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小站练兵和北洋集团、“二十一条”与“中日民四条约”、袁世凯称帝、军阀混战、参加一战、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社会生活的新气象、新文化运动,等等)。所以北洋时代社会发展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都或多或少与西方相关联。因此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仅要把握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也要分析形成上述趋势的内外因。所以本课在宏观上确立“近代化”与“世界视野”两个主题词。

(二)中观:整合内容,完善历史叙述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合理地看待这段历史?李帆老师在谈新教材时说:近代中国社会有沉沦也有上升,我们要强调整个社会的发展有进步的一面,要尽可能从整个中国历史发展和历代王朝末世的变化、前后比较的角度更加开阔地看待这个问题。另外,对一个时代的看法不能太单一,看问题的角度应该多元化,如果我們只是局限于从政治上的黑暗、中外关系上的不平等角度粗线条概括,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经济方面的积极的发展变化容易被掩盖住。②因而对北洋政府时代的教学也应回归民国北京政府的历史本位,按照时空联系,如实地展现原貌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并能够透过表象揭示内在的联系。北洋政府时代,既然是处于一个转型、过渡时代,那么它所面对的复杂状况势必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均有所表现。

例如,“混乱”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重要特征,也是本课讲授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们怎样弄清楚并理解这种“混乱”?是乱中有退,还是乱中有进?

首先,要理清“混乱”的流变及成因。一是要看到清末以来的政党派系,二要看到此时所受外部列强势力的牵连,三是要自此向下延伸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它是近代中国政治势力分化组合渊源流变的重要环节。①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打破“天赋王权”,到袁世凯公开宣示“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之所公认……永远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共和成为全社会的舆论共识,但是北洋统治者们所依赖的站在他们后面的社会势力“经常驱使它收回已经作出的让步,保持自己的封建性质,冒险实行反革命政变”。

其次,要透过“混乱”的表象理解其本质。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是走回头路,但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以及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吸收西方文化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模式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北洋时代的中国政治也逐步趋于多元化。继袁世凯以后的北洋集团政治人物均不得不以武力为后盾,以民意为幌子来争夺最高的统治权力,而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也以“毁法”和“护法”为旗号历经十多年的法理拉锯。此外,各派军阀背后的帝国主义在华政策的调整也是导致乱象丛生的重要因素。

再次,要分析“混乱”无法得到彻底解决的原因。在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型和过渡中,北洋政府也为资本主义经济不断成长和发展创造条件。从“南张北周”掌控当时的经济大权,到陆续颁布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制度法规,甚至饬令各地提倡国货,抵制洋货,可见北洋政府不仅没有改变南京临时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方向,还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和补充,但是在整個国民经济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所占比重较小,且没有经历“产业革命”,再加上特殊的国情,造就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的特性,由此而组建的资产阶级政党几乎不具备竞争政权的素质,也就不可能用和平的方式来结束“混乱”的局面。

最后,要在“混乱”的表象中描清社会进步的印痕。相比于对时局漠不关心的农民,处于统治者眼皮底下的北京大学和一些知识分子,借助于北洋政府的教育转型,开展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人民的思想解放。北洋军阀内部的有识之士也在有意无意地推动着相关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可见,政治、经济、文化等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面”,它们不是孤立存在而是联系紧密的结合体。我们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混乱”为例来制作这一时期的社会面相演示图:

(三)微观:个案解析,凸显价值引领

教学设计要追求“有意思有意义”,“有意思”即要使学生有兴趣,愿意去学;“有意义”即要突出价值引领,实现育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②要达成上述两个目标,仅依靠教材恐怕是不够的。纲要式教材文字表述简明扼要,它搭建起了一个有关历史的基本框架,课堂教学就需要补充一定的“血肉”。所以微观视野下的教材整合需要关注具体的人、事、物,借助适当的材料,将微观放大,透过小历史关照大历史。对细部考察得愈加细致、周全、准确,自然对于从整体上认识这些局部、细部构成的历史大厦,就愈有保证。③

这样的内容选择和整合用陈寅恪先生的话说,应该是用更多的了解与同情去感受历史参与者的喜怒哀乐。这种共情式的整合和运用,让教学更贴近历史现实,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点记忆,而是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和感悟,是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育。

下面,围绕本课的“学习聚焦”,就微观材料的选择和整合试做举例。

学习聚焦一: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是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

1.理清北洋时代军阀统治时期“混乱”局面的流变,只选择直、皖、奉等派系的乱战是不够的,需要向前延伸,向后拓展,否则就无法看清历史脉络及细节,来完善历史的叙述。为此笔者选择如下材料:

材料1:辛亥革命后,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各阶级、阶层或政治集团的代表人物及众多的政客纷纷组党结社。北京城里“会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一党籍。遇不相识者,问尊姓大名而外,往往有问及贵党者”,“星期之日,湖广会馆、织云公所等处无不开会,有身兼数会者匆匆画到即去,谓吾尚数会须赴也”。

——摘编自《北京社会之面面观》①

材料2:教材第114页《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

——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审图号:GS(2019)3384号)

材料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派系斗争也一直没有停止过,有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出身的“保定系”,有黄埔军校出身的“黄埔系”,阎锡山的“晋系”,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桂系”,冯玉祥为首的“西北军”,四川的“二刘”,西北“五马”……

——摘编自《民国时期的军事派系》②

2.认识“混乱”的本质。对于北洋军阀时代的乱局,我们通常认为是专制和民主的争斗,沿着这个逻辑展开思考,革命党是否就是“民主”的化身?北洋军阀难道就代表着“专制”?他们争论的本质是什么呢?

对此,笔者的处理方式是首先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请学生自制一张有关“乱局”的时间轴,了解混乱的表象。

其次,解析军阀统治与民主政治的关系,观察这一时期的政治是否已经具备了某些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征。我们以十年间立宪历程作为抓手,分析形成乱局的其他因素,并以“法”争为切入点,帮助学生认识到此时各派对“宪政”这一政治合法性功能的需要,以此来体现社会的进步。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一个统一的主权权威与现代国家构建的关系,加深他们对统一重要性的认识,并涵育其家国情怀。

材料4:

1911年《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仿照美国采取总统制政体,赋予了总统较大权力。

1912年的《临时约法》又将总统制变更为议会内阁制,并加强了对于总统权力的制约。

1913年国会制宪之初,北洋派与立宪派要求元首有解散议会的权力,反对完全剥夺总统权力的“超议会制”。

1916年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平衡上有所缓和,但最终未能就解散权问题达成共识,制宪的时机也一再错过。

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公布,它是1913年宪法草案的扩充与完善,但因“贿选”的非法与“秽宪”的声名而被废除。

——摘编自于明:《政体、国体与建国》①

3.乱中有进,借助特定群体认识北洋时代走向近代化的痕迹。

(1)以北洋系和各地方军阀的一些具体言行来认识社会的不断变化和转型。军阀慢慢具备了一定的民族意识,并为争取民族利益做出了一定贡献。

材料5:我国虽弱,苟侵及我主权,束缚我内政,如第五号所列者,我必誓死力拒……至不得已接受日本通牒之要求,是何等痛心!何等耻辱!经此大难以后,大家务要认此次接受日本要求为奇耻大辱,本卧薪尝胆之精神,做奋发有为之事业……若事过境迁,因循忘耻,则不特今日之屈服奇耻无报复之时,恐十年以后,中国之危险更甚于今日,亡国之痛,即在目前。我负国民托付之重,决不为亡国之民。

——袁世凯②

材料6: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

——吴佩孚

材料7:为了建立自己工业的体系,阎锡山于1919年制定了一个以振兴山西工业经济为主的“厚生”计划。它包括炼油、炼铜、机器、电气、农业、林业等各方面的方案,对每项方案的宗旨、设置项目及经费、产品的收入或成本的支出等,都作出了詳细的规定和计划。

——摘编自《析阎锡山的经济思想》③

(2)以何遂等人组建的一战观摩团为个例,分析北洋时代主动向西方学习,发展近代化军事事业的举措,及其对此后中国军事近代化的作用。

材料8:何遂,福建人,16岁入福建武备学堂学习,21岁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广西同盟会的创始人,23岁成为辛亥革命反封建的急先锋,25岁赴日本考察军事,28岁由黎元洪委派和沈鸿烈等四人组成一战观摩团赴欧洲进行了一年半的观摩与考察。

——《何遂一战观摩团旧照探析》④

材料9:

——《何遂一战观摩团旧照探析》⑤

4.以张謇的经济和政治活动为例,分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特殊国情下,资产阶级走议会共和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也不可能结束当时北洋军阀时代的混乱局面。

材料10:从袁世凯时期开始,即放手任用近代工业企业的两大巨头“南张北周”——张謇和周学熙,锐意发展中国实业,不失时机地引进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法令,略加修订,颁布实行,诸如《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公司条例》《商业通例》《公司条例施行细则》《商业通例施行细则》《公司注册法规》《商业注册法规及施行细则》,等等。

——摘编自《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与过渡》①

材料11:厥后奉直战事发生,通布销路……亦因时局不靖而消减,故布疲纱跌,无人问津。积货多则有妨周转,不得不贬价求售,因此大受打击。

——摘编自《工业化与社会变迁》②

南通办法本以实业、教育相互为助,故纺织学校就纱厂而成……余如师范、农科大学、商业、医学等校,虽仍求助于各实业公司,对外界则不予不取,而各公司负担则亦重矣。

——摘编自《张謇全集》③

材料12:稍能看报识时务者,则鉴于前辙,惴惴焉怀生命财产之忧,孰肯以汗血所得之金钱,供二次三次革命不已之挥霍,自买今年明年纠缠不了之苦痛。人心如此,钱从何来?无所得钱,凭何革命!因此,力主持以“镇静”,坚持“法律”解决。

——摘编自《略伦张謇的政治追求》④

学习聚焦二:日常生活也出现种种新气象。

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受外来思想、文化影响较多,社会生活的新气象,新观念不断涌现。从另一个层面推动着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但这样的近代化必定是在新旧杂处中艰难前行。下面以图片和文本材料来说明这一现象。

材料1:图1为溥仪与庄士敦的合影,图2为孙中山与宋庆龄握手(图略)。

我是素来主张男女平等的,九年(指民国九年,即1920年)有几名女学生要求进校,以考期已过,姑录为旁听生,及暑假招考,就正式招收女生。

——蔡元培⑤

材料2:蔡元培征婚广告提出的五个条件:

一,女子须不缠足;二,须识字;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不相合,可离婚。

——摘编自《蔡元培惊世骇俗的征婚启事》⑥

材料3:(王镇南)爱人何氏,只生一女,即未再生,余年四十余,循俗例纳一妾冯氏,越十年亦未生,不得已又接一室沈氏……不料1927年丁卯,余年已54岁,冯氏忽生一子,号佛生,名传贤……沈氏亦生女二人,长慕冰(原名全芳),次敏芳,生子二人长传贵,次传则。

——摘编自《民国时期妻妾共居家庭的生活记录》⑦

学习聚焦三: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反对礼教,提倡文学革命,有着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

新观念、新思想的传播,为民族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从某种程度上也为“混乱”局面的解决做了思想上的准备。新文化运动培养的一大批具有新文化、新伦理观念的青年人,成为日后推进中国革命,引导社会变革的有生力量。

材料1: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

——李大钊⑧

数年以来,创造共和再造共和的人物,也算不少。说良心话,真心知道共和是什么,脑子里不装着帝制时代旧思想的,能有几人?……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⑨

材料2:历史场景一:胡适授课时,北大的学生抵触白话文,嫌其啰嗦。于是胡适出题目: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请替我用最少的字复电拒绝。

历史场景二:就草拟电报一事,反对白话文的黄侃曾在课堂上公开挖苦胡適。他说,例如胡适的太太死了,如果要白话文拟电报,家人必说:“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长达11字。而用文言文则只需要4个字:“妻丧速归!”

——摘编自《胡适与黄侃“斗法”》①

材料3:审视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等思想激进的青年人物的思想历程,便不难发现一个规律。他们都比较完整地接触过从西方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直到20世纪初期的各种西方思潮,并做过认真的比较和思考,没有这样的鉴别与比较,不可能为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信仰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也不可能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李捷②

(四)家国情怀的培育——以历史的微观处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青年与责任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微观上,从北洋时代青年的作为来体会青年与时代的关系,能充实历史叙述,使学生感同身受,更易产生“共情”。

材料1:

三、整合中的注意事项

对比初中历史教材,纲要式高中教材对“点”的叙述涵盖更丰富的内容,贯穿时空的“线”也更为清晰,“面”则关照相对较长时段的历史。③

就课时安排来看,一线教师要在精准把握其课程性质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历史叙述中的宏观、中观与微观的关系,一方面要有“宏大叙事”的视野和把控能力,另一方面要抓住历史细节,因为对历史规律的阐释离不开具体的、现实的细节。课堂教学中倘若没有历史细节的浸润,宏大历史叙事就是空中楼阁。

正确把握好“纲要”式教材整合中的“三观”关系,本质上说也是处理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宏观具有导航的作用,中观和微观对整体起帮助作用。在整合中我们要处理好主流和支流的关系,在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中把握历史发展的总体规律;要能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发挥好历史学科价值引导的作用;要处理好素材选择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弄清楚哪些史料能揭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哪些只是历史发展的个别现象,防止造成学生认知的偏误。当然,在“纲要”课的内容整合时,教师要关注史学研究的新动态,对于出现的新观点、新材料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学生出现的认知误区也要进行针对性辨析。

【作者简介】蒋其君,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大港中学历史教师。

章文静,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王雅贞】

猜你喜欢

教材整合微观宏观
我国宏观杠杆率的结构性特征
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改革和实践
基于微观公平的现代中小学校内部制度与文化建构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宏观把控”和“微观处理”——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为例
关于病理实验教学的一点体会
有效进行教材开发整合,提升语文教师课程能力
知难行易和机智处理高中政治教学中“难上的课”
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措施
微观看世界
组成与构成 含义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