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研文本 精细磨课
2020-05-09黎桂佳
【摘要】本文以《升与毫升》教学为例,提出精细磨课要利用好教材资源、生活资源的建议,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习情境、实践情境,引领学生观察、实践、归纳、抽象,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 精研文本 精磨细节 数学概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3A-0098-0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度解读文本,精细预设各个环节,创设最适宜的情境引领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实践操作和讨论辨析,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感知在交流中愈加丰富,学习视角在思维交汇中得到拓展,使得他们的数学学习向纵深发展,也让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学习中获得成长。笔者以《升与毫升》的单元教学为例,简要地谈谈精磨教学环节,助推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学习的开展,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稳健发展。
一、依托生活积累,初步感知容量单位
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以此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积极探索,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落脚点。教师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的素材或内容,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能够诱导学生进行体验、思考和探索的学习情境,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感知数学,理解数学,进而科学地建构数学,促进数学学习的有效深入。
为帮助学生对“升”和“毫升”有更多的感知,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进一步感知升和毫升的存在,从大量的应用中收获丰富的学习感知。
一是在学习“升的认识”前,教师先安排一个学习体验活动——到附近的超市或农贸市场了解“升”这个单位是用在哪些物品上的?向营业员了解用升做单位的一般都是什么物品,收集一些用升做单位的物品,记录下名称、标注的是多少升,等等。经过走访调查,学生会对升的应用范围有较为明显的感知,明白升这个单位通常都用在纯净水、食用油、酱油、饮料等上面,从而感知“用升做单位的,几乎都是液体”等。同时,也让学生形成较为正确的感知——升主要用在液体量比较多的地方。
二是在学习“毫升”之前,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收集一些常见的饮料瓶,如酸奶瓶、小号的可乐瓶、瓶装纯净水、眼药水等,以丰富学生对毫升的感知,从而为深入学习毫升奠定基础。
三是按照本单元练习一第12题提示,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地调查体验中更好地感悟升的使用范围,知道毫升主要用在什么地方。
实践证明,学生都能积极地投身于这种实践性学习活动中,也能出色地完成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从而更好地理解升和毫升在生活的应用。这样的实践体验活动,既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升和毫升的学习感知,让他们充分感知不同容器的容量大小;又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体验升和毫升的内容,促使相应的学习建构更有效,也更扎实。
二、依托问题情境,初步建立容量单位
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热情的重要举措之一。教师要善于利用升和毫升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有效引领学生积极观察、仔细分析和科学地调查、实践操作等,让他们在学习中更好地建构容量的概念。
(一)以生活原型为起点,在比较中建立容量概念
容量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也是一个不容易被接纳的概念,尽管它时刻都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之中,但是对学生来说却熟视无睹。因为这是个极其自然的生活事例,没有人会刻意地把他们与数学整合起来。例如,一瓶500毫升的瓶装水,它只标注水的容积,而不是说在数学上水的体积是500毫升,就是500立方厘米。所以说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识,却有很多我们未曾关注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应用好这些“不被人知”的数学知识,深入挖掘这些素材中的数学资源,使之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资源库,以及深入学习、科学建构的容量、容量单位的拐杖。
(二)依托生活经验,助推学习深入
以教材中例题1教学为例,例题1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学习中感知容量,形成容量表象,建立容量概念,从而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概念,成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
首先是引导学生直接观察,从两个大小不一的玻璃杯中感知容量是有大小的,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身边具有类似特征的容器。如不锈钢大盆和吃饭的瓷碗——学生会发现不锈钢盆的容量要比瓷碗大得多;一个桶装水的桶和一个瓶装水的瓶子——学生会直观感知桶比瓶子大很多。其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两个冷水壶的大小。如果没有一定的体验过程,学生是很难做出判断的,因为它们不能一眼看出,红把手的冷水壶瘦长点,黑把手的冷水壶则是矮胖点,很难一下子判断出哪个容量大。
所以引入实验,丰富感知,促进感悟,就成为教学重中之重的任务。因此,教师要创设对应的问题情境,诱导思考,引导实验,以助推学习的深入。“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呢?”此时,学生能够用活自己的生活经验。有的学生会用红把手的冷水壶盛满水,倒入黑把手的冷水壶中,发现黑把手的冷水壶中水满了,而红把手的壶中还有剩余的水,进而推断出红把手冷水壶里面的水量多,也就是它的容量大。也有学生会选用同一种纸杯为标准,看哪个冷水壶盛满水需要的杯子多,它的容量就大。
(三)继续追问,为学习容量单位铺垫
“刚才我们比较了冷水壶容量的大小,知道了比较的方法。但是你知道红把手的冷水壶容量到底是多少吗?”问题会激发学生用活生活经验,并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充分发挥想象。有的学生说可以倒满3碗,有的学生则说可以到满5纸杯,还有的学生说可以倒满4玻璃杯,等等。答案众多,由此会让学生形成一种直觉——这种情况肯定不对,容量也应该像长度、面积一样有一个属于自己特定的计量单位。此时,他们就会迫切地需要了解、知道测量或计量容器的容量的统一单位,问题真正激发了学生学习容量单位的需要。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回顾课堂的调查学习素材,使得升和毫升这两个单位凸现出来。至此,学生对计量容量的单位就有了一个较为理性的感知。
三、丰富实践操作,深化建立容量单位
感知是深入学习的基础,实践才是检验真理、获得真理的途径。教师要依托教材,精心组织丰富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真切的体验中建构升和毫升的概念,深化容量单位的感知。
(一)操作体验,建构1升概念
为帮助学生准确地建立1升的表象,形成1升的空间观念,教师应提供较为丰富的体验素材,为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提供便利。教师先引导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1升的可乐瓶、牛奶瓶,以及其他的容器,观察这些容器的内部空间,形成1升的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用量杯量出1升的水,倒入上述容器中,体验1升真正的表象,获得更为丰富的感知,为提炼概念积累经验。最后指导学生把1升的水倒入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中,再度体验感悟1升的空间大小,形成更为直观的表象。
(二)动手做,深化1升的建构
另外,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操作活动。通过做一个1升的容器,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1升的大小,建立1升的概念。同时,让学生在寻找[14]升、[24]升、[34]升的刻度线活动中,帮助学生更理性地掌握1升的概念。紧接着,引导学生用自制的1升容器去估测电饭锅、小水桶、大汤碗等物体的容量。具体做法是,盛满1升的水,倒入这些容器中,看看大约占容量的几分之几,从而推算出这些容器的容量。
總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打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从源头开始为学生有效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问题情境和实践情境等,引领他们有效观察、积极思考,实现做中学数学,让数学变得鲜活而生动有趣。
作者简介:黎桂佳(1974— ),女,广西玉林人,大学专科学历,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