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微博式作文教学
2020-05-09李仁甫
李仁甫
一、从微博说起
1.“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
这是新浪微博宣传语之一。“刚在跑步机上走了半小时,出了一身汗,感觉不错。有两个多星期没跑了,要是能坚持效果应该不错。”这是新浪CEO兼总裁曹国伟的第一条微博,2009年9月14日傍晚由手机上传,当时新浪微博刚刚兴起。这条平淡的微博,被转发3次、评论34次,之后掀起了互联网各大网站新的浴血鏖战,成为网络新的激情和生命力来源。不到一年,新浪微博已经风云突起,傲视群雄,而曹国伟本人也因此获得2010年度“十大华人经济领袖”称号。
微博“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记录精彩,记录生活。微博的写作形式类似于随笔、漫笔、札记、日记,作者可以绕过严肃性的“考查”而直接面向生活。这样的生活是当下的、切己的,或者是从当下出发,从切己开始。感受生活脉搏的跳动,有感而发,会使人们更加喜欢微博,不断写微博。
这种写作理念,强调“此在性”。“此在”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他的巨著《存在与时间》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Dasein”一词无法翻译成中文的术语,它由两部分组成:“da”(此时此地)和“sein”(存在、是)。为表达“da”与“sein”本身的关系,现在比较通用的译名是“此在”。 海德格尔认为,人不在“主体”中,而在世界中,在他所从事的事情中。人于何处,他就于何处实际生存。为了避免把人误解为一个主體物,他把人称作“存在于此”或“此在”。也就是说,人的基本情况就是——人生在世。人同世界不能一刻分离,离开世界就谈不上人生。因此,人生在世,指的就不是把一个独立于世界的人放进一个世界容器中去,指的是人同世界浑然一体的情状。
当然,我借用“此在”这一概念,并不想往复杂处去想,而不妨简单地理解为“此身在此时此地”。这里,只是表明微博式写作的基本导向:直面当下生活、切己生活。我把这一理念称为“此在性写作”。
2.“分享你想表达的,让全世界都能听到你的心声”
这也是新浪微博宣传语之一。写出的文字不是用来自娱自乐的,更不是用来尘封雪藏的,它随鼠标的点击而立即发送出去,给远方每一个愿意刷微博的人阅读,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自己的知音。你的心声,就是世界的回声,比如一部卖座电影、一位退役的篮球明星、一档选秀节目,都有几十万上百万的人在谈论;京沪高铁四天三起故障,引发网友对铁道部服务意识和技术保障的质疑。
通过微博,人们交流的欲望不断得到满足,又不断地被激发,于是越来越渴望写微博,把微博写得越来越好。我把这一理念称为“多向度交流”。
3.“沉默的大多数在微博上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这又是新浪微博宣传语之一。微博不仅是写作,也不仅是交流,它还是展示。生活心得、工作收获等诉诸文字后可以长时间地留存在那里,如同展品呈现在展台上,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为自己点赞,给自己评论。有人说刷微博,便是刷存在感。“刷”,意味着我们的微博在高频率展示;“存在感”,意味着展示时有成就感、获得感。有成就感、获得感的人,会更在意这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会更积极地写微博、写好微博。我把这一理念称为“高频率展示”。
二、“微博”的理念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比起其过去的网站、BBS论坛、博客等,作为新媒体的微博,具有自己强大的优势:把“写作”“交流”和“展示”等理念很好地综合并且融贯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系统性的平台。这个平台给我们作文教学带来的启示就是,我们能否做到把“写作”“交流”和“展示”等理念很好地综合并且融贯在一起?
严格意义上的微博,自然得依赖于互联网——是互联网承载着“写作”“交流”和“展示”的理念,把一个个网友联结在一起。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能否承载起“写作”“交流”和“展示”这样的理念,把一个个学生联结在一起吗?
仔细想来,我们的“班集体”这一组织形式,不正类似于互联网吗?“班集体”并非抽象的名词,它是由几十个学生构成的。这些分布在教室不同“经纬度”的活生生的学生,完全可以发挥“互联网”功能。互联网式的“班集体”把所有学生联结在一起,于是他们便可以在这种组织平台上独立写作、横向交流、展示成果。遗憾的是,很多语文教师理念落后,目中没有可以互动的学生,不能充分发挥“班集体”这种互联网式的作用,而仍然板着僵硬的面孔搞单向灌输。
那么,在由“写作”“交流”“展示”等理念构成的微博式作文教学中,其“写作”“交流”和“展示”的理念应该如何践行呢?
1.写作话题强调“此在性”
“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我们的学生其实也可以“随时随地”发现当下生活、切己生活的“新鲜事”。如果平时少一点严肃性的“考查”,多一点自由式的写作,让他们经常从当下出发,由切己开始,那么他们就会有感而发。而总能有感而发,无疑会养成他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评说生活的真本领。有此真本领,何惧期中期末、小考大考、中考高考这样的“考查时刻”?
在我的作文教学计划里,每周安排两次这样的写作。因为是自由写作,我从不让学生在课堂上限时完成,而是固定在某天晚上由学生自由完成。至于篇幅,不作严格限制,没有上限,只有极其宽容的下限——140个字(正好是新浪微博的上限)。运作下来,我从不担心学生会固守140个字的下限,而每每高兴于他们越来越长,正常写到七八百字,甚至写到千字以上。
考虑到“班集体”中的学生都有重合的生活空间、交叉的生活经历,同时为便于课堂交流时大家有视域上的融合、心灵上的碰撞、思想上的交锋,我每次都为他们提供一个共同的热点话题。所有话题,都关涉学生的当下生活、切己生活,要求他们“与生活同行”,从当下出发,从切己开始,至于走多远,完全由他们自己决定。因为一个个话题都关涉学生的当下生活、切己生活,类似于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具有个性特质,这就很好地避免了“普适性”作文题目存在的弊端。下面请看一些典型的写作话题——
写作时间:2017年10月10日
作为高一新生,你们有的来自我校初中部的,有的来自我市不同县区初级中学。课余饭后,你或独自一人,或伴随他人,常常漫步在美丽的校园里,渐渐对高楼、场馆、花径眼熟起来,却又未失新鲜感。也许熟悉到旮旮旯旯、彻头彻尾时,你反倒会觉得“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入学一月有余,你不妨以“盐中的风景”为话题写一篇微博。
写作时间:2017年10月17日
這几天,你学习了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 专题中的一组文章,应该会被那深沉、优美的故园情思感染吧。你不妨想想自己的家乡有哪些风物,你对这些风物有什么样的情感体验。请以“吾乡风物”为话题写一篇微博跟同学分享。
写作时间:2017年10月31日
最近,我校一直以各种形式开展九十校庆纪念活动,而10月29日对海内外直播的庆典把纪念活动推向高潮。作为盐中学子,你不会置身事外,一定有独特的经历、新鲜的见闻、深刻的体验和深沉的感慨。请你以“我与校庆”为话题,写一篇微博。
——以上热点话题,有的跟他们生活的空间(校园)有关,有的跟他们生活的时间(节日)有关,有的跟他们生活的处境(在异乡)有关,有的跟他们生活的背景(校庆)有关。总之,除了偶尔穿插几次严格意义上的“考查作文”之外,一学期大部分时光都是让他们“与生活同行”,从当下出发,从切己开始,充分感受生活脉搏的跳动。
一位学生在一篇微博里谈了自己写微博的感受——
写微博时为了遣词造句而绞尽脑汁,是多么痛苦,可每当语顺篇成时,我总是端着微博本仔细端详,就像看着自己精心完成的画作,即使它依然纰漏百出,即使微博写到深夜,但一个“打成电子稿”的老师鼓励便足以抵消这困乏。
2.现场交流突出“多向度”
“分享你想表达的,让全世界都能听到你的心声”。其实我们的学生在作文课上也渴望“分享”——或朗读自己的作文,让同伴评价一番,或听同伴朗读他们的作文,自己来评价几句。这种横向交流,往往具有很强的生成性,那显示出的亮点值得教师点赞和顺势发挥,那暴露出的缺陷又给予教师出手相助的良机。
因为注重了生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所以作文中的亮点和缺陷会在交流现场中通过学生之口频频显露,这就相当于他们在“互改作文”,于是教师在这种微博式作文教学中用不着详改作文,其精力真正被解放出来。基于这个情形,每次作文收上来我都略改,基本上不写评语,只是把我认为较好的作文标注出来,把我想“特别推荐”的作文记录下来,这样大致一个小时即可搞定。
当然,交流应该是多向度的。生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并不排斥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把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建立在生生之间横向交流的扎实基础上,让生生之间的横向交流逐渐聚焦于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之中——就这样在这种大面积、多样化的交流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得以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以发挥,作文教学的效率得以提高。教改期间,我所教班级作文均分高、高分多,主要得益于作文的成绩,我教的一个班级在2017届江苏省语文高考中人均115.29分,在平行班级中最高,而130分以上则有4人(全校32个班计29人)。
下面介绍一下我在课堂上是如何具体展开多向度交流的——
(1)课堂交流的第一阶段:学生公平抽签—读稿—点评
班集体中总有一些学生作文水平暂时不高或性格内向、为人低调,可谓“弱势群体”,他们不适应自由竞争的交流氛围,或在自由竞争中常因犹豫不决而错失机遇;还有一些学生对作文不够重视,态度马马虎虎。为了照顾前者,鞭策后者,我先通过抽签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可能获得交流自己作文的机遇。
因为抽签相当于上帝选中某个学生,所以我常常戏说我的抽签之手是“上帝之手”——它象征交流的公平性。抽签后,被选中的学生朗读自己的文稿,然后其他学生点评。此时我认真倾听,根据现场捕捉到的信息,临时调整课前的备课思路。
抽签常常会给羞赧的学生一个台阶,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走上讲台交流微博。
比如,一位学生分班时给我留言道——
您带给了我、我们很多新的事物、新的理念。自由的课堂抒发思想的机会,是在过去不可能得到或想过的。
(2)课堂交流的第二阶段:学生自由竞争—读稿—点评
班集体中总有一些作文水平暂时领先的“领头羊”、交流欲望比较强的“急先锋”,他们往往在自由竞争的交流氛围中如鱼得水。抽签形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发言冲动,甚至这种形式有可能永远不能使他们获得表现自我的机遇。为了体现公平,最好抽签;而为了鼓励竞争,还必须让学生有机会举手。当然,如果举手者过多,有时也可以限制发言的名额,取其最先举手的几位。
如果说抽签环节举起的是“上帝之手”,那么竞争环节便是大家“该出手时就出手”,或者可以称他们所举之手为“自我之手”。机遇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抢到机遇的学生便朗读自己的文稿,然后其他学生点评。此时我继续根据现场捕捉到的信息,临时调整课前的备课思路。
(3)课堂交流的第三阶段:教师特别推荐—读稿—点评
生生之间横向交流之后,还需要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在生生之间进行横向交流时,教师耳听八方,既明其亮点亦知其不足,掌握了极其丰富的信息。带着这些宝贵的信息,教师在“特别推荐”典型作文并朗读、点评时,就可以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浅到深,有针对性地进行方法性指导,充分发挥“借力打力”的助学作用。
3.成果展示注重“高频率”
课堂交流实现了微博般的效果,不过微博的原理还得继续借鉴。微博交流之后,微博继续留在那里展示,就像展览馆一样随时供人浏览。而课堂交流后,脱颖而出的佳作最好不要止步于此,而应该继续展示于人们的眼前。
“沉默的大多数在微博上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我们的学生并非天生的沉默者,他们在内心里其实也渴望拥有这样的舞台来充分地展示自己。对于作者来说,展示是一种尊重,可以使他们的劳动成果得到承认;展示是一种机遇,使他们的作文有可能被报刊编辑看中;展示是一种动力,可以促使他们在写作上做到“更快更高更强”。
那么,展示佳作的途径通常有哪些呢?
(1)印发。佳作可以转化成电子稿打印出来,或者直接复印出来,然后发给每个学生阅读、参考;与此同时,也可以贴一份到教室的墙壁上,让不同学科的任课教师都有可能看到。
(2)网推。可以建立班级博客,或者建立班级微信公众号,把每一次佳作都展示在那里,不仅使本班学生看到,也让更多的读者看到。就我班级而言,因为我的生成语文教学研究团队有影响甚大的“咱们的语文课”微信公众号,我经常把我学生的佳作推荐到这个公众号“生成好作文”专栏上。推送出来的佳作往往点击量很高,有的还被《中学语文》《全国优秀作文选》《江苏教育报》《现代写作》《作文与考试》《疯狂作文》等重要报刊的编辑选用、发表。
(3)荐稿。教师可以为佳作写点评或推荐语,积极寻找投稿线索,帮助学生在全国作文类报刊上发表佳作,至少争取在校刊校报上发表出来。
三、微博式作文教学的定义
从直接的理念来看,微博式作文教学合理借鉴了微博体“此在性写作”“多向度交流”“高频率展示”等重要理念,把写作、交流、展示等环节加以有机统合,在写作、交流、展示等方面推出系统性的教改措施,这便超越了作文教学中“写作—讲评”的简单模式,最大程度地克服了写作主体性缺失、生活源头枯竭,课堂交流形式单一、横向交流被忽视,写作成果展示不多、推广不力等流弊。
但从更深的理念背景来看,微博式作文教学还是以“生成性学习”为基本理念的。生成性学习是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于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学习的生成过程”是这样的:学习者以原有的认知结构、已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事件和脑的信息加工策略,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主动选择信息和建构信息的意义。维特罗克在界定“生成性学习”时突出“原有……”“与环境中……互相作用”和“主动选择……和建构……”三个关键点。三个关键点揭示了生成性学习的三大成因——释放源动力、创设互动场和激发主动性。有此成因,外来的信息及其意义在学习者那里便必然发生这样的转换:信息被其有条件选择,信息的意义被其重新建构。这就是生成性学习的发生机制。
微博式作文教学高度肯定学生身上写作的源动力,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帮助他们空前地释放这种源动力——与学生当下生活相关的真话题、活話题便是诱发其源动力不断释放的主要措施。
微博式作文教学积极创设互动场,让学生在这样的场域里进行包括“学生公平抽签—读稿—点评”“学生自由竞争—读稿—点评”“教师特别推荐—读稿—点评”在内的多向度交流。
微博式作文教学大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此在性写作中少一点煎熬感或者化煎熬为享受,在多向度交流中少一点被动感或者化被动为主动,在高频率展示中少一点驱动感或者化驱动为冲动。
由此可见,微博式作文教学完全符合“生成性学习”的发生机制,或者说微博式作文教学就是以“生成性学习”为基本理念的。
最后不妨给“微博式作文教学”下个定义:微博式作文教学,是指以“生成性学习”为基本理念,合理借鉴微博“此在性写作”“多向度交流”“高频率展示”等重要理念,把新课标中的写作观、交流观、展示观加以有机统合而形成的以“写作—交流—展示”为特征的一种新型作文教学范式。
四、微博式作文教学的课程价值
我所倡导的微博式作文教学,植根于我的作文教学实践,却又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基本精神相吻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必修课程学习要求”部分,要求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必修课程学习要求”部分,也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学习任务群5 文学阅读与写作”部分,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微博式作文教学已把“更多展示”这一建议落到实处,创造了印发、网推、荐稿等许多展示学生作品的“机会或平台”,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成就感”。
然而,很多教师往往忽视“高频率展示”这个环节,不注重“后写作时间”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看不到作文教学的后续效应,而以为给学生分数和评语便可万事大吉了。殊不知,作文教学的成功不全是智力因素的作用,往往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功效。
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层次论告诉我们,人往往渴望被尊重、被承认,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学生的佳作被教师通过印发、网推、荐稿等不同形式“盘点”“热炒”“疯传”,这多多少少都会给他们写作带来积极的影响吧?这种积极的影响,又叫“良性循环”。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圣经》中的马太效应讲的其实正是这种“良性循环”。如果更多的教师看到这种良性循环,那么作文教学的效率之光就会照射到“最后一公里”——展示环节上。
白居易在《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诗中云:“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好的作文也是如此,需要我们领会“天意”。学生——写作主体内心世界之“天意”,值得敬畏;新课程先进理念之“天意”,需要参透;作文课教学规律之“天意”,应该摸清。“微博式”作文教学顺应“天意”,力求在此在性写作、多向度交流和高频率展示的系统性教改措施中,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生成一首首好诗、一篇篇好文!
[作者通联:江苏盐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