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环节质疑 多层次探究

2020-05-08曹强

华人时刊·校长 2020年2期
关键词:课前预习课文探究

曹强

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而探究是最能體现人之本性和人之力量的心智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指在体验过程中敏锐地捕捉问题,紧紧地追问、探寻问题的结果。学生提问题,就是思维的开始。在学习中只有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主动地进行新的探索。因此,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提高质疑能力,让学生由敢问到善问,进而主动探究学习,这需要培养训练。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各环节中应该注重学生的质疑,及时引导、组织探究学习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在课前预习时,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教师要知道上课“解决什么”,必须先了解学生到底“需要什么”。这种了解不是凭空猜测,而应该有“真实材料”。要达到这种效果,作好课前预习十分重要。

在课前进行预习,学生可以有大量的时间提前对学习材料作充分了解,缩短阅读主体与新材料之间的距离,引发自己的探究心理。这样做,更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发展规律,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也是很有益的。

可是,由于受小学生学习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预习很难到位。如何利用课前预习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吸引学生主动探究,从而为课堂教学很好地服务呢?有位教师的做法值得借鉴。这位教师给每位学生准备了一本课前预习本,要求学生在按书上“预习”要求预习后,大胆质疑,什么都可以问:可以是针对课题的,可以是针对篇章结构的,可以是针对写作方法的,还可以是针对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语的。备课前,这位教师总要把所有的预习本收上来一一翻看,精心挑选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以及有闪光点的个例,确定教学内容及方法。开始时,很多学生马虎预习的习惯没有改变,并不会提问。可为了讨得老师“欢心”,总是在预习本上填了很多“含金量”不高的问题,例如“这句话里为什么要用‘高兴而不用、愉快?”等。看到这一情况,这位教师采取了这样的措施:每节课上,他都要对提问最多的几位学生进行口头表扬。而在质疑讨论时,这位教师总忘不了以更高的“规格”对问题的提供者给予褒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逐渐明白了:能多提出问题固然很好,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更了不起。渐渐地,他们变得能静下心来仔细读书和细细思考了,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有水平了。如“为什么孙膑只调换了一下马匹的出场顺序,田忌就反败为胜了?”(《田忌赛马》)、“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的‘滑是不是写了别字?”(《颐和园》)等。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学生是在思索,探究了。

这样的课前预习,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究了,使他们注意到了上课要“学什么”。同时,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的真正需求,知道了上课该“解决什么”,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更好地主动探究学习。

初读课文后质疑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语文教学应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质疑与学生的自读紧密结合起来,适时地安排质疑,多层次地引发学生进行质疑,进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学生初读课文后,对于课文主要内容、文章结构,内容重点,重要因果以及其他联系、明显的写作特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一定已经有了一些初步了解,可能会产生一些疑惑。这时教师应及时地安排学生表达,质疑,因为这时为了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学生最想争先说,同时可以说的最多,质疑的空间相对也较大。

有些教师可能担心学生问得太多,问得太杂,影响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有序展开。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对于有些简单的质疑,教师可以当场组织学生快速解决;对于有些局部的、一时难于理清的疑难,教师可以在征得学生同意后,放在精读课文后再作讨论。

虽然这时学生的质疑可能是浅层次的,但能在初读课文后即大胆质疑,表明了他们的思维正处于积极探索的活跃阶段。这时教师如能积极鼓励,灵活组织,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将得到充分调动。教师上课依始就创设了这样一种热烈探究的学习气氛,学生整堂课都会处于一种主动探究的兴奋状态。

一位教师在执教《高大的皂荚树》一课时,有一个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了个问题:“为什么作者要写很多与皂荚树长得‘高大,没有关系的内容?”这位教师听了,脸上露出了疑惑的神情,对全班学生说:“问得有道理,大概是作者写作跑题了吧?”学生听老师这么一说,顿时产生了探究的兴趣,马上找出与长得高大“无关”的内容,反复地朗读,交流,评议。慢慢地,学生们终于“失望”地发现:这些内容并不是真的与课题中的“高大”没有联系。皂荚树一年四季都“牺牲”着自己,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方便,带来很多乐趣。皂荚树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从另一方面显示出了它的“高大”。

教师在初读课文后就鼓励学生表达、质疑,对提出的问题多作肯定,学生会因为探究心理得到充分承认,从而更深入、更广泛,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精读课文后质疑

在精读课文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他们这时的想法一定较初读时深入了。这时再安排学生表达、质疑,虽然质疑的场面可能不如开始时那么热闹,但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更有深度了。这时更需要教师积极地鼓励,耐心地引导学生边细读课文边思考。对于勇于质疑的同学,哪怕问题有可笑之处,也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质疑积极性得到了保护,敢于不断地质疑了,才有可能由量变转化为质变,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吸引大家更深入地探究。

一位教师在执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精读课文时时,有位同学突然对使用的教学课件“双龙洞示意图”提出了质疑:图上有一些地方与课文内容不符,是不是画错了?经过这位同学的解释,老师和其他同学果然发现图上“溪流从双龙洞内洞流到外洞后的位置”画反了。这一质疑引起了这位教师和学生的兴趣。老师对这张“劣质产品”巧加利用,要求学生和自己一起再读课文,然后仔细地看图,分辨一下,图上还有哪些地方是画错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更浓了,很快地把图上的其他一些“毛病”,如“小船与孔隙的比例严重失调”“小船的另一头没有像书上描写的那样系着绳子”等找出来了。这一堂课,学生都说得挺带劲的。老师都没有发现的问题竟然被自己找到了,那位发现投影片错误的同学的“得意”表情就不难想象了。

围绕这样的“黄金问题”展开探究学习,课堂教学就真正成了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对话,教学相长的过程。这时的课堂,形成了师生在“初读质疑、探究”以后的又一个主动探究学习的高潮。这种高潮的来临,会使学生因为兴致所致,产生逾越障碍的力量;而超过了障碍,学生便会得到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的喜悦所带来的动力,对于鼓舞学生继续主动探究学习的作用是巨大的。

课程总结时质疑

在课程总结时的质疑安排,虽然是拾遗性质的,但教师却千万不能“轻视”。因为这时围绕教材的教学活动基本结束,经过多层次的质疑,探究,学生对教材应该有了较多的积累和感悟,提出的疑问有可能是很有深度的,也可能是教师和学生极易忽视的。这时的质疑,虽然可能已经没有时间在课堂内讨论解决了,但是教师如果能够巧妙处理,引导学生延伸至课后去探究,对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一位教师在执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有位学生在课程总结时提出:“课文题目是《美丽的小兴安岭》,文章应该围绕小兴安岭的‘美丽来写,为什么作者又写了很多内容反映它‘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呢?”随着这个问题的提出,同学们议论纷纷,教室里顿时热闹开来。正在这时候,下课铃声响了。这位教师没有匆忙摆出自己的观点,而是要求学生在课后再花点时间读读课文,然后“当当小作家”,根据自己的论点来修改一下这篇文章,把自己的修改方案写在小作本上。学生的兴趣来了,下课也不玩了,有的埋头看书,有的互相议论。结果,有的学生提出把课文题目中的“美丽”换成“富饶”“迷人”就行了,也有的学生在课文“春、夏、秋、东”四季描写中加入了丰富的景物描绘。大家可谓是动足了脑筋。

对于学生的质疑,老师没有把自己的观点凌驾于学生之上,而是引导学生在课后更充足的时间里,更广阔的空间中去自主探究,这种处理方法是十分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的,是值得学习的。

在阅读教学各环节中,注重学生的各种质疑,及时地组织学生进行适宜的学习探究活动,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进而去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提升学科关键能力是十分有益的。这应该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

(苏州市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

猜你喜欢

课前预习课文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端午节的来历
课前预习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探讨
背课文
做好课前预习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