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研究
2020-05-09杨颖
杨颖
摘 要 在“互联网+”的信息化数据时代,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会计信息化使财务部门与其他相融业务部门联合,提前研判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发挥了财务部门职能,并使单位整体工作上升到新高度。本文首先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出发,阐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的建设要求;然后解析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完善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本文对行政事业单位完善会计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信息化 建设对策
在“互联网+”的信息化数据时代,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后,能够连续、系统、完整地反映出政府资金预算执行情况,加快会计信息处理速度,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度,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能,为更好地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发挥了必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并不理想,还存在许多问题。为此,本文以行政事业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研究。
一、会计信息化的内涵及建设要求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资料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全面应用计算机、网络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应用等处理,充足、实时地为单位决策和管理提供有效依据。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应当使财务信息多元化,除了对会计核算账务处理、会计账簿汇总等传统会计领域信息化的建设外,还要使会计信息分析汇总后向资产管理、采购、人事等多领域非财务信息拓展。同时,会计人员在对各种信息收集、整理、储存及传递的过程中,通过数据分析,全面高效、科学透明地向财务负责人、单位负责人等决策层及外部监管体系提供实时准确的信息,从而提高单位管理水平。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实现会计信息化,可以提高会计整体工作效率,促进会计流程同业务流程相融合,更好地整合资金使用效率和水平。但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会计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单位认识不足
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完善,到有效运行,离不开良好的建设意识。但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信息化建设、执行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到位,比如对于业务少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后对每一笔业务收支分类、专项用途、功能科目等信息都细化处理。有些财务人员认为业务处理过程太过烦琐,因会计信息化加大了工作量而开始抵触信息化发展,造成财务部门与其他相融业务部门的业务流程不能联合,相关人员得不到有效沟通,滞后了风险研判,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此外,单位负责人、财务负责人积极性不高,认为会计信息化后的汇总工作审核公式可能存在漏洞,靠计算机来汇总的数据信息会出现纰漏,造成会计数据失真现象发生。
(二)缺乏完善的软硬件设施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离不开完备的软硬件设施,但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硬件设施往往采购后因核销程序烦琐及地方财政经费制约很少更换,系统老化、运转速度慢,达不到会计信息化的要求。或者缺少必要的存盘硬件、加密硬件、杀毒软件等,使外部病毒入侵,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破坏、丢失甚至被窃取。另外,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软件往往都是单纯的会计核算软件,缺乏会计信息化财务软件,不能有效地把会计信息加工、汇总、传递到管理层,缺乏决策。而且会计核算软件各个授权操作端口的密码简单,或者单位财务审核负责人因为其他行政工作繁忙而懈怠处理自己的授权工作,全权交给会计来处理会计核算的全部流程。这也导致会计核算的安全隐患发生,或是会计信息化软件缺乏安全开发,在安全领域存在风险。
(三)会计信息化缺乏规范性
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导致会计信息化缺乏规范性。
第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制度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加大会计信息化方面的建设力度,但并没有统一的会计信息化管理标准。因此,如何按照标准去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完成财务各个阶段工作,就成了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屏障。
第二,投入会计信息化后,许多行政事业单位还是依据手工记账时的老经验,形式化地去制定新制度,这就导致会计信息化建设管理缺乏规范性。例如,手工记账时,通常是由业务经办人到财务处进行原始票据的初审,再由财务负责人签字确认,之后财务人员完成该项业务支付手续并记账。会计信息化后,如果只是简单地依照业务流程来制定制度,没有设置人员岗位、职责权限等规章制度,在业务过程中一人操作多人职责权限,就会导致会计风险的出现甚至舞弊现象的发生。
第三,单位内部没有精细化管控。会计信息化后财务收支数据有很多类别属性。例如,行政事业单位决算软件主要依据功能科目填列,专项审计又需要专项用途分类的收支明细。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明确的精细化管控制度,把所有收支混为一谈,没有单独列示核算专项资金。
第四,财务分析在行政事业单位还没有完全开展。许多单位会计信息化也仅仅停留在会计核算方面,预算执行情况也仅仅是依靠年度部门决算汇总,缺乏对财务整体过程的管控和财务分析、评价。
(四)会计信息化人员业务素质、能力不足
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人员不光要熟练掌握财务知识,还要在财务管理、绩效考核及计算机网络方面都要有所涉猎。但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人员只是財务人员,这些财务人员往往只是注重会计核算方面的内容,忽视了对财务信息的分析,不能形成有效的信息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依据。另外,缺乏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人才,会计信息化要求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而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不重视计算机人才队伍建设,缺乏此类人才。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的建设离不开良好的建设意识、完备的软硬件设施、完善的制度体系及人员支撑。具体可以从以下4点完善:
(一)增强会计信息化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的单位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及财务人员要与时俱进,将会计信息化建设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中。同时,加大对单位人员会计信息化的宣传力度,使他们认识到会计信息化不仅仅是财务部门人员的工作,要把信息化建设理念传达给每位员工,全员参与。各部门要根据自己部门的实际情况和业务特点,配合参与会计信息化建设,保证单位信息化的整体工作有序、高效运行。
(二)循序渐进,完善软硬件设施
会计信息化离不开完善的软硬件设施,这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在克服经费少、人员少的不利因素情况下,循序渐进地完善设施建设。首先,按财政采购要求采购适合的软件设施,可以效仿行政办公OA软件,在财务审批上也使用类似软件,如财务软件不购买单机版,而购买网络版。同时,要加强财务软件网络安全管理,采购合适的杀毒软件和防火墙,保证财务信息的安全有效。其次,逐步更换老旧计算机硬件,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软件的安装、运行。最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为单位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供数据支持,要继续加强会计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例如,加强对报表系统、资产管理及全面预算平台的建设,使单位负责人、主管局、财政局等通过财务数据信息,查询单位财政项目经费运用是否符合规定、专项资金使用是否专项使用及其使用效率,促使财政资金使用安全有效,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稳步运行。
(三)完善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
通过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联动作用,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顺利有效运行。
首先,制定完善的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要根据单位每项业务构成及人员职责,优化流程。特别是对于重大经济事项的会计信息审核,应当制定严格流程,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加强安全建设,避免会计信息泄露或被篡改。同时,对于各个口径会计数据整理要有针对性,例如在决算、审计、资产管理等方面提供不同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提取也要分类别针对性整理。
其次,完善会计信息化管理监督机制。有力的监督管理可以保障会计信息化顺利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应当设立专门的会计信息化监督组,制定一系列监督制度,保障本单位会计信息化安全有效开展,保证单位财务资金使用按规按章利用。同时,上级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等外部监管机制要落实监管责任,完善监督管理程序,明确检查重点,督促被检查单位对监督检查中检查出的问题落实整改,保证成效。
(四)积极引进信息化人才,加大培训力度
优质的会计信息化复合人才是会计信息化开展的重要保证。首先,可以采用外聘引进复合型人才的方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及财务管理、绩效分析人才引进。这可以保证会计信息整个系统升级完善,使会计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其次,对于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可以聘请外部会计信息化专业人员辅导,加大信息化培训学习力度,保证财会人员不仅能胜任财务处理工作,而且也能完成计算机网络及财务软件应用。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和信息化水平,提高财务工作效率,拓展财务职能。
四、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行政事业单位要切实全面加强单位信息化制度建设,加强风险防范,确保信息化數据安全有效。同时,强化单位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及会计人员信息化建设的认知力,提高信息化人员业务素质,加大监督力度,真正推动、改善和优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使会计信息化这项重要的会计改革内容落到实处,更好地实现其价值与功能,发挥出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整体效能。
(作者单位为大同市府文庙帝君庙文物管理所)
参考文献
[1] 程海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财会研究,2019(21):168-169.
[2] 高鑫生.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J].财会研究,2019(19):128+130.
[3] 覃艳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问题及对策探讨[J].财会研究,2019(23):167-168.
[4] 耿霞.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8):87-88.
[5] 任佳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21):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