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促进社会公平的新时代要求
2020-05-09周婷
周婷
摘 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社会公平问题一直都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物质条件也逐步丰富,但是社会生活中不公平现象也逐渐凸显。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社会公平的实现也产生新时代要求。因此,认识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了解人们群众的新时代需求,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成为新时代促进社会公平的要求。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公平;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9.002
1 社会公平的内涵
公平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任何一方。 ”这是公平在《新华汉语词典》中的注释。在我国当代社会,“公平”的基本含义可以概括在为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是指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同样的人和事,正如唐代韩愈所讲的“一视同仁”,如宋代李觏所讲的“视人如一”。第二,是指人们在从事同样的社会活动时,必须遵循同一的程序与规则,不容许有任何例外者。综上所述,“公平”这一概念所强调的是程序态度以及规则的同一性。社会公平体现的是人民之间的一种平等的社会关系(人与人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社会公平”是讲社会的公共资源在社会全体成员之间的分配的合理性问题。“只有当人们相互依赖,即人们的相互需要把他们联系在一起时,才能形成相互关系”。人具有社会性,人们的生活得以产生和发展必然是有一定的需求的,正是人们的这些生存以及发展需要使得人们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这种联系必然涉及一定的利益关系,当人们的利益关系形成之后,社会不公平现象便会在社会当中产生出来。而人们的利益关系问题,必然涉及社会资源分配,社会角色分配或者說社会成员所承担的权利于义务问题。
综上所述,社会公平会在人们的某种利益关系中产生。那么社会公平是对一定的“社会权利与利益关系”的反映,这个本质的核心就是权利和利益在社会全体成员间分配的合理性的问题。某种利益关系必然同时涉及物质层面以及意识层面。这涉及人们对物质层面变化的人们对意识层面变化的认识,以及缓和两个层面矛盾的方法论的认识。社会公平的目标是为了人民幸福,社会公平的实践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公平的结果就是社会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社会公平的要求也在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从物质生产生活的层面上升到了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生存”层面到了“发展”层面。因此,促进社会公平的要求也随之改变。认识社会公平问题也需要我们认清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了解人们群众的新需求。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要求下,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是促进社会公平。
2 认识当前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
作为道德观念和法权观念的社会公平的内容也必然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就是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经济基础归根到底是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所以也被生产力决定。新时代,我国生产力水平已经得到显著的提高,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了社会公平的内容以及实现手段与方法的变化。十九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意味着实现是社会公平的物质基础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实现社会公平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当前社会矛盾,分析当前社会公平新问题。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明确的揭示了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也就是说实现我国社会公平的实质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哪里的发展不平衡,哪里的发展不充分,哪里就有社会不公平的现象。那么社会公共资源就要向哪里延伸,从而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
从生产力视角来讲,我国生产力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转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生产力发展的现状决定了社会公平实现的方法与目的。解决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终究是要回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重大问题上来,发展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也就是需要“做大蛋糕”。我国的经济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区域性的问题还是存在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仍然十分明显。因此在“做大蛋糕”的同时还要“分好蛋糕”。“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在促进社会公平的实践中,分配社会资源时更要考虑社会弱势群体,让不平衡的发展趋于平衡。追求社会公平的扶贫工作,给予了解决“不平衡”问题的方法。扶贫通过供给“扶贫资源”,改变贫困者的资源稀缺状态,改变贫困者在初始的资源获得上的差别,从社会公平的起点上促进社会全体成员之间的公平。只有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存权的基础下,发展权才有资格被提及。扶贫工作是对社会底层的人民群众的生存权的保障,从根源上改变了弱势群体的生存的问题。没有生存更谈不上发展,精准扶贫对生存权利的保障,是对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活动资格的底线确认。 “精准扶贫是从整体上让区域性贫困问题得到一定得缓解,也是对社会主义得本质要求得回应,有利于实现贫困群体的发展权。” 区域性贫困问题的解决,有助于解决不平衡发展问题。这是在认识到我国当前经济基础变化的基础上提出的有效促进社会公平的政策,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新时代要求之一。
3 满足人民群众“新需要”
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刻的反映了我国生产关系的转变。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新需要。这个需要所产生的重任,这个沉重且具有重大价值的责任是对人民的责任,是党和国家不懈奋斗的根本动力。这个动力不断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思想层面上继续解放思想,在方法手段上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使生产力更加充分的发展。不断为社会公平的实现提供充实的物质基础。因为在高水平的物质条件下的社会公平才能算得上是高层次的社会公平。生产力发展的现状决定着实现社会公平的手段与方法,由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以及被生产关系影响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内容又反作用于党和国家的工作,激励与鼓舞党和国家的工作,为实现社会公平工作,解决社会公平问题提供方针与指引。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也随之更新。人们的精神生活已经由低水平的“生存性需要”向较高水平的“发展性需要”转变。社会公平要求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目标上是具有同一性的。二者都需要不断满足人民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物质与精神各个层面日益增长的需要。美好生活的内涵包括:美好生活的基础性、关键性、决定性因素即拥有充裕的物质条件;拥有充分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權利,是美好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拥有色彩斑斓的精神生活,是美好生活的又一基本组成部分;良好的社会秩序,是保障美好生活的关键条件;优美的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必要的客观自然条件。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要”,这个要求是从社会意识层面的角度提出来的促进社会公平的新时代要求。
4 坚持共享发展“新理念”
“共享”发展理念是“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它既具有时代价值成分,也具有时代规范成分。这意味着,它即是价值观的体现,更是社会发展所依据的准则。共享发展,意味着在资源的初次分配以及再次分配过程中更加注重公平正义。从社会资源分配的起点到结果的整个过程都强调公平。共享发展的理念更热切的回应“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结果由人民共享”,也更热切的回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理念与“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都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共享发展理念是我们促进社会公平,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向。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实现共享发展,要真正做到在初次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在劳动、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中,要侧重于劳动这个要素,重点提升劳动要素参与分配时所占的比重,较大幅度地改变劳动要素与其他要素的弱势地位。因此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促进共享发展的实现,必须依法治国,坚持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为实现共享发展做了有力的法律支撑,在实现共享发展的过程中,法治成为强有力的措施。共享理念与法治措施的紧密联系,使得“共享”在社会主义社会得到了现实的发展。
在认识到我国的物质条件变化以及人民群众的需求更新的基础上。共享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共享发展理念的产生即有效的为缓和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同时更是为社会公平的实现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习近平强调,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共享发展涉及财富再分配以及财富再创造两个层面,涉及生产力的解放以及发展的两个重要环节,是共建与共享的统一。共享发展在本质上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更从社会现实的角度回应了社会公平的要求。坚持共享发展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新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刘晓靖.公平公正正义平等辨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01):14-17.
[2]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10-18.
[4]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宋才发.精准扶贫是贫困群体实现发展权的根本保障[J].学习论坛,2017,33(10):30-33.
[6]李磊.习近平的美好生活观论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8,(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