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利用财会报表做好统计工作的策略

2020-05-09王贞

财会学习 2020年11期
关键词:统计工作财务报表策略

王贞

摘要:财务和统计工作是经济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财务工作与统计工作的工作质量,很大程度决定经济管理水平及其效益。财务数据支撑起统计分析工作,统计分析反馈至财务效益,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财务工作中必须重视两者的双向协同性,以此提高单位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其可持续性稳固发展。本文以此为题,首先分析财务报表工作与统计工作的连带性,而后阐述两者区别,再分析现阶段事业单位财务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如何利用财务报表做好统计工作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财务报表;统计工作;连带性;策略

一、财务工作与统计工作的连带性

(一)管理体系的相似性

就单位工作的管理、实际开展视角来说,不论是财务工作或是统计分析工作,都是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1]。管理体制层面,两项工作均具有一致性的参考原则与运行准则,即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制。且侧面来说,统计工作的主要工作是统计并管理单位日常运营中产生的财务数据,保证资金的合理运作。而财务工作如出一辙的即是,主要核算单位的资金运作情况及其双向利益相关性,以此反映单位的真实运营情况,辅助开展决策活动。

(二)工作范围的相似性

从单位的工作开展视角来说,财务工作主要是将企业内部经营情况进行精确可视化的数据化,统计工作则是基于单位管理、发展的宏观层面,核对、分析并预测下阶段工作的现实需求,因而两项工作都是为单位的决策提供实质性的参考依据。同时在现阶段经济管理工作的组织架构中,各类财务基础信息主要仍旧是财务工作与统计工作所提供,因而两项工作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特性。

二、财务工作和统计分析工作的差异点

财务工作与财务统计存在较多相似之处,同时也具有一系列区别。首先,财务主要根据会计学而开展工作,记账以货币为主要单位,实行复式记账原则,主要反映资金运作情况,为国家、投资方、管理人员了解并掌握企业的运营情况提供实质性的参考,结合事业单位来说,本质上即属于个体性、经济性的公共类服务;财务统计工作则以统计学为主,财务制度为辅。主要统计经营情况的总体数量特征,侧重于大量、总体的一致性与差异性,针对于个体,也只是侧重于关注于个体某个要素的变化、差异所外化的特征与发展规律。财务统计以货币为主要记账单位,结合货币计价、成本核算、账户设置、凭证填制与审核等财务方法系统性、不间断性记录、分析单位的经济业务与收益情况。而财务统计的记账工作不仅仅包括货币,还包括实物固定资产、劳动等,主要运用分组法、卡方检验、指数、相关性以及回归线性等方法计量、分析各数量间联系。

三、现阶段事业单位财务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统计分析机制的不合理

由于财务统计分析工作涉及范围较为广泛,除了直接联系财务部门以外,还涉及到数据采集、行政、后勤等各个部门,因此必须完善财务统计分析机制。然而现阶段大部分事业单位并未深刻意识到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同性之于财务统计分析工作的重要性,在各个部门工作的多向协调机制的完善还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财务统计分析工作普遍认为是财务部门的本职工作,其他部门无需参与其中,只被动化接受即可,甚至是所提供的各项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也相对存疑,致使财务统计分析的有效性难以保证。财务统计分析机制的不健全,还体现财务统计分析与单位发展战略目标未形成正相关的连带性,未切实结合单位的发展目标,进而难以从数据中分析、提供单位发展所需的决策建议。

(二)财务统计分析模式的不健全

现阶段,仍然存在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工作模式不够先进化、不够高效化。很多地区事业单位并未引入或建立结合岗位需求、工作职能尤其是财务管理工作与之对应的财务统计分析平台,“互联网+财务统计分析”的协同工作模式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FSSC、云会计等技术的应用更少,尽管对财务统计分析结果的精确性影响较小,但对于工作效率来说确实具有显著的差别,可导致综合成本的增加。此外,部分事业单位并未重视财务数据信息与单位內其他工作信息之间的连带性,统计分析工程中,侧重于资金运作情况,而相对淡化了资金对立面负债、损益类等对单位发展的影响,致使财务统计分析结果的可深究性、可拓展性不强。加之属于国家事业单位,导致事业单位并未重视“经济效益观”之于单位发展的重要所在,必定使得财务统计分析工作缺乏多向资源的协同融合性。

(三)财务统计分析方法亟待完善

现阶段,大部分事业单位都存在统计分析方法固化单一的问题,导致分析结果的实质性不高,难以提升资金流动循环效率。其并未将比率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等各类手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或只是单一运用其中一种,以至于财务统计分析工作缺乏一定的综合性、可拓展性。同时,财务统计分析方法不完善还体现在未重视事业单位的服务本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基本特性入手而开展财务统计分析工作,例如上文提到的分析资金运作情况中,对资金使用效率的分析力度相对不足,难以切实挖掘出影响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状况的各项因素,进而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决策产生一定影响。

四、运用财会报表工作提高统计工作质量的相关措施

(一)构建可行性高、合理的企业核算管理体系

财务统计工作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作为以国家为主导的事业单位也不例外,必须将经济效益观融入在内。加之会计工作与统计具有正相关连带性,单位必须将财务核算工作作为根本,将财务统计工作作为基础,以促进两项工作协同发展为核心导向,不断完善及创新组织及其职能的核算手段,切实避免工作职能出现多极分化现象。首先,单位必须充分发挥财务统计的功能,减少重复性工作[4]。管理体制不可与政府管理需求脱钩,统计报表由一手人员承担主要责任,会计审核工作中已经含有的财务数据,则无需进行二次核算,统计核算应当根据会计核算无法提供相应的材料而承担相关责任。进而有效保证且促进财务统计人员将主要精力投身于市场数据收集、分析、预测、整合统计管理等一线工作中,最大程度的发挥统计人员的岗位价值及其作用。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财务制度

唯有结合单位实际情况与日常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性高、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财务、统计人员日常工作的有理可依、有章可循[5]。同时保证制度的严格执行,职能落实到位,保证管理财务人员与统计人员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三)完善财务统计分析方法

事业单位必须将完善财务统计分析方法作为提高财务统计分析工作效率与综合质量的基本前提工作,提高对促进事业单位的资金流动循环效率上升的重视程度,综合且協同运用比率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等一线分析方法,侧重于统计分析的针对性、综合效益性。

(四)加大企业财务人员与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

统计人员作为工作核心部分,单位必须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活动。根据单位内外部、工作情况层面的宏观与微观的现实需求,以提升统计人员专业水平为核心导向,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活动[6]。

五、结语

财务工作与统计分析工作都是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两者具有直接连带性,相互促进,而又具有明显的差别。单位必须提高财务工作与统计工作的双向协同性,保证充分发挥其优势所在,促使企业各项资源可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打破信息流通壁垒,集中对事业单位的各项资金运作情况进行全方位、深入的统计、分析及拓展预测,提高事业单位的监管水平,为单位的决策活动提供实质性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梁冬芸.利用财会报表做好统计工作的策略[J].财会学习,2019 (27):119-120.

[2]付永安.浅析企业财务统计的重要性与开展[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 (09):238.

[3]智彦霞.企业财务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8 (07):293.

[4]周霞.基于新形势下财务工作与统计的相关协调性探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 (01):122-123.

[5]史晓峰.新形势下财务工作与统计的相关协调性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7 (02):217.

[6]姚会娟.浅析财务报表分析基础上的企业经营策略研究[J].财会学习,2016 (03):28-29.

猜你喜欢

统计工作财务报表策略
财务报表分析法在中小企业管理诊断方面的应用
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思路
加强基层统计工作 夯实统计工作基础
如何发挥新时期统计工作的作用之我见
探讨强化和完善水利统计工作的相关思考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