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研究

2020-05-08庄绪磊

办公室业务·上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研究

庄绪磊

【摘要】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是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课程,是培养学生思政素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媒介。在遵循课程立课原则下,需要教师注重课程内容的时效性与理论性、不同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的紧密结合,提升课程教学中的人文导向功能,拓宽实践环节,以此提升授课质量与效率。本文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特征、探析教学现状,提出相应的破解策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研究

在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中,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思想性与理论性,能够帮助学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唯物史观及辩证方法论,然而正因为课程性质的缘故,导致青年学生在意识层面上,对课程构建形成抗拒心理。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师应从理论、实践、社会、网络的层面上构建全新的课程教学体系,使课程体系更加贴近学生、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时代发展的步伐。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内容与特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我国思想教育的重要课程,是通过理论与学术手段,使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唯物史观及青年马克思思想的课程体系。从理论层面来分析,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理论体系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同时也是对马克思方法、观点、立場的集中概括,重点彰显了马克思的整体特征和根本性质,呈现了马克思理论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的辩证统一,进而从基本方法、基本观点与基本立场等层面上,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涵与人文哲理。马克思的基本立场是分析、观察及破解现实问题的主要出发点与立足点,基本观点是关于人类思维、社会发展、自然生态的科学认识,并对社会实践与人类思想进行了科学总结。基本方法是立足于历史唯物与辩证唯物的方法论与世界观的工作方法与思想方法。其基本的理论内涵是坚持实施求实、联系实际、在社会实践中发展真理、检验真理。青年学生通过对马克思基本观点、方法及立场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与人文素质。在课程特征层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具有较强的覆盖性,能够在深入浅出地阐释马克思基本立场时,整合并概括关于社会发展、自然生态及思维规律等层面的科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准确地认识并看待现实世界。其次是逻辑性,课程在设置及构建中,以马克思基本观点、立场、方法为逻辑主线,以目标建构的形式,提出问题特征及思想方法与解决方法,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并感受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内涵及思想魅力。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现状

(一)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由于基本原理概论拥有较强的理论性、学术性及实效性,说理部分较多,严重挫伤了青年学生对马克思理论的探索热情。并且在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师普遍将“灌输式”“宣讲式”作为主要教学模式,从而导致课堂氛围枯燥、教学体系单一、教学效果不佳,严重影响到高校思政教育的长远发展。特别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视角下,青年学生的思想理念与行为规范受到了显著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追求个性解放、自我价值实现的思想形态。这与高校传统思政教育的严谨、求实、专注的教学要求相对立。然而部分思政教师并未认识到新时代对青年学生的影响,继续以传统而刻板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思想,从而导致青年学生难以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而影响高校思政教育的长远发展。

(二)基本原理课程整体的局限性。本文所探讨的局限性,并非课程内容的局限性,而是教师论述并探讨马克思基本原理的授课模式、体系及方法的局限性。由于课程属性的缘故,教师往往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历史而轻实际,使理论知识成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媒介,而非人才培养的平台。高原勤认为,虽然马克思基本原理是体现马克思最核心、最基本的课程体系,然而在实际的课程开展中,却存在忽视马克思理论品质的问题。尤其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一直没有被应用到课堂教学环节中,导致教师在不断的理论阐述与讲解中,丧失了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关照。

(三)课程评价机制及方法的落后。在课程评价与评估体系中,思政教师主要将理论知识的重点与难点作为评价主体,以此考查学生对思政知识的把握程度,然而在这种评价机制上,将严重导致课程教学出现重心偏移的问题,即将培养学生利用马克思理论的能力转变为对马克思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继而违背了课程设置的宗旨与立课的精神,严重影响到我国思政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应将“重知识评价”转变为“重能力评价”,将“重课堂教学”转变为“重学生培养”,将“重课程绩效”转变为“重立德育人”,以此从根本上提升课程教育的质量与效率。

三、提升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及方法

(一)构建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体系。首先,高校思政教师应根据马克思基本观点、立场,从青年学生的人生意义、理想信念出发,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并将与人类思维规律、社会发展及自然生态相关的理论问题呈现给学生,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探寻并分析现实问题在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及影响程度,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加深对马克思理论的认识及现实问题的理解。其次,教师应在阐述并分析现实问题及马克思立场及观点的同时,提出问题破解的常规思路,并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撰写实践报告,使其逐渐认识到常规方法在现实问题面前的局限性与滞后性。最后,开展基于基本方法的教学活动。在青年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学生逐渐明确现实问题的严峻性与紧迫性,并对破解现实问题的方法形成理论,思政教师应在此背景下,全面阐释马克思基本方法的特征、特点及应用策略,使学生由外而内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性、科学性及有效性。此外,教师应将马克思哲学、科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引导部分”,以此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激情。

(二)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高校思政教师应构建出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逐渐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力量,进而推动马克思基本原理课程的发展进程。首先,思政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行为特征及认知规律,利用自媒体技术改变当前的理论教学体系。即将复杂的理论知识、生活化、口语化、碎片化,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与理论阐释,充分理解思政理论知识的基本内涵,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其次,通过翻转课堂模式,将碎片化、生活化的知识体系呈现到学生的移动智能设备中,从而将课堂教学重心放在学生应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辩证法的层面上,以此改变课程的学术性质与理论属性,使其真正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重视实践探索。思政教师在确保理论知识精简化、生活化、体系化的前提下,应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社会发展规律及自然生态现状进行探究与实践,并以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以应试教育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对马克思基本原理课程的影响较为深远,同时也是制约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在创新评价机制前,应转变应试教育理念,将教学重心置于人才培养、素质教育、思政教育价值的层面上,并从学生全面成长、人才培养体系及思政教育目标、使命及任务的层面上,构建全新的课程评价机制。譬如,将传统的应试考核模式,转变为理论分析、方法应用及思想评价等模式。虽然在这种考核模式下,学生难以全面地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却能够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与理解,提升对思政理论内涵的理解。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有关人类解放与工人阶级的科学,是培养学生政治素养,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及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基础,对学生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抵御社会多元思潮的冲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对此思政教师应在结合学生思想理念与行为特征的基础上,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方法,创新传统的教学体系,提升课程教学的实践性与生活性,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秀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探索,2008(10):52-54.

[2]陈永杰,冯皓.案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的运用[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9(03):203-205+209.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研究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公司研究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