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机构伤口专科护士 “3+1”结构型培训方案的应用效果评价
2020-05-09戚晓霞蔡蕴敏
戚晓霞,蔡蕴敏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上海 201508)
传统的医师换药模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伤口治疗需求,伤口专科护士培养和发展成为伤口治疗专业领域的新生力量。近年来我国对伤口专科护理人才的培训工作得到了广泛重视,国内各省市已逐步建立伤口专科护理人才的培训体系。然而,由于伤口护理学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从现有专科人才培训体系来看,往往多数都采用短期理论结合临床实习的培训模式[1]。单纯的短期培训模式有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伤口专科护理人才培训并获得相关证书后却不从事相关领域,出现了学而不做的尴尬局面。为适应国内外伤口治疗及护理发展的新形势,提高基层护理人员处理伤口的能力,切实满足患者对基层伤口专科护士需求。本研究旨探索基层医疗机构伤口专科护士“3+1”培训模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由本区各基层单位推荐的30名女性护理骨干,年龄25~38岁,平均年龄32岁;从事护理工作年限为5年,本科4人,大专12人,中专14人;主管护师6人,护师22人,护士2人。
1.2 方法
培训模式第一部分:基础伤口专科护士培训网络平台对学员统一管理,非脱产情况下12周内在线完成全17门综合理论课程,共计34个学时,要求通过网络平台理论测试。未通过测试者可申请下一季度测试,直至修满学时并通过测试。课程由资深国际造口师依据国际造口师课程并结合学员实际情况设置。第二部分:理论考试合格者可申请前往区内指定的国际造口师实训基地进行为期4周的脱产培训。期间完成至少100例临床伤口操作,参加并通过三项操作考核:无菌技术、个案评估和护理、一般伤口换药操作程序,完成1份完整的伤口个案护理,顺利通过汇报。第三部分:通过以上两项培训内容考核者,由区卫生计生委颁发区内伤口专科护士证。第四部分:完成前三部分内容后可以向网络平台申请进入临床工作长期支持系统。系统内会有资深国际造口师、国际伤口治疗师、伤口治疗师、糖尿病足疗师及专科护士管理者等不同方向的专业人员组成。学员可以长期获得:在线答疑,远程指导操作,不定期专业新知识和技能网络课程,定期临床实践培训,联系院外会诊,联系区内转诊等一系列工作支持。
1.3 评价指标
参考尹雪燕等[2]的研究,根据本研究需要选取部分条目作为培训前后伤口专业自我能力调查问卷内容,原问卷的信度、效度已得到验证。分别在培训前及完成“3+1”培训模式后,以问卷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伤口专业自我能力调查问卷的调查。
表1 伤口专业自我能力测评结果对比(,d)
表1 伤口专业自我能力测评结果对比(,d)
组别伤口专业自我能力测评相关条目伤口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伤口换药临床操作技能的掌握正确评估伤口患者状况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准确评估伤口患者需求,确定首要护理问题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问题解决方案能对伤口工作中不规范或问题治疗措施进行参与制定伤口相关健康教育资料参与对伤口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对其他护理人员开展伤口领域在职培训具有职业获得感具有收集专业领域研究资料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写作能力能正确认识自身知识和能力,积极学习和更新培训前(n=30)2.20±1.011.00±0.001.00±0.001.00±0.001.00±0.001.00±0.00 3.0±0.001.27±0.701.00±0.002.33±0.981.53±0.921.13±0.521.13±0.52培训后(n=30) 5.0±0.00 4.87±0.524.87±0.524.87±0.524.47±0.924.87±0.525.00±0.004.87±0.524.60±0.833.67±0.984.73±0.703.13±0.524.60±0.83 T值 -10.693 -29.000 -29.000 -29.000 -14.666 -29.000 -29.000 -16.837 -16.837 -5.292 -12.220 -29.000 -14.666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计量资料计算其均数和标准差,计数资料采用%计算,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培训前后的效果,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1)与培训前的基线相比,“3+1”模式培训后,学员的伤口处理能力相关知识得到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与培训前的基线相比,“3+1”模式培训1年后,我们在对研究者所在医院相关护理项目工作量统计中发现:①全年护理压力性损伤的患者总人次从培训前的168人次增长到600人次。②每位研究者平均负责其所在医院压力性损伤患者总数从培训前的20%到培训后85%。③新增3个社区伤口护理门诊,接待门诊患者200人次。④建立和运行基层医院与上级医院伤口患者双向转诊。⑤压力性损伤患者转诊率达到65%。⑥伤口转诊患者满意度(89.6分)与三级医院就诊患者满意度(88.9分)相比,差异没有显著意义,P>0.5。
3 讨 论
(1)基层医疗机构伤口专科护士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慢性病患病率上升,各类慢性伤口诸如:糖尿病足、压力性损伤等成为医疗护理工作的一大挑战。虽然近年来我国伤口专科护士的培养取得了进步[3-4],但大部分伤口专科护士往往服务于大型三级医院,而不是基层医疗结构。然而,由于慢性伤口的诊疗和护理耗时长,且重在预防,伤口的延续治疗和支持系统更多需要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干预治疗,因此,基层伤口专科护士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2)3+1结构型培训模式在基层医疗机构伤口专科护士培训中的优势我国目前伤口护士培训模式种类多样:有与WCET合作的造口师学校,有中德合作的国际伤口专科护士培训学校,有各个省市自治区护理学会组织的伤口专科护士培训班,但这些培训往往采用短时间集中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模式[5]。目前的培训模式,旨在快速提高护理人员的伤口护理知识与技能,满足临床需要[6-8],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因教学方法和培训时长的有限性,培训往往只关注一时的成效,没有进行系统跟踪和质量的评价,导致培训的伤口专科护士量大质低。本研究采用的“3+1”结构型培训模式将通讯科技融入教学是区域化伤口护理专科人才队伍培训得以更快速和紧密,共享型伤口护理实训基地建设为区域化伤口护理专科人才培训奠定基石(课程和实操),护理政府部门参与监督及双认证体系为伤口护理专科区域化人才培训保驾护航。从我们对转诊患者满意度调查中也可以看出,患者对我们培养的伤口专科护士满意度与三级医院专科护士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反而从数据来前者略高,其中最可能原因是患者及家属觉得就诊基层医院能在得到同等护理质量的前提下,基层就诊更为比较方便。
4 小 结
本研究初步探索了“3+1”结构型培训模式对基层医疗机构伤口护理专科人才的培养,可对我国基层医疗机构专科伤口护理人才的培训提供新的方向。但由于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少,仍需要进一步扩大研究对象,从多中心合作角度验证本模式的实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