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潜能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机理研究

2020-05-09博,史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省份创新能力区域

师 博,史 萌

(西北大学 a.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院;b.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一、引言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经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步伐。创新型国家的构建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构成要素功能耦合、协调配合的结果[1-2]。由于人口红利和资源禀赋红利的减少,投资规模驱动与传统的要素驱动模式亟需改变,新时代竞争需要提高创新要素与资源的结合效率,增强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已有文献大多以专利数量作为创新能力的简单替代,但中国国家专利产权局曾特别指出专利的“井喷式”涌现,更多是停留在数量层面的上涨,缺乏能够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专利[3]。一方面,政府干预创新的背景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利申请补贴等多项创新激励政策在某种程度上会扭曲微观主体的创新动机,催生出大量缺乏商业化价值的专利,从而高估创新能力的真实水平;另一方面,出于商业技术保密等方面的考虑,部分企业存在不申请专利的情况,从而低估创新能力的真实水平。换言之,中国创新“大而不强”是当前经济向高质量发展彻底全面转型面临的重要问题。

创新的核心在于创新资源要素的有效结合,而市场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决定着资源配置的效率。经济体系中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取决于研发投入,但创新具有外部性,地区产业集聚和创新要素集聚程度越强,越有利于新思想和新技术的传播,从而间接地在更高维度上提升创新能力。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市场力量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关注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也有文献探究创新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然而鲜有文献直接探究市场力量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4]。与此同时,创新的外部性导致了市场失灵,单纯考察市场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可能无法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需要将市场的力量与政府干预有机整合,综合分析市场对创新的影响机制。市场的力量通过实现资金、人才、机构、设备等的有效配置,可以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与此同时,政府干预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如何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兼顾发挥政府作用,激发科技创新红利的巨大潜力,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在此基础上,本文采集省级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并构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测算各省的创新能力。考虑到创新能力深受知识产权保护和公共制度环境的影响。知识产权保护可以保障高风险创新活动的创新回报,而政府通过研发补贴、公共政策引导等方式营造出的公共制度环境可以激发创新活力[5-7],因此本文创新性地将知识产权保护和公共制度环境纳入到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在测算各省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探究市场力量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

二、理论分析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

在《经济发展理论》中,熊彼特明确提出了创新的概念,指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可以突破原有的组合,通过创新性地将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相组合来创造新价值的行为就是创新。创新的发生是以具备企业家精神为前提条件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企业家在特有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价值观拓展[8]。在此基础上,弗里曼将创新理论扩展到“从发明到创新,再到创新扩散”的三重概念[9]。发明是思维上的创新,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打破思维禁锢,从新的角度解读问题,构建新模型、新思路;创新是新发明的应用过程;创新的扩散则是指新发明的广泛应用随之带来的全社会生产率的增长。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决定经济发展高效率的关键因素。早期的研究多集中于国家层面上的创新能力差异,然而对于当前正处于转轨阶段的中国来说,国家内部省份之间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而更需聚焦于国内省域层面的创新能力。在新熊彼特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之上,学者们将创新能力的定义拓展到区域层面。为了提高社会生产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发挥本地区资源优势,不断将新的知识、技术和信息应用到社会生产中,这种能力既包含知识创新的研发能力又包含研发能力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区域创新能力是由内部自主创新与外部引进创新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开放式创新体系,其创新能力大小是企业、政府、学术界等不同创新主体沟通与合作的结果[10-12]。

如果把区域创新系统视为从投入到产出的系统,那么从总体来看,创新投入越多,其产出就越高,但是当视角聚焦到某个具体的创新活动时,投入产出的关系未必如此明确[13]。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区域的制度、基础设施建设等环境因素同样会对创新绩效造成影响[14-15]。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有效减少企业和其他主体的创新成本,吸引创新资源的集聚。王鹏和赵捷研究发现,公有制企业所占比重过大、侵权行为都不利于创新效率的提升[16]。由此可见,创新环境的作用不可小觑。

(二)市场力量与创新能力

在某种程度上,市场力量可被视为市场潜能。冰山成本理论指出,为了降低运输成本,企业倾向于邻近市场而居,落址于市场需求较大的地区,从而易于形成知识技术的空间集聚。知识技术的溢出具有地域性和时滞性,在传播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因此会随着地理距离的扩大而衰弱。优先引用本地已有专利的倾向,使得空间地理位置的接近更有利于知识技术的传播与共享,企业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形成地理空间集聚,进而通过知识溢出效应对区域创新能力带来正效应。一方面,行业内企业的聚集有利于知识的专业化溢出(MAR外部性),行业内的知识溢出可以削弱地区的垄断势力,加强区域竞争,激发企业创新潜力,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跨行业企业的聚集有利于知识的多样化溢出(Jacobs外部性),不同行业之间的知识是互补的,差异化思维的碰撞交流可以增加地区的创新数量,上下游产业企业的集聚还能降低信息、技术、原材料等的搜寻成本,减少商品的销售成本,企业间形成分工与合作的战略关系,可以促进资源有效配置,提高区域创新效率。

在吸引企业集聚的同时,地区通过提供种类繁多且价格低廉的产品,形成价格指数效应,吸引大量人力资本聚集。人力资本是进行创新活动的主体,更是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夏良科指出人力资本具有“同化”功能,有效的技术学习与培训能够大大增强区域的吸收能力,消化并应用前端技术或创造新技术,与此同时,高素质人才也会提升周边人才的创新能力,有效提升区域的创新能力[17]。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优先东部地区发展,带动内陆地区发展的非均衡战略,形成了以东部地区为中心的“中心—外围”格局。大量劳动力涌入东部发达地区,人口集聚带来的需求增加进一步吸引企业集聚,循环累积效应会确保发达地区的市场优势地位,各类要素的集聚能够加速区域内的知识技术流动,减少重复创新,提高区域的创新效率。远离市场的地区受交通成本的限制,在招商引资方面缺乏竞争优势,不仅难以受到知识技术外溢的辐射带动作用,本地区的部分需求还会流入到市场力量大的地区,从而进一步增加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难度。

此外,市场力量与地区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地方政府会引导企业形成集聚,设立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颁布税收优惠等政策,促使企业形成表面上的集聚,但缺乏合理规划会导致集聚区内出现产业趋同和结构混乱等问题[18],从而扭曲市场力量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阻碍知识技术的流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带来负向影响。研究市场力量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探析政府力量在其中的影响机理,对于缩小区域间创新能力差距、发挥市场力量的巨大潜力,继而推动地区间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结果分析

(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由于采用专利数量衡量创新能力存在显而易见的弊端,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创新的运作机制为主线,将整个区域创新过程视为从投入到产出的系统,结合创新环境,即构建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3个一级指标,以这3个一级指标分别展开,共设立18个三级指标进行测度,具体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创新投入。本模块主要从创新要素和创新主体的角度出发。其中创新要素主要指创新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分别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和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来衡量;创新主体主要指进行创新的组织机构,本文用高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和普通高等学校三个指标衡量。

表1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创新环境。已有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鲜少考虑到政府制度因素的影响,本模块创新性的采用知识产权保护和公共制度环境两个指标来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的制度环境。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采取“双轨制”模式,行政与司法并重。司法保护具有“不告不理”的原则,相较而言,行政保护主动出击,具有便捷性、取证手段多样性和维权成本低的优势,基于此,本文从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中手工搜集地区专利行政执法数据,整理出历年各地区专利侵权纠纷及其他纠纷立案数,为剔除经济规模的影响,以“立案数+1”与地区就业人口的比值表征知识产权制度的“行政保护”。与此同时,营造积极的公共创新环境同样有利于创新,而政府工作报告是依法行政和执行权利机关决定、决议的纲要,是指导政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因此本文借鉴陈诗一的做法,采用省级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与创新相关词汇的比重来衡量公共制度环境[注]与创新相关的词汇具体包括:技术、科技、科研、创新、人才、技改、产学研、知识、科教、专利 、新兴产业、研发、创造、生产率。。此外,本文还采用互联网上网人数、铁路和公路里程、邮电业务总量和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四个指标衡量区域的基础设施水平;区域的对外开放程度以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和经营单位所在地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来衡量。

3.创新产出。本模块从知识创造和成果转化视角出发。知识创造即创新活动的知识型产出,主要包括论文发表和专利授予,采用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

中国论文数和专利授权量来衡量,由于三类专利中,发明专利的技术含量最高,本文特别将发明专利拥有量情况纳入到评价指标体系中;成果转化指创新活动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产出,主要考察企业的新产品情况,采用技术市场交易金额、新产品销售收入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项目数三个指标。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涉及的指标数据均由2005—201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处理获得。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西藏数据缺失较多,港澳台的数据难以获取,本文仅汇总了除西藏和港澳台外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本文采用插值法填补缺失的数据。

由于评价指标体系中所选取的各个指标性质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量纲,首先使用“最小—最大标准化”方法将各指标原始数据无量纲化。因为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众多,如果直接对18个指标做处理,不便解释各主成分的含义,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提取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三个模块的主成分,各级特征值的累计方差贡献率最低也能达到73.841%,可以较好地解释本组数据的特征,继而将三个模块得分值加总得到30个省份各年份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

(三)评价结果分析

受篇幅限制,本文仅给出30个省、市、自治区部分年份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及排名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部分年份创新能力得分及排名情况

为了进一步比较分析各省、市、自治区的创新能力特征,本文根据其历年的平均创新能力综合排名情况和各创新模块平均排名情况进行分类,将30个省、市、自治区分成四类,如表3所示。不同省份的创新能力发展各具特色。

东部省份以第一类为主,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和辽宁均属于该类,创新能力位于前沿水平,且各创新模块也位于前十名,发展均衡;北京作为唯一的第二类省份,虽然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综合创新能力都位列前三,但处于中游水平的创新环境严重制约其创新能力的提升;海南属于第三类,各创新模块均远远落后于其他省份,致使其综合排名始终处于倒数水平;福建、天津和河北属于第四类,虽然存在优势模块,但受其他模块的制约,创新能力情况略弱于东部其他省份。

表3 30个省份的创新能力分类

中部省份以第三类为主,吉林、黑龙江、安徽和江西均属于第三类,综合排名大多位于中游水平,创新能力弱于东部省份而又强于西部省份;湖南和湖北属于第一类,各方面均衡发展,综合创新能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河南与山西属于第四类,高水平的创新投入却难以弥补创新环境和创新产出方面的不足。

西部省份以第三类为主,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均属于该类,大部分省份的综合创新能力排名情况位于后十名,各创新模块的薄弱造成了总体创新能力的滞后;四川作为西部地区唯一属于第一类的省份,各模块发展均衡,基本维持在前十名,为西部省份的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由于缺乏充足的创新投入支持,重庆归属于第四类,地区创新能力落后且发展不均衡。

四、影响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证检验

(一)模型设定

在对各省创新能力的分析过程中,不难发现中国创新能力的分布呈现出“东高西低,逐渐减弱”的特点。什么样的因素造就了东、西部地区在创新能力上迥异的发展水平?考虑到市场力量通过集聚效应和循环累积效应对创新活动的影响,本文基于市场潜能的视角,通过实证检验对上述问题给出解释。构建的基准回归方程如下:

(1)

被解释变量即创新能力,用innovationit表示,代表省份i在t年时的创新能力水平,采用前文所测算的地区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来衡量。

(2)

为控制其他因素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本文还加入了政府干预程度、企业所有制、人力资本等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在式(1)中用Xijt表示,即省份i在t年时一系列控制变量j的情况。具体的模型变量定义及说明如表4所示。

表4 模型变量说明及描述性统计

(二)结果及其分析

首先只用市场潜能对创新能力进行回归,结果如表5列(1)所示,市场潜能的系数为-1.596,得到了与之前分析相反结论,这可能是因为区域创新能力同时还受到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回归(2)在回归(1)的基础上加入控制变量,此时市场潜能的系数为1.063,表明市场潜能越大,区域创新能力越易于提升。

本文在回归(3)中加入了市场潜能与政府干预的交互项,交互项的系数为-1.792,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市场潜能促进创新能力受到政府干预的阻碍。为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税收优惠、提供廉价土地等途径招商引资,短期内激发了企业的创新动力,吸引大量企业集聚,表现为区域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增加;加之政府锦标赛和官员晋升制度的存在,地方政府具有追求即期增长的特点,其投资存在鲜明的“重基建”偏好,表现为区域创新环境的提升,中国特色政府干预成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背后推手,在回归中,政府干预的主效应表现为显著的正效应。但从长期来看,政府所引致的创新大多缺乏可持续性,企业创新停留在模仿改良层面,为寻求政治寻租而形成的企业集聚,通常缺乏深度交流合作,反而扭曲了市场力量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阻碍知识技术的流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带来负向影响。

表5 全样本回归结果

注:*、**和***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显著,括号内为标准误。

考虑到市场结构的影响,在回归(4)中,增加了市场潜能与国有企业的交互项,交互项的系数为-3.436,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国有企业作为一种垄断力量削弱了市场潜能促进创新能力的作用。从创新动力来看,国有企业具有“国有”和“企业”的双重属性,无论是承担社会责任还是受利润最大化驱使,国有企业都具有较强的创新动机;从创新能力来看,国有企业与政府、银行等关系密切,具有天然的信贷优势,享受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创新实力雄厚,在回归中,国有企业的主效应表现为显著的正效应。但不可忽视的是,国有企业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区的竞争效应和市场机制。一方面,私有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通常难以获得充足的资金流以支持研发活动的进行,缺乏应对创新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较低的市场竞争也会降低企业的创新动力,从而难以发挥市场力量的促进作用。

在回归(5)中,本文同时加入市场潜能与政府干预的交互项以及市场潜能与国有企业的交互项,两项的系数都显著为负,且市场潜能与国有企业的交互项系数绝对值为3.399,大于市场潜能与政府干预的交互项系数绝对值1.686,这说明垄断势力对市场力量发挥促进效用的阻碍作用要更大一些,竞争的缺失更容易造成创新的低效率。

五、结论与建议

利用2004—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本文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的多维视角,通过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除西藏和港澳台外30个省、市、自治区的创新能力进行测算和评价,发现不同省份的创新能力发展水平各具特色。继而,本文研究了市场力量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市场力量大的地区通过循环累积效应和对周边地区的吸附效应,更容易形成创新的空间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但这种促进效应的发生会受到政府干预和垄断势力的削弱,并且垄断势力具有更强的削弱作用。

根据上述实证研究结果,本文认为,在构建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各地政府应当根据本地的创新能力发展情况,采取差异化的措施。中国政府“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战略,导致中国形成了以东部省份为中心的“中心—外围”格局。市场力量大的发达地区应当利用其区位优势,培育和开发高端市场,加快实现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做好示范带动作用。市场力量薄弱的欠发达地区,当地政府应当加强省际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开拓国内外市场,尽可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好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和市场的有效合作必不可少,既要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好市场的决定作用,又要有效利用政府的作用。政府应当完善市场机制,创建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鼓励适度竞争,在竞争中激发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创新动力和创新活力,通过增强创新能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省份创新能力区域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分割区域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16省份上半年GDP超万亿元
区域发展篇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