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倾顺层岩质斜坡破坏条件和变形机制分析
——以常吉高速公路朱雀洞滑坡为例
2020-05-09陈全明罗冠枝王国卫
陈全明,方 琼,罗冠枝,王国卫
(湖南省自然资源事务中心,湖南 长沙 410118)
0 引言
常吉高速是湖南省通向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第一条高速公路,2007年7月泸溪朱雀洞段发生了大规模滑坡,导致440 m长高速路基被严重损毁,所幸撤离及时无人员伤亡。朱雀洞滑坡是湖南公路史上影响最大的滑坡之一。滑坡发生之后,李俊等[1]对滑坡发生机理、防治方案开展了相关研究。根据前人研究结论结合野外调查,确定该滑坡是一发育于白垩系红层岩质滑坡,其变形模式为滑移-弯曲(屈曲)。红层是本省地质灾害最易发地层,以往人们关注更多的红层边坡失稳模式是顺层滑移,而该滑坡独特的滑移-弯曲模式可以填补省内相关研究空白。
1963年10月,意大利瓦依昂水库左岸托克山2×108m3的山体突然以高达25~30 m/s的速度沿层面下滑、填满水库, 掀起的库水高出坝顶125 m,库水奔腾而下造成下游2 000余人丧生,这就是20世纪震惊全球的“瓦依昂事件”;瓦依昂滑坡发生后,诸多国际知名专家对其展开研究与反思,通过联系力学模式与斜坡岩土体结构类型,认为它是滑移-弯曲变形力学机制模式的一个典型实例,至今瓦依昂滑坡仍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2-3]。1990年,学者LI[4]经过变形机制分析判定滑移-弯曲变形将经历3个主要阶段:滑移-轻微弯曲→强烈弯曲-隆起→滑面贯通-整体失稳。国内较早报道岩体滑移-弯曲变形事件是,1958年谷德振等指出在西南山区大量存在“重力褶皱”[5]。之后随着同类事件相继报道,在诸多学者不断深入研究努力下,相关理论日趋完善,提出了斜坡变形破坏模式,建立了屈曲启动判据,并展开了变形过程物理模拟或数值模拟。主要工程实例还有霸王山古滑坡、铁西古滑坡、李家峡Ⅱ号古滑坡、鸡鸣寺新滑坡[6]、锦屏一级Ⅲ号变形体[7]、汤屯高速公路边坡[8]、金江滑坡[9]、何家滑坡[10]、三峡库区青石-抱龙段顺向库岸坡[11]等等。总结这些经典案例后,不难发现以往滑移-弯曲多发生在中陡倾顺层岩质斜坡,即初始层面倾角普遍大于30°。据此不少学者如刘云鹏[12]认为岩层倾角小于30°时发生弯曲变形的可能性较小。但本实例在缓倾条件下也能发生弯曲变形,比较罕见,具有研究意义,类似的还有范家坪滑坡[13]、金鼎山滑坡[14]、兴浪坡滑坡[15]。通过大量模拟与计算研究,汤明高等[16]提出了岩层倾角>20°是滑移-弯曲产生的必要条件;张婷婷等[17]认为地下水在缓倾角斜坡滑移-弯曲变形破坏中作用至关重要。
在总结滑移-弯曲斜坡破坏规律基础上,以常吉高速公路朱雀洞滑坡为例,采用理论计算、物理模拟手段,对朱雀洞滑坡变形破坏过程及其力学机理进行了分析。
1 朱雀洞滑坡发育特征
朱雀洞滑坡地处湖南沅麻红层盆地中部,地貌类型属于构造剥蚀丘陵,斜坡自然坡度10°~20°,地形高差70~160 m。滑坡圈椅地形明显,周界清晰,前缘接近丹青河,主滑方向315°,滑坡纵向长度448 m,平均宽度约450 m,平均厚度约25 m,估测体积2.6×106m3,是一大型滑坡(图1)。滑坡中后部可见滑床出露,为基岩面,表面擦痕发育,其方向与层面倾向一致,揭示了中后部滑体顺层滑动特征。滑体主要由白垩系下统栏垅组中-薄层状泥质粉砂岩夹粉砂质泥岩组成,基本上保持了层状,但倾角整体上呈现上陡下缓特征,与基岩产状变化一致,滑坡后缘地段倾角约21°~28°,至前缘变为14°~17°,且前缘岩体隆起,反倾现象非常发育。因此宏观上判断该滑坡成因机理为滑移-弯曲。
图1 滑坡全貌Fig.1 Full extent of the landslide
朱雀洞滑坡滑动带由白垩系粉砂质泥岩发育而成,粉砂质泥岩为典型红层软岩,遇水后结构极易破坏、强度迅速降低,甚至完全崩解软化成泥状。据现场调查,坡体发育两组陡倾角节理:170°∠80°、80°∠80°,有利于雨水入渗。区内降雨频发,粉砂质泥岩经过长期雨水浸泡逐渐成为软弱夹层,在岩体剩余下滑力作用下,沿软弱夹层发生层间滑动,因前缘受阻发生弯曲变形,之后进入蠕变阶段。滑坡发生前2~3日遭遇连续强降雨,导致河水上涨、地下水位抬升,加之坡顶修建高速开挖山体形成平台,平台积水更有利于雨水下渗到坡内,如此加速了斜坡变形进程,最终岩体在坡脚附近产生溃屈而滑面贯通形成滑坡。
2 朱雀洞滑坡失稳条件
对朱雀洞滑坡破坏前的斜坡进行概化,建立斜坡滑移-弯曲二维力学模型(图2),斜坡几何特征如下:
该顺层斜坡总坡长为L=450 m,其中滑移段长度L1=300 m,弯曲段长度L2=150 m;岩层单层厚度为h=0.5 m,岩层层数n=50,因此总厚度H=25 m;岩层倾角为α=25°。
图2 斜坡滑移-弯曲力学模型Fig.2 Mechanical model of slipping-bending for slope
①破坏条件
斜坡发生滑移-弯曲变形,先决条件是具备足够的剩余下滑力,其计算公式如下:
F=HγL1(sinα-cosαtanδ)-cL1
(1)
式中:F——剩余下滑力;
γ——岩层重度;
δ、c——分别为层间软弱带内摩擦角、黏聚力。
按评价压杆稳定性的欧拉公式可以计算临界下滑力:
(2)
式中:Fcr——岩层发生弯曲时的临界下滑力;
He has seven arms.He has no sense of humor(幽默感).He only has one dream:to relax(休息).
则顺层岩质斜坡产生滑移-弯曲变形的必要条件应该满足F≥Fcr,即:
(3)
②临界坡长
在同等条件下,坡长是岩层产生弯曲的关键性因子,只有实际坡长超过临界值时,才可能出现弯曲变形。孙广忠[18]根据板梁力学原理,求导出顺层岩质斜坡发生滑移-弯曲变形时的临界长度表达式为:
(4)
式中:Lcr——斜坡临界长度;
q——岩层的自重,q=γH。
③评价结果
3 基于物理模拟的滑坡变形过程分析
表1 试验材料配比
本次模拟试验,以该滑坡主纵剖面为依据,并按照当地的地貌环境对该剖面进行了合理的恢复,经过适当的简化后制作模型。规定模型宽度为80 cm,即试验条件准许的最大尺度,实体研究对象的长度按此进行缩小,模型高度和实体高度比与长度方向的比值相同。根据圣维南原理,当模型足够薄时,认为摩擦力均匀作用在整个厚度上,可以相当于原型物体在天然状态下受到的重力作用。为了充分的利用摩擦力,模型的厚度尽可能的要制作薄一些。在制作完成的模型轮廓上,用小刀刻画模拟出岩层,设定岩层的平均厚度为0.3 cm。为了减少层间因材料特性而带来的额外黏结力,在层间还充填有少许的滑石粉,模拟软弱夹层。此外对应于实际斜坡风化和卸荷程度的差异,以不同的外力压实分别制作模型的表内层。为了保持与力学模型的原型一致性,模拟的层面倾角同样确定为25°。试验运行之前的模型状态如图3所示。
图3 初始模型状态Fig.3 Initial state of model
3.1 第一阶段: 轻微隆起
开启仪器,试验开始运行,随着皮带轮的匀速转动,模型初期发生差异性层间错动,特别是浅表部较明显,但变形较小。当试验进行到10 min左右,斜坡的后缘拉张,表部岩层开始顺着层面小量下滑,并且由于前缘受阻,在坡脚地带岩层中发生凸向坡外的微弱弯曲变形,层间因此还出现了架空的现象(图4)。
图4 试验运行10 min后模型的变形特征Fig.4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 of model after 10 minutes
3.2 第二阶段: 强烈隆起、层面折断
随着试验运行时间的推进,后部岩体继续顺着层面向下滑移,前缘岩体不断强烈弯曲隆起、架空,在最大隆起端部岩体沿垂直层面折断、局部压碎,变形剧烈程度从“坡面”向内逐渐减弱(图5、图6)。强烈凸向坡外弯曲的岩层形成类似褶曲的弯曲形态,两个弯曲端(类似于背斜、向斜)端部形成张裂带,一个是向坡面凸出开口的张裂带,另一个是向坡内弯曲的根部形成的张裂带,“X”形错动节理形成,逐步向贯通方向发展。
图5 试验运行13 min后模型的变形特征Fig.5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 of model after 13 minutes
图6 试验运行15 min后模型的变形特征Fig.6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 of model after 15 minutes
3.3 第三阶段: 斜坡破坏、形成滑坡
为了便于观察,调低了皮带的转速,继续让试验运行,模型变形也随之继续发展,后部岩体不断向前推挤,当坡体前缘折断带彻底的贯通后,坡体表部沿这一贯通面迅速下滑产生滑坡,斜坡出现了整体的破坏。滑体沿凸向坡外的折断带溃屈,滑坡的规模稍小(图7);当滑坡沿岩层根部的张裂带贯通时,滑坡规模加大(图8)。这说明滑体存在多层滑移现象,试验与实际比较吻合。
图7 试验运行20 min后模型的变形特征Fig.7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 of model after 20 minutes
图8 试验运行27 min后模型的变形特征Fig.8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 of model after 27 minutes
4 缓倾顺层岩质斜坡基本特征与变形条件
4.1 基本特征
实例特征,国内外14个滑坡实例发育特征显示(表2),滑移-弯曲型滑坡具备如下共同特征:(1)形成机理复杂,隐蔽性强,野外调查难以识别;(2)滑坡体规模巨大,多为大型滑坡,滑体长度一般数百米至上千米,厚度至少数十米;(3)滑体岩性主要为硬质岩,但层间总含有软弱夹层;(4)滑动面(带)由软弱夹层构成,后部平直陡峻、为主滑段,前部平缓、为抗滑段;(5)推移式、多层滑动、突发性、滑速高、滑动距离有限等动态特征。
表2 滑移-弯曲变形模式工程实例
4.2 滑移-弯曲变形产生条件
顺层岩质斜坡产生滑移-弯曲变形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地质条件:岩层倾角20°~60°,岩体软硬相间、节理与裂隙发育。岩层倾角过缓将难以变形,当超过60°时,斜坡变形模式将向倾倒类型转化。
(2)地貌条件:岩层倾角>斜坡坡角,坡长达到数百米及以上;
(3)力学条件:岩体存在剩余下滑力,且剩余下滑力必须大于其临界值。
5 结论
(1)滑移-弯曲型滑坡基本特征:具有隐蔽性强、体积规模巨大、滑动面后陡前缓、多层滑动、突发性、高速、滑动距离有限等特征。顺层岩质斜坡滑移-弯曲变形产生必要条件:岩层倾角20°~60°,岩体软硬相间、节理与裂隙发育;岩层倾角>斜坡坡角,坡长达到数百米及以上;岩体存在剩余下滑力,且剩余下滑力必须大于其临界值。
(2)采用欧拉定理和孙广忠公式,对朱雀洞滑坡为代表的缓倾顺层岩质斜坡,分别进行滑移-弯曲变形条件判别与稳定性评价。经过验算,该斜坡不稳定,剩余下滑力大于临界值,变形条件具备,与实际吻合。
(3)对缓倾顺层岩质斜坡的滑移-弯曲型变形机制的演变过程的物理模拟,基本上再现其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变形的阶段性特征,模拟取得比较成功的效果,说明了试验室的仪器设备能提供与实际地质环境基本吻合的条件,以及选择试验材料和材料配比的合理性。物理模拟结果与理论计算互为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