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科学真谛培养科学品质

2020-05-09蔡瑞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科学课科学探究

蔡瑞

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对如何引导学生开展 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笔者认为,要站在学生学的角度,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要在巩固和运用过程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技能的转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

一、引导学生有效探究

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时,如果教师的预案恰当、充分,并能进行适度指导,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设计好“组合拳”,就可以引导学生明确探究的方法、目标和程序,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一)吸引学生探究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的好奇心较重,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停留在“好玩”“新奇”的水平上,停留在希望老师给予解释的水平上,这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好奇心”发展为“科学的研究心”,扩大学生的兴趣范围,引导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倾心于科学探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发挥主体作用,使科学素养得以提升,情感得到陶冶。

在教学《混合身边的物质》一课开始时,我曾设计了一个小魔术:将小苏打和醋分别倒入烧杯,让学生先猜测可能出现的情况。再将火柴点燃放入烧杯里,结果火柴熄灭了。学生对这一不可思议的现象产生了疑惑,“为什么会产生气泡?”“火柴为什么会熄灭?”学生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很显然,学生们天生的好奇心被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冲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探究混合物的兴趣,使学生动手实验时不仅关注现象,还想进一步了解混合后可能发生的变化。

(二)优化探究设计

学生的思维不深入,与教师的活动设计有密切关系。为了避免学生对知识掌握得不足,又要体现探究的重要性,许多老师为学生铺好了“探究活动”的路,预备好所有的器材,在实验前做好指导,先如何,后如何,学生按照老师的详尽“指导”来做,果然“成功率”很高。可是里面的思维含量有多少呢?没有了坎坷的探究经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对自变量、因变量等的控制能力就无法得到有效培养,学生充其量是个“验证老师结论的工具”。

(三)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

在有些科学课上,科学教师如领导者布置任务,学生被假定为已经具有较好研究能力的“小科学家”,假定为不需要学习研究方法,这就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时缺乏一种理智的牵引,而仅仅是盲目地尝试,使实验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并不等于放任不管。相反,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而且对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教学也要建立在学生探究活动的基础之上,与探究活动融为一体并为探究活动服务。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在科学课上,各种科学问题的提出,可以是学生自主发现的,也可以是在教师点拨后发现的;可以是从实验材料中发现的,也可以是从情境设置中发现的;可以是从结论中发现的,也可以是从结论表述中发现的……问题的提出,尤其是有价值的问题的提出,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有助于学生倾听的立体性、批判性,有助于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

科学课是教育学生“求真、求实”的课,是引导学生发现的课;能够引导学生质疑,能够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科学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什么样的问题才能被称为有价值的问题呢?科学教育活动中提出的问题要有科学性,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理论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谓五花八门,比如,当学生看到巨大的细胞标本时问:细胞真的这么大吗?这类问题有普遍性,但应清醒地认识到,这绝不是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三、激发学生做中学的欲望

学生在做中学,可以加深他们对科学现象及概念的理解,培养抽象概括、归纳推理能力。变量的控制与结论的产生在对比实验中常有出现,小学阶段对变量的控制一般体现在某一变量的变化的同时保持其他变量的不变。

如教学《自转旋翼》一课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对翼长、翼角度等变量的控制得出滞空时间长短的规律。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做”的欲望、“比”的欲望。

按照黑板上的制作草图,学生都能做出来,只是各有小小不同。关键就在这个“小小不同”上。因为“不同”,才引发制作后的修改,才會有个性化的想法和做法,才会在过程中有情感上的起伏和收获!

“老师,我做出来了!”一个孩子欢天喜地地奔跑过来告诉我,因为她琢磨了20多分钟,那东西真的自己转了起来。

“啊!我找到修改的办法了!你们看!”这是一个修改了数次、重做了数次的孩子发出的感慨。

“气死我了,又没成功,还不如上次改得好呢!”发牢骚的学生一边重新做,一边小声嘟囔着……

在这样的课堂上,充满了不确定性,充满了对智慧的追求,充满了情感上的丰富体验,学生想动手的欲望也被调动起来。

小学科学课教学应注重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鼓励学生在“做科学”中学科学,营造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科学课的教学模式,拉近学生与科学研究的距离,消除学生对科学和科学研究的神秘感,把科学课植根于生活之中。

例如,在“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探究中,可以让学生先确定一杯水的多少,再选择盐的用量,经过讨论确定为一平勺,再讨论如何放盐,等到一勺完全溶解后放第二勺,最后讨论溶解食盐勺数的计算方法。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实验目的明确,操作有序,结果也相当接近,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探究的信心。同时,通过活动,学生真正体会到探究是一项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有很强的科学性。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应当站在学生学的角度,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支配权以及自主活动的空间;让他们运用自己的发现解决、解释具体问题;在巩固和运用过程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技能的转化,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木垒县教研室  新疆】

猜你喜欢

科学课科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上一堂动森科学课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科学课教学反思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