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见贤思齐 止于至善

2020-05-09张家鸿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安庆评析中学语文

张家鸿

汲安庆的《中学语文名师教例评析》按诗词类、散文类、小说类、戏剧类、寓言类、传记类、新闻类,精选了二十一位一流语文名师的教例,对之进行了非常详尽、新颖、深刻的评析。确如编辑所言,是“助力一线教师在审美体验中实现教例评析能力的跃升”的好书。此书对我的最大触动是:专业发展,永无止境。太多的审美惊奇,太多的思想刷新,令人目不暇接。

在题为《诗词类文本极化情感的巧妙揭示》的评析文字中,汲安庆对肖培东《〈菩萨蛮〉其二》对位式启悟的教法极为推崇。“这种对位不仅写出了线团化的极化情感,而且写出了极化情感滋生的双重空间:现实空间——江南,精神空间——故乡。两相映照、纠缠,极化情感因之发酵。”肖老师虽一直称“浅浅教”,然而于教例中呈现出的却是“深深思”的师者形象。汲安庆认为:“這种匠心别具的设计绝非思想平庸者可以拍脑袋而立就,必有渊深的文艺学素养和独特的审美敏感在悄然发挥作用。”

那么渊深的文艺学素养和独特的审美敏感何以习得?这就成为有见贤思齐之心的语文老师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于漪老师说过:“紧扣文本,指导学生和作品对话,和作家对话,这是非常重要的,这实际上就是要求语文课要教出语文课的个性。”可见,真诚对话、深度对话就是渊深学养,磨砺审美敏感的一种方式。因为不懈地真诚对话,深度对话,言语生命融合,言语生命表现与创造便会水到渠成。

与此并不矛盾的是,对学生情况的熟稔,对课程知识的精准把握,对汲安庆所说的“篇性”的审美开掘,这些隶属于语文教学魅力的元素,在名师教例中均殊途同归地呈现了出来。作为普通语文教师,可以就“近”取经,就“便”取经,一切以自身的实际为出发点。语文名师善于陶铸百家,努力追求将每一节课上成精品,真的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借鉴。

天津师大楚爱华教授说:“性灵+深刻,思辨+建构,冷与热,情与理,赤子+老到的汲老师构成了语文界一道光影传奇。”这个评价对《中学语文名师教例评析》最适恰不过了。汲安庆的评析不仅将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的秘妙深刻、灵动地揭示了,而且将语文教育哲学、语文教育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风景,语文名师们的治学之道,乃至“软肋”也趁势赤诚而老到地揭示了。

董一菲认为《再别康桥》中的“青草更青处”有“化无形为有形”之功,“青”字的叠用“有强烈的暗示和象征作用”,有“回到青春,回到大学,回到初恋”的感觉。汲安庆并不断然否定这样的联想,甚至认为这样的体认有其深刻的一面。可是他认为这样省去分析过程,一步到位的结论,“极有可能使许多学生不知所云,也在不知不觉中放逐了磨砺他们思辨能力的契机”。

汲安庆的论断聚焦的是当下语文课堂诸多教师常犯的错误。举着“文本分析”的旗帜,不关注具体字、词、句的关系与妙处,直接告知学生结论,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素养怎能提升?没有了分析的过程,结论就成为空中楼阁,不管是怎样的结论,掷地有声也好,鞭辟入里也罢,都只会在学生的心头一划而过,不会引起任何的回响。由此可知,抛弃过程直奔结论实乃舍本逐末之举。课堂教学的节奏可以快,可以慢,可以紧凑,可以舒缓,却不能把分析的过程省略。分析过程是最见能力、最见学养,最见创造力的,也是占有式学习走向存在式学习的必由之径,岂能轻易丢弃?

尤立增在《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中认为,林黛玉婉谢邢夫人“赐饭”、在王夫人房中注重座次等情节表现的是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汲安庆对之持反对态度。他认为这种见解看到的是黛玉性格中的“恒”,未发现她性格中的“变”。“倘若以‘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加以一劳永逸地定性,并用其他细节来佐证,这完全是论文的写法而非文学的笔法。”作者认为小说中的写法刻画的是人物的流动之美、变化之美、精致之美。从来如此便对吗?笔者扪心自问。看来笔者也是被拿来主义所控制,惰性随身,贪图轻松。在笔者看来,汲安庆的观点可谓独树一帜,令人心中如敞开一扇大门、喜迎阳光在内心生长。当一个语文老师对于教参的观点、专家的观点、同事的观点从来都信以为然的时候,他就不会有怀疑精神,也不可能有任何的创造力。

从汲安庆的评析文字中,笔者深深地懂得:名师即便再优秀,“名师”二字也只是个驿站而已,可以当作短暂的休息之处,却不能一劳永逸地安躺其中。真正意义上的名师意味着永不停止的生长与完善。邓彤于《锦瑟》一诗教学中称“诗中所有的感情和议论都与一张锦瑟有关”,在教学过程中却没有对这一观点加以分析论证,这是许多语文教师都会出现的离题现象。这一短处被汲安庆发现后,提出了非常接地气的改进策略,十分豁人耳目,也令我凛然而惊:名师尚且问题多多,更何况普通教师!任何人不管在何时、何地踏上学术之路,皆注定走上一条没有圆满终点的道路。因为学术研究是破与立、立与破不断交替的循环过程,它有渐渐提高、渐趋完善的某个时刻,却永远没有完美无缺的某个终点。

借助名师教例,与名师进行智慧的交锋、精神的撞击、思想的呼应,汲安庆既是名师们的知音,又是他们的诤友。孔夫子曾说过:“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直者,正直。谅者,诚信。正直与诚信这两种关系密切的品质,在汲安庆身上鲜明、真切地体现出来。他在表达自己观点时对语文同道以礼相待,有曲径通幽之妙,让人读后倍感熨帖的同时又有醍醐灌顶,思想拔节的敞亮。“多闻”指的是他见识上的博才多学,文艺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的知识均信手拈来。他文笔上的雄肆酣畅,既有学术论文的沉稳扎实又有文学作品的逸兴遄飞。

比如他评析黄维陆《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认为:“成功的教学点染,可以使教学曲径通幽,又能柳暗花明;拍案惊奇,却又润物无声。像万绿丛中的一点红,美得清新、艳丽,令人心醉;像观音菩萨的净瓶中水,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真正的触处生春。”评析黄维陆教例中朗读的精致美时说道:“一个大老爷们,拥有如此的婴儿眼光,赤子情怀,纤敏视角,细腻体验,让人平添无限的感动!” 单看这些文字,哪里会想到它出自一本逻辑严密、论证有据的学术著作呢?感性走向理性,理性融入感性,他做到了,且做得那样浑然天成。

汲安庆深知每一个成功的课堂背后一定暗含着教师深刻且丰富的生命体验,生命体验的背后站立的必然是一个大写的“人”。通过对《陈情表》教例的评析,汲安庆认为李老师是一位努力垂范、深谙超越之道的老师。“作为她的学生,一定很幸福。课堂的听讲一定不愿大意,素养的积淀一定不愿懈怠,言语表现的实践一定不觉乏味。因为她太会追问,太会引领,太会发现了。”之所以有如此看法,是因为李老师的教学紧贴学生的认知结构,善于通过多角度的对话,激疑、点染、移情、启悟,“使学生的认知不断提升,体验不断加深,进而获得精神生命拔节的快感”。笔者如果能有这样的教学境界,哪一堂课不能获得酣畅淋漓的享受呢?

沉浸在汲安庆的评析文字中,笔者仿佛见到了一个硕大无比的圆桌论坛,看到他正与名师们谈兴正浓。他们之间有质疑,有争辩,有激赏,但更多的是解惑后的欢愉和沉醉。有读者称:“读汲老师的评析文字是一种享受,被汲老师的文字评析是一种幸福。”虽然笔者不敢说已把《中学语文名师教例评析》读透读通,但阅读过程中豁然开朗的欣悦确是不断的。从这个角度说,笔者也是很享受,很幸福的人。

对于优质的书,阅读肯定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反复读,读反复。《中学语文名师教例评析》正是这样的一本优质之书,笔者很珍惜与它的温暖遇见!

[作者通联:福建惠安县建设北路惠安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安庆评析中学语文
恰巧而妙 情切致美——张名河词作评析
鱼殇
评析复数创新题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