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辨析前提真伪 提升质疑品质

2020-05-09王镇宝赵艺阳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柳妈精卫祥林嫂

王镇宝 赵艺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要求高中生要做到“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将批判性思维提升到了重要的地位。“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质疑是批判性阅读的起点,也是批判性阅读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科学理性地提出质疑呢?或者说,如何提升质疑品质,让质疑变得有价值和意义,进而有效地进行批判性阅读呢?

从本质上讲,所谓质疑,其实就是提出一个崭新的命题;而任何一个命题,都是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要使质疑(即新命题)的结论变得有理有据,首先就必须保证前提为真,否则质疑将无效,或者只能得出“伪结论”。但许多高中生在阅读文本提出质疑时,往往有意无意地犯上运用“假前提”进行推理的陋习。

前提真实是科学质疑的先决条件,批判性阅读的质疑前提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1.区分文本类型;2.辨析前提真伪。

一、区分文本类型

科普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语言风格迥异,前者惯用科学术语,而后者常用文学语言,二者有著较大的差别。二者虽然有所交叉,但是各有侧重点,科学追求真,文学追求善与美,阅读时要作区别对待。科学注重推理的严谨性,为实现“真”的目标,有时只能忽略甚至牺牲“善美”,强调可靠的事实或者理论依据;文学则除了追求“真善美”,还要强调作品的可读性,故而小说、散文、诗歌常常借助各种修辞手法,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阐明事理或分享人生经验、感悟,审美鉴赏与知识领悟并行,同等重要。文学倘若失去了“文”,读者读之将变得索然无味。若将文本知识比作小鸟的躯体,那么,美的语言将是小鸟的翅膀;文学失去了审美艺术功能,就是一只折了翅的鸟儿。

阅读时,读者一定要区分到底是哪类文本,不可以混淆两者的界限,张冠李戴,否则一开始“前提”就失真了,而利用“假前提”去推理“结论”,只能得出“伪结论”,质疑就成了无的放矢,毫无意义。

然而,就如同德国俗语所云:“任何比方都是有缺陷的。”我们说“站得笔直的小伙子像一棵青松”,但小伙子毕竟不是青松,没见过异性的“女儿国”国民也无法用青松的形象来勾勒或想象准确的小伙子形象,这或许就是当《西游记》中货真价实的男性——唐僧,来到这个国度时,便征获“女儿国”众女芳心的原因之一吧。

不仅比喻如此,类似的语言修辞“缺陷”现象不胜枚举,如因夸张、拟人、通感等手法的应用而导致的“失真”。“缘愁似个长”的李太白用夸张的手法感叹“白发三千丈”,我们对此并不会感到突兀,反而觉得贴切形象;但若以科学的眼光来看,人的头发一辈子都不可能长三千丈。杜少陵用拟人的手法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只是为了表达内心的伤感,读者却不可从“草木本无情”的现实依据来批判杜诗的失真。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一文中用同感手法来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将本是通过嗅觉得到的“清香”比喻成“歌声”,而“歌声”是人们通过听觉听取的,将嗅觉和听觉有机地融合。倘若读者在此处较死理,非得用嗅觉和听觉的各自功能妄加批判,就难免贻笑大方了。

成语 “南辕北辙”讲述了想往南(到楚国)而车子却向北行的故事,旨在告诫人们如果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那么将难以实现目标。语文教师在讲授此故事时,难免碰到学生提出质疑:地球是圆形的,无论是向北还是朝南,最终都有办法到达目的地(楚国)的。

首先,我们要肯定这类学生善于动脑思考的习惯,但同时也要科学地分析此质疑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否则难以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

那么,该质疑问题出现在哪呢?

“地球是圆形的→向北还是朝南,都可以到达目的地(楚国)”,这样的推理,貌似无懈可击。但这当中忽略了一个前提,“南辕北辙”是一个寓言故事,而非科普作品,脱离了文本类型而“质疑”;并且,“地球是圆形的”的现代人的地理常识,中国古代人们崇信“天圆地方”,根本不明白“地球是圆形的”。所以,这类质疑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前提是假的,逻辑推理时,既脱离了文本类型,也不尊重古人的认知。

语文教师明白此理,面对学生的诸多质疑,就可以做到迎刃而解了。

在讲授“精卫填海”神话故事时,不少学生提出以下质疑:1.精卫生命是有限的,无法填海,填海行为只能是徒劳无功;2.大海深度会随着板块运动不断变化,精卫根本无法填海;3.精卫如果真的填海了,其他鱼类将会失去家园,这是精卫将自身的不幸转移到别人身上了。面对这些质疑,该如何阐释呢?

第一个质疑,“精卫生命是有限的→精卫无法填海,填海行为只能是徒劳无功”,推理的前提是“精卫生命是有限的”,显然是站在现代生物学的角度来解读文本的,忽略了在神话故事里,动植物是可以“长生不老”,甚至羽化成仙的。第二个质疑,“大海深度会随着板块运动而变化→精卫根本无法填海”,推论前提“大海深度会随着板块运动”,是从现代地质学角度提出质疑的。第三个质疑则是从现代生态学理论的角度提出质疑的,然而古人并无此观念,况且古代社会的环境破坏没今天这么严重,环保问题也没今天这么严峻,“青山绿水”抬眼可得;此外,精卫也没有如此不良动机,文本中根本找不到依据,纯属无中生有。

以上这些质疑,貌似天衣无缝,无懈可击,颇能体现“批判性思维”,实则不然,因为它们都忽略了文本类型,神话故事根本不能用现代科学理论的角度来解读;再说了,早期先人们也没有现代人的知识和理念。换言之,这些质疑的前提“失真”,故而所得出的结论也是“伪科学”的。

学生倘若不注意此问题,容易产生一些无意义的“质疑”,由一些“假前提”推理出“伪结论”,并为自己的阅读收获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是在批判性地阅读、创造性地提出个人的见解,殊不知自己是在“胡疑”,从一开始就犯了逻辑性错误,用假的前提去进行推理。

二、辨析前提真伪

文本类型对前提真伪的判定无疑有着重要的影响,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学会辨析文学类文本当中质疑前提的真伪。

那么,如何辨析前提的真伪呢?主要是看前提所表述的内容是否符合客观事实,或前提所反映的现象或事件是否符合已被证明的科学原理或共识,如数学公理、化学原理或物理学定律等。

例如,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其中提到一些情节:“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很是反感,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柳妈还一脸“诡秘”地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并告诉她由于生前嫁了两人,死后灵魂会被“锯成两半”。对此,传统观点认为,柳妈是个冷漠无情的人。

那么,我们来梳理一下得出此结论的推理过程:“柳妈没有同情安慰祥林嫂→柳妈是个冷漠无情的人。”

首先,我们来一起辨析一下“柳妈没有同情安慰祥林嫂”这个前提的真伪。我们要先明确柳妈的人物形象。对于祥林嫂的再嫁,柳妈认为祥林嫂不如索性撞死,因为古代封建道德对女性的贞洁有着严格的要求。从这点上看,柳妈无可厚非,她只是一名普通劳动妇女,自己也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本身就是一名受害者和不幸者。其次,柳妈是真心想帮祥林嫂的,她劝祥林嫂捐门槛,动机是好的,并非一个十恶不赦的人;相反,她还真心地关切到了祥林嫂的灵魂深处,只不过,适得其反,好心办坏事而已。最后,从小说的创作上看,柳妈对待祥林嫂的态度,是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情节发展的,属于“本色当行”;也符合作品的人物设计,彰显出鲁迅塑造人物的高超笔力。

思想决定行为。要求柳妈开明地接受祥林嫂的改嫁问題,无疑拔高了柳妈的思想觉悟和人物形象,自以为是地利用现代西方开放式男女观念来解读文本,不仅不符合鲁迅先生的人物设计,而且不符合客观事实——柳妈做不到。

再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对王熙凤人际交往问题的质疑。由于长期以来受到意识形态和方家学者们“权威”解读的影响,人们心目中《红楼梦》的王熙凤大多呈现为这样的形象:干练、泼辣、虚荣、阿谀奉承、极富心机、心狠手辣等。在这种强大的阅读心理“暗示”下,以至于对王熙凤的正常人际交往也产生了质疑,认为王熙凤对林黛玉的赞美,是王熙凤阿谀奉承的生动写照。其推理形式如下:“见面时王熙凤赞美林黛玉→王熙凤是个阿谀奉承的人。”这个推理的前提是假的,不符合现实。在现实中,谁人见面没客套寒暄几句呢?更何况王、林还是首次见面。我们不应质疑王熙凤的正常人际交往;相反地,还应对她的交际能力点赞。

那么,真正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呢?问题就在于,王熙凤赞美贾家嫡女和贾母是根本目的,而赞美林黛玉只是附赠品,是次要目的,这才是王熙凤阿谀奉承的生动写照。

但不管再怎么“附赠品”,再怎么“次要目的”,王熙凤至少把首次见面时对林黛玉该客套寒暄、该嘘寒问暖的事情给做了(这也是任何一个正常人与陌生人见面时都会做的),从这个角度上看,王熙凤并非一无是处,她的话语在林黛玉听起来至少不会感觉不舒服,反而可能而觉得相当熨贴,拉近了自己与贾家嫡女们的关系,有助于今后的相处,确实抚慰了林黛玉初来乍到不安的心。所以,我们不应该全盘否定王熙凤的言行举止,否则转化到现实生活中,以后大家逢年过节碰面时,再也没人敢说“恭喜发财”“新年快乐”之类的话了,容易被贴上“虚伪”“阿谀奉承”的标签。对于王熙凤的行为,除却批判其阿谀奉承的一面,还要肯定其善于抚慰人心的一面,而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王熙凤,对她什么都质疑,都一概否定。

总而言之,对这类质疑,我们要认真辨析质疑前提的真伪,否则容易人云亦云,难以得出科学准确的结论。

质疑是批判性阅读的重要环节,但在提出质疑时,首先要考虑文本的类型,区分到底是科学类文本,还是文学类文本;即便是阅读文学类文本,也要学会辨析质疑前提的真伪,查看前提所表述的内容是否符合客观事实或规律,从而提升质疑品质,进行有效的批判性阅读。

[作者通联:王镇宝,福建泉州市石狮第一中学;

赵艺阳,福建泉州市安溪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柳妈精卫祥林嫂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精卫填海
不可忽视的“局内人”
“撕名牌”大战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精卫鸣,歌东海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
《祝福》中柳妈的艺术形象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