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难行易和机智处理高中政治教学中“难上的课”

2016-05-30庄洪海

考试周刊 2016年37期
关键词:教材整合高中政治

庄洪海

摘 要: 本文通过举例说明教学中何谓“难上的课”,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经验教训从方法策略、教材整合、课堂把控三个方面分析处理高中政治教学中“难上的课”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 “难上的课” 高中政治 教材整合 课堂把控

高中思想政治课(人教版)理论性较强,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的要求很高,学生学习时感到难以理解,不容易接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总有一些“难上的课”,横亘在每一位政治教师面前的、让老师特别纠结头痛、让学生特别晦涩难懂。如何突破这些“难上的课”是一线教师必须思索又不可回避的任务。

一、慧眼辨识,难易自知

(一)何谓“难上的课”

所谓“难上的课”,指的是客观上不好处理、有难度的课,而非因教师自身能力不强而导致困难的课。这些课往往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受阻、课堂氛围死闷、学生掌握困难、教学效果较差、老师们极不愿意面对的课。造成某些课成为“难上的课”,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形。①教学内容所涉理论较抽象,令人难以理解掌握,客观上造成“难”;②学生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思辨能力,从而对教学内容理解不足,受体上生成“难”;③教学中难以通过必要的教学艺术,架起教学互动沟通的桥梁,教学实践上成就“难”;④教材所涉理论与现实产生较大差距,联系实际问题后易对教学内容存疑,理论上构成“难”;⑤课堂所涉之内容原本不难,但个别教学点能以突破,形成教学难点,教学环节上形成“难”;等等。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人教版)有哪些教材内容属于“难上的课”。

从各模块自身的特点看,《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是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的主要观点为内容;而《生活与哲学》所涉“哲学”,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本质、一般规律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观点。选修3《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却是《政治生活》的扩展和深化。

各模块都有自身的侧重点,涉及教材内容各不相同,教材特点不同,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不同,所以“难”不同。例如:《经济生活》教学“难点”主要有:“汇率”、“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市场配置资源”等。这些课之所以是“难上的课”,主要是因为“汇率”、“价格”、“价值量”、“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市场”等经济学内容,本身的专业性要求较高,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又如:《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等知识点的理解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而且《生活与哲学》本身就是难点较多、学生普遍头疼的模块。哲学的教学主要是学生对于一些哲学基本概念理解理解不准确、不全面,如“物质”、“运动与静止”、“发展”、“量变与质变”、“矛盾”、“辩证否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等;从而在把握哲学原理时出现偏差,造成教与学存在较大的沟壑。

二、智慧应对,化难为易

在教学实践中,这些“难上的课”更考验老师们的教学智慧,具有更大的挑战性,有利于提升老师们的教学艺术。因此,面对这些“难上的课”首先要有迎难而上、敢于挑战的积极心态;然后要找到思想政治课“难上”的原因,对症下药,积极寻求应对的策略。

(一)从方法策略上,寻找突破点。

这些“难”课、“难”点往往是政治教材编写者较难把握的内容,也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易讲解、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理解与掌握的内容;同时,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是教学重点。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环节中首先要明确这些“难”点具体涉及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该用何种方式解决,并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样的教学处理,才能凸显教材的考核要点,防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机械记忆,缺乏理解,避难就易。

在上那些“难上的课”时,教师所采用的优化处理策略十分关键,常用的方法有:创设问题情境、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手段等。运用何种方法策略,首先要尊重学情,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思维水平。其次,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以特定的某一个或多个教学情境为铺垫,教师创设好情境,设计几个具有思维梯度性的问题,为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服务,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知识和能力,从而更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经济生活》中《2.1影响价格的因素》的教学“价值决定价格”对老师来说讲透彻不易,对学生来说理清楚也不易。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问题式情境教学法,把抽象的思维过程分解成几个直观浅显的问题情境如图1所示:

这样通过一个个直观的情境探究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一步步思索“商品价格的决定因素”,可以把原本抽象的经济学理论在形象生动的探究活动中化解开来,“难”点迎刃而解。

(二)从教材整合上,寻求切入口。

1.避繁就简,解构中化难为易。

教授新课往往是一个解构的过程,即把教学目标分解成多个教学点,再一一突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分解教学深度和难度,以有效应对“难上的课”,甚至不至于把一些课堂主观上变成“难上的课”。教师要有“大教材观”,敢于对教材内容进行简约化处理。要分析教材有哪些属于深难的内容并且知晓其呈现方式;同时也要了解教材删减哪些过于深难的内容。在教学中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学习每一个出现在教材上的内容;也不能轻易地把降下来的难度再按旧教材的要求提上去,更不能奢望学生把某个知识点一下子就理解透彻。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挖掘、梳理、优化,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冗为简,让学生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学习收益。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讲到“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时,教材本身并没有“需求曲线”这一内容,但很多老师乐衷于把“需求曲线”引入课堂,甚至由此产生很多诸如平移、变式的曲线图。结果,学生一旦纯粹地以数学的思维理解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就会得出相反的经济学结论,而且这样做客观上加深教学难度,对学生更高的要求,容易引起学生理解的混乱。其实要突破此难点,教师可通过设置思考:“手机、家电等商品涨价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然后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从而很好地理解价格变动会影响需求。

2.化零为整,整合中平衡难易。

在教学中有解构,自然也离不开建构整合,即把教材内容结构化,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这也是应对“难上的课”的重要策略。教师既要帮助学生围绕一个主要知识点构建中观知识结构,又要围绕知识专题构建宏观知识结构,从而挖掘教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进行横向、纵向类比。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可以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层次进行挖掘,从而使学生对知识有整体性概念,这样更利于化难为易。

例如在处理《文化生活》第四单元时,老师们普遍感到头疼,究其原因在于本单元所涉及的概念众多,有“大众文化”、“先进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因此,在教学处理时,笔者一直努力帮助学生认识整个单元各知识难点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两个层面认识整个第四单元。宏观上本单元从纯粹的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到意识形态领域文化两个层面进行展开;微观上,帮助学生从“国家”和“个人”两个主体层面认识第四单元知识板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图2所示):

这样的模型建构,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整体把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地分解教学的深度与难度。

(三)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如果课堂把控过程不能实现师生在情感与价值观上的共鸣,教学是空洞、无力的,教学的推进自然就会步步维艰,突破“难上的课”便会是纸上谈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各种新的思想观念层出不穷地涌现和相互激荡,不可避免地影响青少年学生。当代的学生比起过去的年代,似乎更具批判意识,于是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说教早已不能打动他们的心灵。教师处理这些“难上的课”,就要运用事例、材料、数据去取证去说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要善于提取典型的生活例子还要找准理论知识与生活例子的联系点;同时也要善于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总之,教学是一门进无止境的艺术。各种类型的课都不可避免,面对这些“难上的课”,我们应有“胜似闲庭信步”的魄力,以老师特有的智慧战胜之,这是教学的魅力与境界。

参考文献:

[1]王芳.体验式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施[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03).

[2]冀素芳.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活动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教材整合高中政治
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生活化策略分析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错题管理”研究
高中政治互动教学有效应用研究
巧用教材,初中语文主题整合教学的别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