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2020-05-09张家悦丁维光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9期
关键词:柏拉图正义孔子

张家悦 丁维光

摘 要:孔子与柏拉图作为同时期政治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伦理政治思想有很多相同之处,他们都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治国之道。但由于他们之间的具体观念受到不同政治背景的影响其内容又不尽相同,在对国家德性的规定和论证以及对法律的态度等问题上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也奠定了今后中西政治思想截然不同的走向。

关键词:孔子;柏拉图;以德治国;仁;礼;善;正义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9.070

1 德治的基本内容

1.1 孔子的“仁”与“礼”

1.1.1 “仁”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孔子思想的根本特征和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仁”被提及的次数达到上百次,可见“仁”的核心地位。孔子将“仁”解释为“爱人”,并认为“爱人”是其基本内涵。孔子对“爱人”作出如下解释:对于“爱人”的基本要求,孔子提出“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成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爱人”应由爱亲近之人提升至爱众人。孔子提出“爱人”的基本途径是“忠”和“恕”,要做到推己及人。以此可以看出,孔子提出忠恕之道实际上就是希望人们通过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来达到爱人,从而达到“仁”。

1.1.2 “礼”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关于“礼”的起源,被广泛认可的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是郭沫若的观点,他认为“礼”是由最早祭祀祖先的礼仪规范而来的。后经过周公的整理与加工,成为包涵政治体制、社会组织秩序以及生活方式等在内的一整套法规。第二种观点由杨向奎提出。杨向奎认为,“礼”起源于最早的商贸往来,并在周公的整理下削弱了其中的商业性质;后经孔子加工后,“礼”才成为完全的礼仪而摆脱了其商业性。虽然这两种观点对于“礼”的起源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但都承认“礼”到了周公时代,已经被赋予更多的内涵及文化意义。

1.1.3 “仁”与“礼”的关系

如果将“仁”看作是以德治国所追求的精神层面,那么“礼”就相当于以德治国在制度层面的追求。关于“仁”与“礼”的关系,孔子认为能克制自己的言行举止,不随心所欲,又能处处替人着想,使之符合“礼”的要求,就是对于“仁”的终极要求。在孔子思想中,“仁”是“礼”的精神内核,是道德原则或正义原则,它具有主观性、内在性;“礼”则是道德原则或正义原则的表现形式,它具有客观性、外在性。“仁”与“礼”是同时存在的,它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为了达到“仁”的至高境界,必须通过“礼”来进行规范,虽然说“天下归仁”,但“仁”与“礼”是难分上下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伦理思想中的重要机制。

1.2 柏拉图的“善”与“正义”

1.2.1 “善”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柏拉图将其政治伦理思想形成的核心分为“善”和“理念论”两部分,他将世界分级为可感世界和理念世界。柏拉图认为,这个世界真正存在的只有理念世界,而我们可以感受到的可感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大致反映,并且时刻都在消失,是虚幻的;每件事物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理念,而所有理念中,处于绝对统治地位的理念就是关于“善”,又叫“至善”。这就是“理念论”的最基本含义。在这个理论中可以看出,柏拉图认为一切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因为由理念的一部分而形成。

1.2.2 “正义”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对于“正义”的含义做出大量的解释。他认为“正义”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分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分内的事”,就是要求人们各司其事,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这种和谐在国家与个人层面的具体表现又不尽相同,因此,正义又分为“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柏拉图将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分别是:统治者,守卫者和平民,各个阶层的人各司其职,以此来达到“城邦正义”。而这些阶层划分的标准就是天赋,在柏拉图看来,一个人的天赋一定要符合他所在的阶层。继而,他根据三个阶层的特征分别提出了道德要求,它们分别是:智慧,勇敢,节制。

1.2.3 “善”与“正义”的关系

柏拉图认为“善”是占据最高地位的存在着,是最高理念,“关于正义等的知识,只有从它演绎出来的才是有用和有益的”,因此,由“正义”统领的三个阶层的道德要求的理想国才是最符合“善”的城邦。“对个人而言,善莫大于能从事自己的工作,并能胜任这项工作。对其他的人以及对整个社会来说,善莫大于每个人能承担他有资格承担的责任”,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最善者”与“最正义者”是等量齐观的。也可以认为,“最正义者”是包含在“最善者”中的。

2 如何实现德治

2.1 孔子的“圣王”治国思想

2.1.1 什么是“内圣”

孔子继承周代“以德配天”的思想并加以发扬,以君主的统治与其个人品质为依托,对统治者的道德修养提出更嚴格的要求。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提出“君子”应“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孔子认为只有做到这几点才能够被称为君子。但是他又说:“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有病诸?”可见在孔子眼中,圣人的标准很高,在《论语》中被孔子之与“圣人”称号的只有尧舜禹等少数人,可见只有德性修养很高的人才能被孔子称为圣人。孔子所说的“内圣”就是统治者通过拥有很高的德性以成为圣人,德性的内容包括忠、宽、敏、公、信、仁等几个方面。

2.1.2 什么是“外王”

如果说“内圣”是孔子对于君王在个人道德方面的要求,那么“外王”就是对于君王实行德政的具体制度要求。孔子将德治分为四项基本内容,其中首要任务是礼治与正名,孔子认为在制度层面,以德治国应将“礼”作为首要追求,《论语·子路》中曾记载:“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德治的第二项基本要求是举贤才。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认为要治理国家就要“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德治必须由人来体现,因而极其强调人的作用。孔子认为统治者需要选拔德才兼备的贤人,只有这种“贤人政治”才能够有效的治理国家。第三件事是要求均化社会财富和实行富民政策。财富分配不均是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体现了社会财富平均与富民政策的重要性。最后一件事是教育民众。孔子不仅要求君王要德才兼备,还要求民众有德,因为只有这样,民众才能更好的实行礼治的要求。

2.2 柏拉图与“哲学王”

2.2.1 天赋异禀的“哲学王”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贤人政治的主张作为其核心观点,他认为只有少数精英哲学家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安邦治国的“真知识”,柏拉图认为这些哲学家的天赋素质是:爱真实,厌虚假;节制不贪图享乐;心胸豁达;有胆量;公正贤良,温文尔雅;聪明好学,博学强记;天性和谐、进退有度。上文中提到,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人们分为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平民,各个阶层的人各司其职,只有统治者才拥有智慧。所以,只要真正的“哲学王”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真正理解和把握治国安邦的“真知识”并承担起管理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2.2.2 “哲学王”的治国方略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着重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哲学王”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公民进行教育和培养,“德育是治国之本,美德是法律的精神支柱,没有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基础,法律与政治是难以维系并发挥作用的”。只有通过道德教育的手段,才能建立起良好的政治秩序,柏拉图认为,把太多的法律条文强加给“优秀的人”是不恰当的,法律的作用并不大。然而,柏拉图后期在思想上发生了转变,他承认短时间内不能使哲学家称王,而法治似乎可行性比德治高。柏拉图在《法律篇》中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概念,他说“法律服从于其他某种权威……国家的崩溃为时已不远。但如果法律是政府的主人并且政府是法律的奴仆,那么形势就充满了希望,人们能够享受众神赐给城市的一切好处”。柏拉图对统治者与全国人民都提出了要求,一方面要求统治者有高于一般人的思想品行,才德兼备。另一方面,为使全体人民团结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团体,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他要求对全国人民进行教化。

3 总结及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孔子和柏拉图对于治国安邦的德政思想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以及积极的讨论,他們的思考都是对于所处时代的反思与回应。比较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可以发现二人的思想对现实社会的发展均有很大的启发。“贤人政治”包含了人与人平等的思想。孔子的“爱众”思想也启发了现今社会的领导人必须要有同理心,也彰显出了对人的尊重,体现了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启发我们要去建设我们的和谐社会。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以理性为基础,他注重道德力量对于法律的辅助作用。法律总要蕴含道德关切,法律也规定道德的行为方式。在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运用法律手段保持公平正义的体现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平,纪兴.论礼崩乐坏与礼学的形成[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实践科学版,2002,(2).

[2]刘文静.孔子的德治主义和柏拉图的伦理政治[J].孔子研究,1994,(4).

[3]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任剑涛.中西政治思想中的伦理际遇[J].政治学研究,2003,(3).

[5]柏拉图.法律篇[M].张智仁,何勤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猜你喜欢

柏拉图正义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柏拉图之灵魂观
为什么柏拉图强调“几何”
国内近二十年来柏拉图研究综述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
柏拉图的民主思想及对现当代民主的反思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