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格式习作教学的实践

2020-05-09李马芳朱海龙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表达习作教学实践

李马芳 朱海龙

【摘要】本文结合当下儿童习作教学的“暴走式”现象,分析微格理论的儿童习作教学内涵与价值意蕴,论述微格式习作教学的三个策略,从而让习作教学更高效。

【关键词】微格理论 习作教学 实践 表达 微格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3A-0032-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而当下的习作却成了教师最头疼、学生最惧怕的事情。学生为了习作而习作,无论构思还是内容都是千篇一律的“程式化”产物。学生写起作文来抓耳挠腮,教师读起作文来味同嚼蜡,作文已经变成了师生不可言说的痛。笔者结合目前的习作教学现状,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实践中摸索出“微格式作文”的教学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

一、现状调查:当下儿童习作“暴走式”现象

儿童习作“暴走式”现象,是指突然而强烈的,急骤、超负荷的训练。这种“暴走式”现象存在着许多弊端。笔者主要针对我校3—6年级孩子习作情况做了调查,调查结果令人深思: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越来越惧怕习作,对习作的评价结果满意度越来越低。(见下表)

(一)“程式化”习作承载着的“独断专行”

反观当下孩子的习作,大都被“程式化表达”裹挟着个人情感。一是千篇一律的内容让读者无从捕捉真性情。二是泛泛单调的表达让读者无法产生共识,觉得“假大空”。三是现在的孩子缺少习作素材,生活中缺少体验与积累。学生为了真情而“真情”,“程式化表达”现象普遍存在。

(二)儿童习作的自主能力屡遭“揠苗助长”

调查表中的数据已经说明,随着年级、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习作的兴趣越来越低,害怕习作的比例越来越高。原因就是习作教学一直以来被教师的主观意志包办代替,学生很难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见解,就像没有思想的木偶一样被教师主宰操控,“被控制”的思维很难创造出个性的火花。

(三)习作成果的量化遭遇教师的“按部就班”

当下儿童习作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以教师评价为主。在标准化试题盛行的现阶段,考查儿童的习作仅仅局限于教师的主观意志,一篇习作完成后教师几句评语就给儿童的习作成果下了定论。有的教师一个小时就可以批改几十篇文章,其停留在一篇习作上的时间不超过2分钟,有的甚至可以称之为“秒杀”。这样的评价缺少对儿童思维成果的肯定,无法激励儿童更好地创作。

二、基于微格理论的儿童习作教学内涵与价值意蕴

(一)内涵探析

“微格”一词,来源于“微格教学”的概念。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爱伦认为它是“一个缩短了的、可控制的教育环境”。“微”强调作文教学中“小步走”的原则,而作文的“格”,指写作的技艺与章法。微格训练,是弄清作文的“格”,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入格”。只有入了“格”,才能达到合格,只有合格了才可能有破格的成就和出格的成长。

(二)基于微格理论的儿童习作教学的特征

1.直觉性

儿童的习作表达具有典型的直觉性,是儿童言语思维的自然发声,无需经过繁杂的教学就可以直接生成。微格习作就是尽可能地尊重儿童表达的原声,让他们自然成文。

2.直接性

思维和言语在儿童脑中是并存的,言语是思维的外衣,思维是言语的灵魂。微格理论在习作教学中就是对儿童的言语思维加工后直接输出,表现直接抒写的过程。

3.直达性

微格理论在习作教学中主张让儿童表达从“无格”到“入格”,从“升格”到“出格”,让儿童言语自由生长。

三、基于微格理论的儿童习作教学实践策略

在儿童写作的起始阶段,要让儿童找准习作的“站点”。微格习作教学(含低年段的说话、写话训练),目的是让儿童能够熟练地运用祖国语言,有条理地、精准地传递信息,能够“达”意,学会“表”情,经历“无格—入格—升格—出格”的阶段,实现儿童言语自由生长。

(一)“无格”入手,让儿童乐于表达初步的认识

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真性情是习作的灵魂。写作之前,要做到“无格”,就要求教师不能过多地讲寫作章法,而要放手让学生自由成文,发表自己的最初认识;先写后教,回到写作的原点。

1.链接儿童生活,积累鲜活的习作素材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1]微格理论落实到教学中,要求教师首先关注学生的需要,才能有助于“先写后教”的实施。现如今的城市儿童生活相对封闭,被禁锢在钢筋混凝土的格子间里,因此,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走出户外,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发现自然界的神奇与美妙。

比如,教学习作《我的发现》,教师要提前布置学生到生活中找寻自己的新发现。教师无须在写法指导上下功夫,而要在“发现”上做文章。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到哪里去发现;其次要让学生知道怎样才能发现,即教会观察的方法。最后还要强调怎样才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的。儿童只有不断积累属于自己的素材宝库,才会写出个性化的习作。

2.贴近儿童视角,锁定真实的“原初感悟”

特级教师吴非说过:“我主张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多写自由作文。当今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用于思考的时间不多,如果对他的写作‘规定动作过多,就会遏制了他的创造性,写作也就成子一件无趣的事。”这表明要激发儿童的习作兴趣,就不能过多地干预,要让其自由表达。习作命题要贴近儿童,要以儿童的视角来选题。可以是命题式的,也可以是随笔式的,总之一切要以儿童为中心,走进儿童的世界,贴着儿童的世界行走。儿童围绕选题独立选材构思起草,完成习作初稿,打造属于自己的文章,这就是最珍贵的“原初感悟”。为了让儿童自由抒写,这种写的环节可以安排在课前进行。

(二)“有格”训练,形成儿童习作发展的言语自觉

语言学习研究证明,孩子语言学习的基本路径之一就是模仿。如郭沫若所说“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也就是我们提倡的“有格”训练。

1.炼句,实现言语的高阶迁移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会遇到很多好词佳句,遇到这些经典句式光靠读是没有任何意義的,运用才是真正的言语生长。比如含有关联词的句式,有表示并列的,有表示转折的,有表示递进的,等等,如果只是一读而过,缺少仿写训练,就不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它们,更别说是化为己用了。

譬如,学习《草原》一课,学生得知作者抓住了天空的可爱、空气的清新、天空的明朗等描写表达了自己愉快的心情,并通过句式“那么……那么……”来表达。对此,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你能模仿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你此刻上课的心情吗?学生有了文本语言的品读与积累,仿写就水到渠成了。有学生写道:“我们课堂非常精彩,老师讲课是那么有趣,我们听讲是那么专注,连飞行的鸟儿都驻足停留。”可见,只要教师巧妙引领,学生就能将作者语言变成自己真实的表达,对这样的句式也有了进一步的掌握。

2.练段,学会巧妙的谋篇布局

有的文本结构非常精巧,我们不妨引导学生研究文本的构段方式,并试着仿写段落。遇到经典的构段,指导学生仿写,学生的习作就会大放异彩。

如在教学《牛郎织女》第二自然段时,笔者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总—分”构段方法,感悟作者围绕中心句“牛郎照看那头老牛很周到”具体描述如何周到,从而把文章写具体。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笔者设计了以下的仿写练习:妈妈对我的照顾无微不至。于是,有学生这样写:每天早上,妈妈总是为我做好早餐,准备好洗漱用品,甚至帮我挤好了牙膏。参照文本,再结合实际的体验,学生抓住了具体细节写出妈妈对自己的悉心照顾。

(三)“升格”评改,实现儿童言语思维和谐共生

“在基础写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做多种尝试,增加学生的写作体验,无论如何,不能用一把尺子去量学生,更不要把应试写作当作唯一的评价标准。”[2]这也是微格理论中强调的“升格”评改,即多维、多元、多层。

1.多维评改,凸显评价的方法指导

“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考查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3]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因为“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

教师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关于修改作文的方法,我们主张多维评改,这里的“维”包括:以错别字、标点、病句为修改对象,称之为“一维”(知识与能力);从文章的思路、过渡等方面入手,称之为“二维”(过程与方法);从文章的立意和选材等方面入手,称之为“三维”(情感态度价值观)。一篇文章坚持从以上三方面入手精批细改,一定会改成一篇佳作。学生学会了这样的多维批改,既能进一步提高鉴赏文章的水平,也能在无形中提升审美水平。

2.多元参与,凸显评价的主体价值

“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4]现代教育评价之父泰勒认为:“评价过程本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教育目标本质上是指人的行为变化过程。”学生是参与教育评价的主体,在评价习作的过程中要考查学生的写作行为是否发生了变化,以评价促进学生反思,以反思促进写作素养的提升。

微格习作教学评价突破了传统师评的藩篱,倡导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小组评价、家长参与评价的多元评价方式。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校互动中,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攀峰.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董筱婷.语文教育要向着生命的成长[J].人民教育,2016(12)

[3]汤锦蕾.“微写作”中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J].语文知识,2016(11)

[4]刘春文.微格作文解码[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

注:本文系2018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教为不教思想的小学‘助学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编号:YZ-c/2018/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李马芳(1982— ),女,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朱海龙(1983— ),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任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和平路小学教科室主任,研究方向:小学教育管理。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表达习作教学实践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之我见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