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贷”背景及大学生价值引导策略
2020-05-08黄婕
摘 要:近年来,由高校“校园贷”而引发的校园安全问题仍然持续高频率增长,虽然各高校已经保持高度重视,但“校园贷”的形式花样百出、无孔不入,防不胜防。要想从根源防治大学生陷入信贷危机,务必找出其根源问题所在,并究其本质探索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文章分析了高校“校园贷”的背景与形式、“校园贷”问题的根源,再从大学生思想教育与价值引导角度出发,探索对其思想的引导策略,以期从根本上增强大学生的危机防范能力、树立理性消费观,保障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校园贷;大学生价值引导;大学生思想教育
大学生作为青年消费群体,具有很强的消费能力。2002年至2009年间,以招商银行为首的各大银行瞄准大学生群体的市场,纷纷推出供其使用的信用卡。然而,大学生群体的偿还能力远跟不上其消费能力,因此,银监会针对此问题发布规定,应当综合评估其还款能力再发放信用卡,使得各大银行逐一退出大学生信用卡市场。然而,这给了“校园贷”滋生的最佳环境,多元化的信贷产品也因此流入校园。再加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花呗、借呗、白条这类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产品大量占据学生们的视野,这些平台鼓励人们提前消费、分期付款,这无形增加了大学生群体的经济压力,再加上尚未成熟的消费观,使得大学生群体很容易因为信贷产品而陷入消费困境。
一、高校“校园贷”形式分析
根据调查,大学生卷入“校园贷”风波主要有两种方式,一为显性,即明目张胆利用大学生的特性推荐借贷平台;二为隐性,即通过欺骗手段使大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借贷平台。在卷入“校园贷”的诱因上,不论是显性诱骗还是隐性欺骗,二者均具有较强的危害能力。
(一)借贷平台的“显性宣传”
“校园贷”的显性宣传主要通过三种方式。第一是网页,在搜索浏览网页的相关信息时,弹跳出“校园贷”的窗口以引诱大学生点击该窗口;第二是通过分发传单、在厕所、楼道等地方粘贴小广告等形式吸引大学生眼球;第三是通过设立的校园代理借助朋友及同学的感情与信任进行借贷。该类借贷宣传最为显著的特点为“审核简单、无需抵押、十分钟到账……”但实际上,该类借贷平台巧立名目,后期通过服务费、手续费、滞纳金……隐形且变相的条件来实现暴利。大学生对这类条件没有清晰又准确的认知与预判,加之诱惑力大,综合前述的共性条件便陷入了“校园贷”之中。
(二)“不法分子”的隐性欺骗
由于社会经验的不足,大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应对危机的能力。因此,常有不法分子抓住大学生的心理建设能力弱的特性,使用连环计将大学生一步步陷入“校园贷”的风波之中。譬如:以网上购物物品毁损为引,冒充快递员、淘宝商家或其他精准掌握身份信息的主体诱骗大学生并获取其信任,请求分期返钱但要求提供押金,经过一系列游说之后,到该不法分子声称的本公司正规借贷平台进行借贷,等。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低下、警惕心不足以及贪图小便宜等心理让自己的金钱成为不法分子的囊中之物。且在“卷入”之后,大学生存有怯懦心理,为顾及自己的面子,忍气吞声自己独自承受,选择“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企图隐瞒已欠下高额借贷的事实。
综上所述,“校园贷”的放贷条件简单、操作流程便捷、到账时间快速等能够使大学生享受当下消费带来的快感、虚荣和享乐,但因为自制力的缺乏、偿还能力薄弱等与消费能力不匹配的现实条件,高利息的“校园贷”极易使学生陷入还贷的无底洞,甚至危害心理健康与人身安全。
二、高校“校园贷”问题根源分析
根据数据显示与相关新闻报道表明,因为“校园贷”而引发的校园危机事件源源不断,除开市场监管不到位等外界因素,高校大学生陷入信贷危机的主要根源更多归根于自身成长与教育的缺失。
(一)成长阶段的软肋
18岁左右是从高中到大学的跨度阶段,在这个阶段的青少年价值观尚未定型,面对一切未知事物极易产生好奇心与探索欲。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从中学时期的高压学习中解放出来,享受自由成为大学生活的象征之一,而眼花缭乱的物质世界更是吸引着他们。同时,从高中生对大学生的转化,无疑没有撕去学生的身份标签,在象牙塔的保护下他们缺乏足够丰富的社会经验,对事物的分析力、判断力及应对能力都较为欠缺,这便成为了“校园贷”乘虚而入的软肋。
(二)家庭教育的不到位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价值观念。在家庭教育中,不到位的消费观引导使子女在面对“校园贷”诱惑时表现出更弱的风险抵御能力。青少年消费观引导的缺失大致可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为父母常年缺席孩子成长,对其缺乏思想引导。例如,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父母与子女进行交流的机会甚少,因此缺乏对子女思想观念、消费观的正确引导;其二为过度溺爱导致的物质纵容。90后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由于家中只有一个后代,许多父母對子女的要求有求必应,任予索求,这样极易导致子女对物质消费缺乏规划能力;其三为因为代沟问题导致的认知盲区。一些60、70后父母对网络知之甚少,尤其是家处大山或农村家庭中的父母对网络的认知有限,无法在信息化时代给子女灌输与时俱进的价值引导。
(三)高校引导的不足
大学生虽在法律上已是独立的成年个体,但他们仍旧缺失在法律法制、金融知识、消费观及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教育普及。“校园贷”的预警工作于高校而言绝不仅仅是悄声调查及口头上的强调禁止,而应当有更有力的举措。然而,部分高校仍旧仅仅停留在通过“通知”或“会议”这样较为单调刻板的语言形式开展“校园贷”预警工作,并未涉结合 “校园贷”相关真实案例、具细科普其形式来强调其后果的严重性,并且未交代学生安全可靠的贷款方式,以解决学生合理支出的燃眉之需。
三、高校“校园贷”的价值引导策略
价值观是青少年初识世界的领航者,具备一个良好的价值观是正确认识世界的关键要素。要从根本上减少“校园贷”问题的频发,最重要的是加强对“校园贷”对象——高校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在一定意义上,良好的家风、立德树人的高校、占领舆论阵地的主流媒体是领航路上的掌舵者,三者不仅需要分别在学生成长中发挥作用,更需要建立互联互动机制,以达到对学生消费价值观念引导的积极效果。
(一)家风促进价值观的形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良好的成长环境更有助于学生正确认知世界。首先,父母应当明白言传身教的重要道理,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将诚信的待人观念、节约的消费观念与勤劳的处事观念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其次,物质生活是子女健康成长的保障,但对子女的精神世界也万不可偏废。留守儿童也好,独生子女也罢,加强与子女沟通交流是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必修课。加强沟通,及时关注子女的价值观念,对于不合理与不健康的消费行为或贪图小便宜的不良心理给予及时的纠错和教育;再次,通过密切谈心了解子女的需求,引导健康的价值观念,合理安排金钱支出,帮助子女掌握基础的理财技能,培养子女的独立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学校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
学校是大学生良好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作为“立德树人,以生为本”的人才基地,务必在意识到“校园贷”的严重后果之后,承担起引导和教育学生形成良好价值观的重任,并努力打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
(1)做好多方位教育与宣传工作
学校可通过举行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将“校园贷”安全知识融入新生入学教育中。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如公检法系统专业人员、银行专员、法律顾问及心理专家等全方位深入剖析“校园贷”的危害,加之以宣传片,线下问答等趣味形式在新生入学伊始就进行引导与教育,同时将诚信、勤劳,节约等美好品质融入讲座中,以此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其次,学校要将预防宣传教育融入日常管理与规范中。开展“校园贷”预防宣传教育,普及风险防范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利用校园新闻、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推送有关“校园贷”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套路、纠纷、各种隐形收费,也可以推送有关“校园贷”的典型法律案件,加强其曝光力度,强化守法意识和安全意识,引导健康的消费方式。
再次,可将教学内容与“校园贷”知识普及相融合,开通必要的法制教育、金融知识等理论选修课程,通过互动的教学模式,如开展模拟法庭课堂、实地交流教学等方式使学生明白法律的相关规制、基本的金融常识、树立起良好的价值观念,从而对消费更为理性,远离“校园贷”。
(2)营造校园安全和谐氛围
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正面的校园文化,树立先锋模范的表率文化,有助于高校唱响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青春阳光、价值观正确的大学生。通过开展学生参与度高、影响深远的校园活动能增进同学情谊、团体凝聚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减少同学心中的自卑与攀比心理;通过展示喜闻乐见的优秀校园文化作品等方式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从内部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文化底蕴,强化认知能力,积累实践经验。此外,学校还应当对校外人员进出校园作出严格的管理与规范,定期清理校园小广告,以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
(3)搭建特色育人平台
高校在努力打造硬件设施到位的教学条件同时,也应当注重软件建设,搭建特色育人平台,如:“校园贷”援助中心或者辅导员特色工作室,将正确的思维观念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人际交往的底线,加强意识形态教育,以此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依托各类特色育人平台,形成以辅导员为主要力量的动态监测机制和干预机制,通过基本普查与针对性深入了解相结合的方式,密切关注学生的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并做出及时思想跟进与引导。此外,为处于困境的学生提供法律帮助和心理帮助,诸如面对学生被暴力追债、被威逼利诱与恐吓导致心理健康危机等情况时,可通过该平台对学生做一系列的帮扶工作。及时的心理疏导、必要的法律援助,能够将危机最小化,并减轻其现有的危害力。同时,可开发“今日校园”家长版或开通具备家校联通功能的软件平台,依托该平台与家长建立长期的家校联动机制,共同关注学生的发展。
(三)主流媒体助力价值观引导
主流媒体通常主导着网络舆情的发展,因此更应坚定其报道原则与使命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当下主流媒体在注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应当适当宣讲国家对于大学生的资助政策与“校园贷”的危害性,助力青少年读者建立健康理性的价值观念,也让更多家庭了解国家相关資助政策,不为金钱所困。另,在广告合作方面应严格筛选,避免为不良商家打广告,以增大网络监管力度;严格实施网络监管机制,对推崇奢靡之风、享乐主义、超前消费的内容给予适当约束,以此促进青少年读者树立正确价值观与消费观。
参考文献
[1] 李秘,宫勋.高校校园贷风险防范机制研究[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07):208-209.
[2] 康译文.关于高校校园贷乱象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9(15):139-140.
[3] 沈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高校“校园贷”风险防范对策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2):121-124.
[4] 赵瑾,杨雪,康迪.论高校“校园贷”现状分析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9(04):321.
[5] 黄海兰.当前高校“校园贷”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博览,2019(15):97-98.
作者简介:黄婕(1994- ),研究生,现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管理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