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中政治社会化研究
2020-05-09甘李江
甘李江
摘 要: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脱贫,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实现了贫困地区经济上的脱贫,还伴随着政治社会化。精准扶贫的政治社会化涉及社会各界,但贫困地区的人民是主要的群体。脱贫攻坚中的政治社会化以党的制度、物质条件和政治文化条件为保障,通过教育、政府、社会实践和大众传媒等手段實现,影响了贫困地区群众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价值和政治信仰,并产生了重大意义,不过也应该看到精准扶贫中政治社会化存在的挑战。
关键词:精准扶贫;政治社会化;成效;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9.069
随着我国精准扶贫的推行,社会各界都对其高度关注,也出现了许多研究精准扶贫的文章。他们有的实地调研,有的亲自参与,发现并指出了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并需要改进的问题,同时也给出了解决的方案,也有人总结了精准扶贫取得的成就,还有人专门研究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扶贫方面的文件和政策,解读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扶贫理念。他们的研究多是基于现实情况,力图为扶贫工作建言献策。其中部分研究是关于扶贫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认为精神力量在脱贫之路上十分重要。
1 精准扶贫中的政治文化
扶贫开发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但精准扶贫这个概念是习近平同志于2013年在实地考察的过程提出来的,与以前扶贫政策的宗旨一样,那就是要帮助中国贫困地区的群众摆脱贫困,在现代化过程中不落下任何一个人,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但精准扶贫的特点就突显在“精准”二字,要彻底改变以往大水漫灌的扶贫方式,实践证明粗放式的扶贫不能解决问题,虽然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但是成效甚微。而精准扶贫则不同,它运用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方法,即找出每个地区、每个村庄以及每个家庭贫困的根源,然后对症下药,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脱贫计划。之外,与之前不同的是,采取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任重而道远,所以必然投入更多的物力财力,帮助贫困地区的父老乡亲脱贫致富。
不同的人对政治文化有不同的理解,政治文化这个概念最先是阿尔蒙德(美国的政治学家)提出来的,他是从政治系统的角度来解释政治文化的。有人从心理的角度来认识政治文化,认为政治文化是人们对政治生活的认识、对政治的态度以及对政治制度及其成员的信任程度。马克思主义者从阶级分析的角度出发,认为政治文化就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体现,是统治阶级的主流文化。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也存在特定的政治文化:社会各界,包括各级党组织、各级人民政府、贫困地区的人民、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团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的精准扶贫理论的基础上,团结起来为消灭贫困而不懈努力的心理倾向和价值取向。精准扶贫中的政治文化有以下几个的特点: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发挥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二是以人民为主体。习主席说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指的就是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必须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党和国家的帮扶措施为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机会,百姓自己也要苦干实干。三是社会各界都行动起来,形成脱贫攻坚的合力。
2 政治社会化
社会化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等方式习得能使自己适应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让自己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指的就是政治领域的社会化,不过这样并没有将政治社会化一词解释清楚。上世纪,美国的政治学者戴维·伊斯顿最先对政治社会化进行了研究,后来我国的学者也对其进行了研究,综合他们的研究,可以得出政治社会化的特征:首先,政治社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方面,在政治互动的过程中国家(或统治阶级)将特定的价值观念和主流文化等灌输给民众;另一方面,民众在社会活动中又把习得的政治文化以某种形式反映出来。其次,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化的一种形式,它是公民个人在学习和实践中而实现的。第三,政治社会化离不开特定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贯穿整个政治社会化过程,离开了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将无从谈起。第四,政治社会化需要依赖一定的介质。通常来讲,政治社会化实在特定的社会实践中进行的,也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大众传媒等媒介。综上所述,政治社会化就是在某种政治环境中,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政治知识、接受了某种价值并且形成了一定政治价值、获得政治技能的过程。精准扶贫的过程也是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下面将分析精准扶贫中的政治社会化。
3 精准扶贫中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影响及其意义
3.1 三个不同群体的政治社会化
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由于多方力量的参与,有各类企业的参与、有各种社会组织的参与还有个人的参与,坚持专项扶贫、社会扶贫和行业扶贫有机结合,习近平称之为三位一体。所以在精准扶贫的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之下,也会有多个群体受到影响,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政治社会化。我把他们分为三个群体:贫困群众、扶贫队伍和其他社会成员。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贫困群众的政治社会化。
3.1.1 贫困群众的政治社会化
基层党组织在开展扶贫工作的过程中会向群众宣传中央的地方制定的政策,群众就可以了解更多信息,也有利于其明白脱贫工作的路线;群众有更多机会参加政治事务,从最开始确定贫困户的民主评议会到最后的脱贫总结会,他们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会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
3.1.2 扶贫队伍的政治社会化
这里的扶贫队伍主要指的是各级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组织和其他帮扶单位,他们在开展扶贫工作的时候必须自己先要读透中央的政策、学习中央的扶贫文件,这样他们才能将中央的精神原原本本的传递百姓,所以这对于扶贫队伍来说也是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3.1.3 其他社会人员的政治社会化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社会上的其他人士也会对其给予不同程度的关注。普通的市民会通过手机、电视等媒体了解扶贫的进展,了解中国农村的现状。而对于学者来说,他们也许会对其深入研究,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无论是哪种方式,他们都对中国的政策、制度和现实有更加清楚的认识。所以政治社会化始终与精准扶贫同在。
3.2 精准扶贫中政治社会化的运行机制
3.2.1 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其它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相比存在许多优势,其中最为显著的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脱贫攻坚时间跨度大、覆盖面广以及任务艰巨,若没有能够将各方力量整合起来的组织,是不可能完成的。在任何一个多党制的国家里,这样浩大的工程都是难以想象的,这还和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有关。中国共产党的代表人民利益的整体利益党,在奔向小康社会的路上不能落下任何人。国外的政党永远都只是代表一部分人的利益,没法做到顾及全体成员。所以我们在制度安排上有优势,为脱贫攻坚中的政治社会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3.2.2 物质条件
在扶贫开发的过程中,首先是帮助贫困地区建设基础设施。部分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只有原始的机耕路,根据中央的指示,务必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修通道路。农民的住房也要得保障,实行了异地搬迁政策和房屋改造政策。网络也实现了村村通,家家户户都有电视,增加了群众的娱乐方式。在农业方面,大力开发水利工程,给农民发放农用物资,向农民传授农业技术,保证农业的产量,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总的来说,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农民吃穿不愁、住房医疗有保障,这为精准扶贫中的政治社会化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2.3 政治文化条件
政治文化条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宝贵传统;二是近年来国家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中华民族有很多优良传统,我们至今仍可以从中受益。人们口口相传的“远亲不如近邻”就是生动地体现了邻里和睦、互帮互助的传统,上世纪市场经济还不发达的时候,农村邻里互帮互助是常事,没有工资这一说法,虽然现在这种情况少了,但那种精神已经融入人们的血液里面,有利于扶贫工作的开展。国家在农村的投入包括农村图书馆的建设、乡村大舞台的修建、农村活动室的建设以及教育的投入,这些都给农村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3.3 精准扶贫中政治社会化的媒介
3.3.1 教育
教育在扶貧中的作用不可小觑,扶贫先扶智、扶贫先扶志就是说的这个意思。一是对群众的思想教育;二是对学校的教育投入。对群众思想的纠正是关键的一环,以直接的方式给村民传递重要精神,其效果也最为明显。其次是学校教育投入,如果一个贫困家庭有发奋读书的子女,那么他们经过一代人或两代人的努力就可以完全脱贫,而通过其它方式脱贫致富则要慢得多。中央对贫困家庭的学子给予了大量的政策资助,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如此,通过发放奖学金、免学费等方式不让每一个学子因经济困难而失学。学生除了自己学到知识,还可以影响家人,这便是一个逆社会化的过程,帮助家里的长辈纠正落后的观念。
3.3.2 基层党组织和政府
党组织和政府是精准扶贫中的中间人物,是连接中央和地方的桥梁。他们讲上级的精神原原本本地传递给群众,又将群众的想法收集起来传达到上级,他们的作用非常重要。基层党组织会定时组织群众学习和解读相关的文件和政策,讨论村里的重要事务等,这些都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过程。
3.3.3 社会实践
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物质决定意识,实践是物质活动,人们的认识都从实践中获取,并且只有当认识在实践中运用时才能得到进一步升华。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充分调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民众参与政治事务,决定村里的重要事项。在这一过程中,群众获得政治知识并加以运用,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
3.3.4 大众传媒
互联网延伸到最边远的农村,让其可以接收到外部信息,了解国家大事。贫困村都安装了广播,每天定时播报新闻,这对于那些不识字的村民来说有极大帮助,他们可以通过语音的方式与外部建立联系,了解外面的世界。家家户户的电视也为群众了解资讯提供了渠道,国家对贫困户的网络费用给予优惠,降低了他们的成本。
3.4 精准扶贫中政治社会化影响的五个维度
政治社会化的结果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主要体现在个人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价值和政治信仰等五个方面。由于本文主要探讨贫困群众的政治社会化,所以重点讨论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贫困群众政治社会化五个维度的变化。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方面变化的程度各异。
3.4.1 政治认知的变化
政治认知指的是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政治经验和政治知识对政治生活的各种现象何事件做出自己的判断、理解、认识,政治认知是对政治最基本的看法,是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前提条件和基础。精准扶贫以前,很多村民几乎只有在选举的时候才能参加政治活动,时间相隔几年,所以村民对政治没有一个基本的概念。随着精准扶贫的进行,村里要讨论的事情越来越多,隔三岔五就会召集民众商讨相关事宜,村民或是同意或是不同意相关决定,都会给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就逐渐形成对政治的认知。
3.4.2 政治情感的变化
政治情感指的是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形成的关于政治事件的喜欢或讨厌的感情,是人们对政治生活的内在体验,政治情感往往是隐性的,通常不以明显的方式表达出来。政治情感与政治态度关系较为紧密,几乎是互为表里。贫困群众之前可能对政治事务和基层干部没有好感,他们觉得干部就是高高在上,体会不到农民生活之不易,所以心里会产生对一切与政治有关的东西的抵触心理。随着扶贫工作的开展,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距离更近了,镇长、县长和帮扶单位都会下乡,与百姓面对面地交谈,了解他们家中的情况,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民众逐渐地就会改变原来心中对官员干部的形象,逐渐接纳他们。
3.4.3 政治态度的变化
政治态度是综合了政治情感和政治认知的对某些政治现象的心理反应,政治态度比政治感情更加明显,介于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之间,通常表现为肯定和否定两种态度,政治态度是政治情感的外化。精准扶贫之前,民众多表现出政治冷漠,不关心也不参与村里的重要事务。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民众会从中受益:得到直接的经济补助,逢年过节得到政府的慰问品,帮扶单位会给以各种资助,在精神上也会得到上级领导的关心。群众就会逐渐关注政治,表现出对政治的热情。
3.4.4 政治价值的选择
政治价值是指导政治生活原则,是意识层面的东西,所以政治价值表现为思想、理论和观念。一般的民众或许自己感觉不到自己政治价值选择的改变,因为他们理解不了这样抽象的事务,但是他们一定会告诉自己的内心:唯有党组织能够帮助他们更快脱贫,跟着党走不会出错。其实这是他们已经做出了正确的价值选择。
3.4.5 政治信仰的变化
政治信仰与政治认同有相似之处,指的是人们对现行的政治体制、理论武器和政党制度的接受程度。政治信仰是政治社会化维度中最高的一个层次,如果人们形成了正确的政治信仰,说明政治社会化效果不错。正确的政治信仰不是盲目听从党的一切,而是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正确的要采纳,错误的要指出来。群众在参与政治事务的过程中会辨别正误,那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将不会通过。总之,人们相信党又不盲信党。
3.5 精准扶贫中政治社会化的意义
3.5.1 对贫困群众而言
只有跟着党的步伐,才能早日实现脱贫,民众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国家的政策,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的脱贫政策。例如,在产业扶贫方面,国家给予了贫困群众在贷款方面的优惠,在一定额度范围内可以进行免息贷款,这样贫困户就能获取资金发展自己的产业,为自己在脱贫的过程中造“血”,形成固定的经济增长点,为永远革除“穷根”打下基础。其次,能够提升民众的政治参与能力,在村庄的公共事务方面,民众自己参与其中,在公共决策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真正的村民自治。其三,村民在参与公共事务的同时也会形成自己的判断,在坚持党的路线的同时,会对扶贫中不公正或错误的做法提出批评,实际上形成了对权利监督的新模式。民众增加了权利意识,会自觉运用适当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5.2 对于政党而言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根本代表,是社会主义政党,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贫困不是社会主义,同时也必须实现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承诺——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政治社会化所带来的红利将极大促进脱贫致富,因此能够助力我国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这样,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会得到进一步巩固,同时在国际方面,让中国共产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党。从群众路线的角度,中共自从建党开始就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通过政治社会化,将进一步向基层民众传播先进的思想,拉进党民之间的距离,让更多民众真正了解党的性质和党的宗旨,党组织将得到更多人的拥护,让党带领全体人民在社会建设的事业上走得更加坚定。
3.5.3 之于整个社会
除了贫困群众和政党两个方面,政治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也意义重大。一是能够加强公民文化的建设;二是能够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政治文化蕴藏在公民文化之中,公民文化一旦离开了政治文化就不能完整存在。在这一过程中,百姓有多种渠道接受先进的思想,例如基层党组织向党员和群众宣传“两学一做”的思想,党员规范自己行为的同时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为群众树立标杆,群众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潜移默化。另一方面,这也完全契合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基层党组织坚持的是中共中央的行动指南,我国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与基层治理密不可分,只有基层治理好了,社会整体的治理水平才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央的政策专门提到要建立健全贫困人口参与机制,要引导群众养成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品质,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基层治理能力会因群众政治意识的形成而不断提高。
4 精准扶贫中政治社会化存在的困境及其解决路径
4.1 存在的困境
农村村民文化水平低和思想落后是最大的障碍。随着城镇化的进行,农村中的人逐步迁移到城市或者到沿海地区某得一份工作,导致空心村出现。农村剩下的主要是老弱病残,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不能完全接受新时代的思想,跟不上潮流。我国的农村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距离县城、乡镇或交通要道较近的农村,这些地区情况好得多,因为生活方便,所以常住人口较多,村民的见识面也较广。另一种是偏远山区的农村,那里的村民大多常年在家,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很少,可能有一些村民最远也就去过县城。他们对外来的现代的观念存在抵触心理。这些都不利于政治社会化的进行。
4.2 解决路径
精准扶贫中政治社会化存在的问题给党组织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要求基层党组织投入更多精力。首先,基层党组织自身文化和政治素质要过硬,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打铁还需自身硬。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体现得更加明显,榜样的作用要发挥到位。其次,基层党组织在于群众沟通的过程中要更加细心和耐心,有些政策要反复给群众讲,直到讲透彻、群众听明白为止。
对于那些群众一时半会儿不能接受的思想,要以恰当的方式讲给群众听。第三,基于农村人员流失的现状,要积极鼓励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为农村增添活力。另外,基层党组织人员少,工作人员压力大,要积极引进大学生村官,让优秀大学生参与基层建设。
5 结语
精准扶贫进行到现在取得了巨大成果,不過人们往往从经济的视角去解读,而这篇文章意在从政治理论中政治社会化的角度来理解精准扶贫的效益,这与经济学中的正外部效应有一些相似之处,即人们的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产生了额外的好处,精准扶贫的正外部效应是在党领导下的脱贫攻坚工作中产生额外的政治效应,这样的效应不是扶贫的主要目的,但是随着这一过程而产生,它将会给社会带来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政治社会化让民众在参与政治实践的过程中运用政治知识也学习政治知识,逐渐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对于贫困地区的民众来说,他们可以通过精准扶贫的政治社会化缩小与城镇居民在思想上的差距。政治社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精准扶贫中的政治社会化是整个社会的政治社会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我国文化建设的短板恰好在农村,所以精准扶贫中的政治社会化渐渐补齐了文化发展的短板。不可否认的是,精准扶贫过程中政治社会化存在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各项设施薄弱的偏远山区,因此政治社会化的任务仍然重大,需要社会各个群体继续保持已经形成的合力,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迎难而上,共创美好社会。
参考文献
[1]马振清.当代政治社会化基本理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
[2]孔德元,孟军,韩升,等.政治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4]卢韦昆.脱贫攻坚视阈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思考[J].农村实用技术,2018,(09).
[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